“最上川”:我们为什么写起了俳句?
创始人
2025-05-08 22:21:12
0

请你明确一下具体的“最上川”相关内容呀,仅“我们为什么写起了俳句?”这样比较宽泛的话,不太能准确地进行 200 字的描述呢,你可以补充一些关于最上川的具体情境、经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你创作。


“路过光华楼/拼尽全力挡妖风/芜湖起飞了”

“清晨闹钟响/艰难起床刷早锻/小程序崩了”

……


来自日本的俳句,正在中文社交平台焕发新生。


这种看似随意的三行短句正以“五七五”的音节格式,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的全新载体。从对日常生活的吐槽,到对社会热点的评论,甚至只是硬要把一句话换行成三句说……短短的三行文字间似乎无所不包,写满了生活百态。


我们缘何了解俳句,又为什么写起了俳句?在《复旦人周报》的问卷调查中,有人从教科书中读到了这一体裁,有的人结识俳句则是出自对日本文学的兴趣,不过更多同学还是从近期互联网上流行的俳句创作风气中知晓了这种文艺形式。“搞笑”“记录生活”“和朋友对诗”“记录生活日常”“参加社交平台创作比赛”……同学们写下俳句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


俳句早已超越典籍中的符号,逐渐演变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实践。而它的前世今生,或许能为这场现象级的传播提供更深层的注解。


上溯百年事/俳句究竟从哪来/古人怎么写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副教授邹波在接受《复旦人周报》采访时介绍,在俳句(はいく)之前,日本比较流行的诗歌创作形式叫和歌(わか),它以“短歌”(“五七五七七”音节格式)为主流,起源于日本奈良时代,是当时贵族文化的核心表达形式。


平安时代后期,一种脱胎于和歌的文学形式——连歌(れんが)开始出现,它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即多人合作创作一首联句诗,结构分为“发句”(首句,“五七五”音节格式)和“平句”(“七七”音节格式)。连歌格调高雅而古典,承袭了中式的审美意识。后来,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所代替。


俳谐与连歌一样形式上相同,但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显得诙谐幽默。伴随俳谐不断发展,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最终逐渐定型为俳句。它以“五七五”三行十七音的格律为骨架。同时,俳句中还需包含指代季节的“季语”和表示停顿留白的“切字”。


江户时代是俳句发展的巅峰时期,期间最著名的诗人当推“俳圣”松尾芭蕉。他赋予了俳句更高的艺术性,让俳句从诙谐幽默的小调逐渐转变为抒情达意的短诗。他曾在日本著名的急流“最上川”旁写下“五月雨を/あつめて早し/最上川”(大意为:五月雨纷纷/汇集名江最上川/奔腾向前方),成为传世的经典。


到了江户时代中期,随着百姓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俳句衍生出了一个比较通俗的变种——川柳。有无季语是俳句与川柳的重要差别。此类变种经由“点者”(判定连歌、俳谐优劣的人,在江户是一种职业)柄井川柳筛选,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集中起来编纂了《川柳评万句合》,在当时博得广泛好评。


之后,他的门生吴陵轩可有又从集子中精选出短小明快,意思清晰的佳作,将其中作品以前辈柄井川柳的名字命名,称作“川柳”,合集出版《诽风柳多留》,将川柳发扬光大。


川柳形式的相对自由,带来的是题材的多样化:上到古往今来,下到生活细碎,皆可以川柳的形式表现。和俳句所追求的“雅”的意蕴相比,川柳更讲究“机智感”或是滑稽搞笑的风度,在情感内核上很像中国的“打油诗”“三句半”,有效服务于情感的直接抒发。由于俳句和川柳在形式上完全相同,在一些作品中,“俳句”和“川柳”并不会有十分严格的区分。


古典文学久/何时传入互联网/人人皆创作


由于俳句是日本诗歌文化中颇有代表性的体裁,很多日本出品或者与日本有关的ACGN(即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作品中都会出现俳句。这些作品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使得俳句逐渐“破圈”,从少数爱好者中流行的亚文化变为人人参与的网络迷因,在互联网世界化作无厘头的符号碎片。


