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脉铸支点 文旅融合谱新篇
——湖北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纪实
黄鹤楼公园。
武汉黎黄陂路游客如织。
武当山航拍美景。
武汉东湖樱花园。
湖北省博物馆。
腾龙洞景区推出的土家民俗歌舞剧《夷水丽川》赢得游客广泛赞誉。
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纪》AR体验。
过去一年,湖北牢记嘱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将文化创新战略置于全局高度,系统谋划、全域联动、精准施策。一系列举措之下,湖北文旅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游客接待量、文旅综合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历史文脉在创新中焕发生机,产业实力在升级中显著提升,为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湖北方案”,书写了一份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旅产业量质齐升的亮眼答卷,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了厚重而强大的文化力量。
传脉新生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实践
湖北作为长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承载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年来,湖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上双向发力,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省委、省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摆在文化创新战略重要位置。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引领,推进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和“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盘龙城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成立,湖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量达5处,居全国第3、南方省份第1;武陵山区(鄂西南)成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填补湖北省空白;湖北省博物馆获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3项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奖,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案例获评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加强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新生”。在保留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基础上,推动文化遗产创新展示、融合发展,让文化遗产穿越历史时空,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湖北坚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文化遗产魅力,年均举办展览1300余场,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12项展览入选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如今,“逛博物馆”已成为社会新风尚,每年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教活动“有声有色”,“百馆微展览五进”“百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等活动年均举办超1万场,12个活动入选全国文博社教百项创新案例,文化遗产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文化创新利用方面,湖北以科技为翼,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湖北省博物馆的《穿越青铜纪》VR体验、《遇见·勾践剑》全息舞台剧,屈家岭遗址博物馆的“夜游幻境”灯光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的“沉浸式遗址剧场”,成为吸引游客的“引流王牌”;湖北省博物馆夜场编钟音乐会更是场场爆满,2025年国庆假期接待观众近2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5万余人次,“听编钟、赏文物”成了游湖北的“必选项”。
串珠成链 精品文旅品牌与线路的全域构建
围绕“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的要求,湖北将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以品牌统领资源,以线路串联景点,形成全域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品牌建设,将文旅产业发展纳入全省重点工作议程。在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上,省委主要领导担任“首席文旅推荐官”,17个市州党委同志化身“城市推介官”,共同为湖北文旅发声,这种“省级统筹+市州联动”的推介模式,成为全国文旅品牌推广的创新范例。会上,湖北发布“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加快建设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城市,强化链态融合、科技赋能,大力拓展“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推动文旅产业加速迈向万亿级。