在2011年播出的动画《日常》中,主角相生祐子因为没写作业被罚站,无聊之下作俳句:“作业忘了写/因而立于走廊上/名江最上川”。这段小诗就恶搞了上文提到的松尾芭蕉“最上川”俳句。但是“最上川”被用在此处只是为了凑字数,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其他不少ACGN作品中也出现了俳句的身影。番剧《川柳少女》讲述了少女雪白七七子与少年毒岛英二的因川柳结缘的青春恋爱故事;电影《言语如苏打般涌现》在宣传词中以俳句“历经十七载/待到盛夏七月时/方得与君逢”概括了故事情节;而国产游戏《原神》中的角色“枫原万叶”在设定上喜欢吟诗作对,也曾在角色PV中吟诵“天高散孤云/落日澄空故乡影/飘摇游子心”……这些作品让俳句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专业性、严肃性慢慢消解。


最近中文社交平台上的俳句创作热潮,则始于B站UP主“MOJi辞書”2024年12月19日发布的一则关于日本全国俳句大赛的解读视频。视频重点赏析了大赛的冠军作品——一名高三女生回忆与患癌母亲共赏萤火虫的感人俳句(乳残母影憔/相偎望萤幽光绕/情暖韵难消)。UP主在视频评论区发起中文俳句创作活动,引发大量网友的尝试。俳句的“五七五”格式写起来很简单,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让“中式俳句”迅速成为活跃在诸多社交平台评论区的网络模因。


丨B站UP主“MOJi辞書”发布的关于日本全国俳句大赛的解读视频和网友在评论区的创作。


邹波老师指出,相较于日语俳句一个字可能需要多个音节来表达,汉字“单字单音节”的特性,使得单字可以被作为最小的语言单元来理解,被更加灵活地解构与重组。


“最上川”本来是个专有名词,是日本的一条河流;但在中文里,“最”常被作为形容词或者副词使用。因而,“最”字被热衷于创作“中式俳句”的网友拆解成一个独立表义的文字单元。人们常常以“最XX”的格式在他人创作的俳句下“捧哏”。


这场集体创作呈现出两种呈现形式的分化。一是针对某个事件,藉由俳句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评论。比如,有网友对近来的俳句热潮发帖提问,便能在评论区收获无数“俳句”格式的答案。


丨有人在小红书发帖提问关于俳句的问题,评论区收到不少“最XX”格式的回复。


二是在某一个特定主题下脑洞大开、自由创作。有不少网友发起“俳句创作大赛”,帖主指定一个话题,让网友用“五七五”的句式围绕它开展创作。


丨小红书博主发起的“抽象杯俳句创作大赛”,吸引大量网友在评论区参与。


当论及“最美味”,有网友创作“麦辣鸡腿堡/焦香鸡翅脆薯饼/板烧鸡腿堡”,不吝自己对快餐汉堡的热爱;在“最上海”的主题下,评论区出现“去坐四号线/自信坐上紫色车/结果三号线”,吐槽了坐错上海地铁共线并行的三、四号线时的窘境;在“最大学”的讨论中,“今天有早八/关掉闹钟床上趴/睁眼十点啦”,无奈地写出了大学生“睡不醒”的日常……短小精悍的俳句、你来我往的评论,这幽默、犀利的寥寥数语,赋予生活以新的注解。


俳句这种规定了字数和格式的文学形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宋词的词牌名填字。然而,相较于宋词这一历经千年沉淀的中华文化瑰宝,俳句的历史不过数百年,作品的传唱度也远不及苏轼、李清照等名家的经典。同属“定型文”,为何在当代社交平台上掀起全民创作热潮的是俳句?


在传统观念下,中文的诗歌创作有平仄、格律、押韵等诸多要求,属于“戴着镣铐跳舞”,让人望而却步。今天流行的“中式俳句”,则是对俳句这种外来文学体裁的去规则化重构,脱离日语“季语”“切字”的束缚,转而嫁接中文社交媒体的梗文化,创作门槛便被踏平。此外,单就字数而言,宋词中哪怕是字数较少的小令也有30~40字,不但对遣词造句要求很高,也考验着阅读者的耐心。而只有17个字的俳句,恰恰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碎片化的趋势相符。


邹波老师还认为,俳句的流行其实要归功于我们千百年来的审美惯性。从《诗经》的四言,到唐诗的五言、七言,再到宋词的长短句,我们从小接触诗词歌赋,对文字的韵律和节奏高度敏感,俳句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一种陌生的文体。历史上,俳句及其前身和歌就是中国诗歌传入日本后演化的产物,中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共享着自然意象的审美情感。松尾芭蕉的一句“夏草や兵どもが梦の迹”(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受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启发;而今,俳句又为中国网民的创作注入新的活水。


俳句这么火/除了中文互联网/西方人说吗


俳句在中文互联网上的流行,离不开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短平快”趋势和中日两国文化的同根同源。那么,俳句能否脱离汉字的文化圈,从东亚走向西方?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前,俳句就已经流传至西方国家。不少西方国家都有仿照俳句形式以本国语言写成的文学,以英语世界为例,俳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的演进:意象主义俳句、“垮掉的一代”的俳句,以及当代互联网的集体创作


最先以英语写作近似俳句形式诗文的人,是美国作家保罗·瑞普思(Paul Reps,1895~1990)。他出生于美国,早年学习艺术与文学,游历广泛,曾在日本生活,深受日本俳句和禅宗哲学影响,从1939年开始创作诗歌,被认为是美国最早创作俳句的诗人之一,其作品融合了东方哲学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


比如,作品“Snow man/snow woman/melting away in the sun.(男雪人/女雪人/融于日光下)”中,“snow(雪)”便可以看作俳句中的“季语”。基于英语自身的音韵特点,英文俳句在强调日本俳句古典原则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培养自身的文化美学。


20世纪初,意象主义(Imagism)运动在英美诗坛兴起,以美国的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主张向东方学习,将中国诗词与日本俳句中的“意象理论”引入到英文诗歌中来。


庞德最著名的诗歌《在一个地铁站内》(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阴湿黑黝枝条上的花瓣)”,凝练种种意象,仿佛摄影机的抽帧般将地铁站的瞬间定格,与古典俳句中短小精悍而回味悠长的特点无不相合,言虽尽而意无穷。


在这一时期,俳句还处在引入和译介阶段,诗人的作品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世称作“似俳(like-haiku),但俳句逐渐在英文语境下与自身创作相结合,为英文俳句在“垮掉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作家开启的文学运动)形成做好了铺垫。


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中,英文俳句摆脱日文俳句的巢窠,去除了“季语”的限制,形式上变得更加灵活自由。可以说,经由这一时段诗人的努力,英文俳句已经有机融合在美国文化之中了。“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曾这样表达自己对英文俳句创作的观点:


Then I’ll invent

The American Haiku type:

The simple rhyming triolet:

——Seventeen syllables?

No,as I say,American Pops:

——Simple 3 line poems.


凯鲁亚克认为,美式俳句不应以“五七五”为限,只要满足三行的样式就应当被认为是俳句。他还将美式俳句命名为“波普(pop)”,以示和“俳句(haiku)”的差别。与关注自然风物的日本俳句相比,他的作品更多地将目光转向“人”。在作品“Evening coming/The office girl/unloosing her scarf.(夜幕将降临/办公室里的女孩/解下她头巾)”中,职场女性下班整理着装的一个瞬间,也能成为创作灵感。


千禧年后,俳句在西方互联网上也曾刮起过一阵流行的风潮。在2001年,美国作家纳内特·怀尔德(Nanette Wylde)推出了“haikU”项目,用户在进入网页后,可以向俳句库中投稿自己的俳句作品,也可以从库中随机组合生成一首俳句,形成“无单一作者却诗意连贯”的作品。这一项目利用技术手段推动了俳句的“大众共创”,吸引了全球用户参与。而如今的外网社交媒体(如Reddit、X)上,“俳句挑战”的标签也经久不衰。


邹波老师指出,俳句的翻译一直是跨文化传播中长期困扰的问题。俳句在其他语言中能否广泛传播,一个重要因素是翻译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与否。以中译为例,由于汉语中的汉字是单字单音节的,而日语中汉字可能有多音节的情况,所以日语的单位音节信息量就会比汉语少——比如“大学”在日语中为“だいがく(da i ga ku)”,有四个音节,汉语显然只占两个音节。在翻译后,字数更少的汉语足以表达同样的意思,因而俳句也可以被翻译成“三四三”格式或者是传统的两句五言格式。


其他语言也是如此,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等十分困难,“五七五”的格式往往会在译介中形成变体。不过,邹波老师介绍,西方语言中有意大利语、土耳其语两个特例,这两种语言的发音形式和日语比较相近,与日语同样能做到以元音结尾,理论上能更加“原汁原味”地以“五七五”格式翻译和创作俳句。