两条文旅主轴的推出成为湖北品牌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神武峡”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线路横跨鄂西,串联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恩施大峡谷等核心景区,涵盖7处世界级自然与文化地标、12处国家5A级景区。这条线路既有“华中屋脊”神农架的原始生态,又有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更有三峡工程的大国气象,形成“自然奇观+文化瑰宝+工程奇迹”的独特景观组合。为提升线路体验,沿线景区实施“强基焕新”工程,新增智能观景平台,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开通“一票通游”便捷服务,今年前三季度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游玩观光。
“赤黄红”荆风楚韵文化旅游线路则以色彩为脉络,整合三国文化、都市文化、红色文化等核心IP,覆盖荆州、武汉、红安等地区,串联三国赤壁古战场、黄鹤楼、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标志性景点。游客沿线路可在赤壁感受“火烧连营”的历史烽烟,在黄鹤楼品读“一江风流一楼收”的诗词意境,在大别山追寻革命先辈足迹,实现从文化溯源到精神传承的深度体验。两条线路如同荆楚大地上的太极旋涡纹饰,一西一东勾勒出湖北文旅的核心骨架,彰显长江文明的深厚底蕴。
为推动品牌线路落地见效,今年9月举办了知音湖北·2025全球旅行商大会。这场大会不仅是湖北展示文旅资源的窗口,更是全球旅行商共话合作、共谋发展的桥梁。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旅行商和各界代表共6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发布启动“知音湖北·全球合作伙伴”计划,计划3年内在世界100个城市遴选1000个全球合作伙伴,构建专业化、国际化的宣传推广和客源组织网络,为引客入鄂、促进消费打下坚实基础。大会期间,200多位来自西班牙、俄罗斯、法国、土耳其等国的旅行商代表与文旅达人,以“自然奇观+文化传承”为脉络,开启了“神武峡”核心区域的深度踩线之旅,用脚步丈量湖北的山水之美,用镜头记录荆楚的人文之韵。
业态焕新 支柱产业的培育与高质量发展
湖北锚定“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核心目标,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紧扣“新需求催生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双向逻辑,聚焦“大健康、新文旅、泛娱乐、智能化”关键领域,持续推出多样化、多元化且兼具创新属性与引领示范效应的文旅产品与服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湖北在文旅品牌建设上精准发力,重点构建“520100”景区品牌矩阵——以大黄鹤楼、武当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恩施大峡谷五大世界级景区为核心引领,同步联动创建20家5A级景区与100家精品景区,推动景区品质全面升级。在此过程中,赤壁古战场通过业态焕新焕发新活力,黄鹤楼夜游项目凭借独特韵味成为夜间文旅新标杆,武当山《武当一梦》沉浸式体验则以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一系列重点景区的品质提升行动,为游客带来了更丰富的文旅体验。
在空间布局与线路打造上,湖北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聚力打造“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同时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出三国文化、楚文化等8条特色旅游线路,有效串联起分散的文旅资源,形成集聚发展的文旅产业带,助力全省文旅产业实现规模化、协同化发展。
为持续提升文旅吸引力与竞争力,湖北不断深化文旅融合,推出各类文旅项目。其中,恩施宣恩仙山贡水、十堰武陵不夜城等景区借助特色场景打造成为夜间消费核心吸引物,点亮夜间文旅经济;《三峡千古情》《西兰卡普》等精品演艺项目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核心卖点;长江灯光秀、夜上黄鹤楼等数智项目则依托科技力量,打造出多个现象级文旅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湖北文旅的独特魅力。由武汉城建集团重点打造的华中首个大型冰雪主题文旅综合体甘露山文创城,自2024年9月底开城以来,累计已接待客流约800万人次,累计实现销售额近2亿元。今年新开业的武汉城建开元森泊度假乐园,开业四个月已实现营收近6千万元、接待游客21万人次,周末“一房难求”已成为常态。今年8月,该度假乐园入住率82%、位列全市高端酒店前三,国庆中秋双节连续7天满房,实现了武汉市度假酒店入住率、房价双第一。
在服务保障层面,湖北扎实实施文旅服务质量提升“五大行动”,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新增3家五星级旅游饭店、2家5A级旅行社,新开20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进一步完善文旅服务配套;新建4000余座旅游厕所、80余家旅游集散中心、500余个景区外服务中心,让游客出行更便捷舒适。
创新营销与消费激励机制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性探索,将每月17日固定为“知音湖北·超级文旅日”,联动商务、交通、体育等部门和各市州,通过“固定日期+月度主题+循环推进”模式,推出“17”系列品牌活动,打造“超级供给、超级链接、超级福利、超级传播、超级迭代”的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平台。这场以每月17日为固定节点的文旅盛宴,不仅是一次营销活动,更是一套重构文旅消费逻辑的操作系统。携程数据统计,9月17日和10月17日两期“超级文旅日”,助推湖北全省在线旅游订单数和消费金额分别同比增长13%和15%,显著高于8月同比。
大型活动与赛事的引流效应持续释放。今年1至10月,湖北举办营业性演出44152场次,同比增加16.09%。其中,刀郎武汉演唱会、邓紫棋襄阳演唱会等活动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2至3倍;9月底在武汉举办的周杰伦演唱会,参加演唱会的10万多人次中,省外歌迷超过70%,带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相关产业综合收入超10亿元。武汉马拉松、武汉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大批省外参赛选手利用参赛、观赛来鄂旅行。
另外,湖北常态化开展“票游荆楚”活动,将飞机票、火车票、演出票等票根和碳积分,纳入覆盖“票游荆楚”权益兑换体系。上线“湖北有礼”小程序,消费者通过上传票根享受“按需定制”权益福利,将“单点消费”升级为“全链消费”。
回望一年发展,湖北在文旅领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保护与创新共生、品牌与产业共进”的发展路径。站在新的起点,湖北将继续牢记嘱托,深挖文化内涵,优化产品供给,强化品牌引领,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让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