放眼历史,俳句的全球化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全球化的阅读。俳句凭借其凝练的形制与普世的审美趣味,已经突破文化疆界,成为世界文学图谱中一个醒目的坐标。二是更深层的全球化创作。虽然各国文学中已经不乏俳句的仿作尝试,但真正实现跨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案例仍属凤毛麟角。这种创作层面的“水土不服”,反映出不同语言韵律体系的根本差异。要实现从“被阅读”到“被创作”的全球跃迁,俳句或许需要更多诸如中文社交媒体“最XX”的本土化创新实践。


大家都在写/反正只要十七字/我也试一试


诚如日本当代诗人高橋睦郎所言,俳句的出现是一种“遊び”(游戏)当社会生活愈加原子化,俳句恰似刺破孤独的萤火微光。社交媒体评论区俳句创作的狂欢,有时恰似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中文世界的异质共鸣。年轻的灵魂在“生而为人”的剖白里照见自身的碎片,在幽默自嘲间搭建浮桥,通向远方。我们藉由文字记录生活,宣泄心中自我,排遣胸中块垒,对世界报之以歌。


《复旦人周报》的问卷调查中,同学们分享自己创作的俳句:


赶在三月末

逛街花了好多钱

下月吃白面


——迟迟迟


春雨や

傘捨て泥避

軒佇み


春雨淅淋淋

存伞不愿履沾泥

檐下等天晴


——lj


俳句大赛耶

可我只会写川柳

遗憾背手去


——千叶


丨邹波老师创作的俳句。


在生活的三餐四季间,俳句依然延续着松尾芭蕉凝视古池时的禅意。如今我们将校园中的春日影动化作季语,把生活的柴米油盐写成数行诗句,捕捉瞬间写下的文字断面,又何尝不是一处处诗中停顿的“切字”?今日俳句,便是一个观察世间,抒发情绪的窗口。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俳句小笺,原是生活馈赠的吉光片羽。


参考文献:

[1]宋协毅.日本俳句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日语知识,2001,(04):24-26.

[2]林娟娟.从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38-43.

[3]宋秀云,李楠.日语俳句在美国诗歌中的演变及翻译策略[J].芒种,2012,(10):112-113.

[4]王杏云.从英文诗歌和日语俳句翻译看诗歌翻译中的律韵与意韵[J].文学教育(中),2012,(11):75.

[5]邓建新.继承与创新:杰克·凯鲁亚克的俳句创作[J].文学教育(上),2014,(12):22-2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人周报 (ID:fudanweekly),主笔:吕哲钰,记者:吕哲钰、王双艺,编辑:王小淳、徐奕萱,审核:刘佳锜、陈书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 伊索寓言 》狼路过一片田地... 《 伊索寓言 》狼路过一片田地 ,看到许多大麦,自己不能吃,就把马带到这来…………………狼 与 马狼...
碧桂园事件有何影响?官方回应,... 碧桂园事件有何影响?官方回应!在最近的房地产新闻中,“碧桂园事件”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这起事件引发...
央行:房贷利率为历史低位,房贷... 央行:房贷利率为历史低位!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房贷利率最近一直保持在历史低位...
多家供应商回应碧桂园风险,和房... 多家供应商回应碧桂园风险!近期,碧桂园面临的风险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作为碧桂园的供应商,许多家居建...
什么时候可以拿到购房合同?期房... 在购房过程中,购房合同是买卖双方的法律依据和权益保障。根据相关规定,购房合同一般在签订后的三十日内能...
政策利好连连 楼市会企稳回暖吗... 近期,楼市迎来了一连串的利好政策,给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其中,印花税减半的利好政策以及三部委的“认房不...
公租房有房产证吗?公租房可以转... 公租房作为一种政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而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其房产证的归属情况与普通商品房有所不同...
任泽平:房地产政策正迎历史性拐... 任泽平:房地产政策正迎历史性拐点!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大幅低迷的现象,不仅成交量明显下滑,经济和就...
《史酷比狗》讲的是什么,什么时... 《史酷比狗》讲的是什么,什么时间上映史酷比狗 Scooby-Doo (2020)导演: 托尼·塞沃恩...
香港市中心15平的家,房间太小... 香港的房价一直都是高企,因此拥有一套面积只有15平的房子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然而,即便面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