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老照片是由日本摄影师在1924年拍摄的,后来被整理成一本名为《亚东印画辑》的书籍。这些珍贵的影像生动展现了当时上海的真实景象,今天我们便由此领略那段历史的魅力。
首先展示的是1924年上海南京路的景象。南京路位于黄浦区,是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东起外滩,西至延安西路,长达5.5公里。作为上海最早开埠后建设的商业街,南京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1865年,同治四年,这条街道正式命名为南京路。街道两侧高档商铺林立,繁华的商业氛围吸引了无数顾客和行人,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象征。
接下来是1924年上海税关栈桥的照片。从图中可以看到,这是一座热闹非凡的栈桥,桥上桥下人流涌动,行人匆匆而过。桥下的小船穿梭不息,各式船只交错而行,展现了当时水上交通的繁忙。栈桥不远处矗立着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显示出那个时代上海国际化的面貌和发展动向。
远眺上海的黄浦滩路,也就是如今的中山东一路,在1924年的时候,这里同样热闹非凡。远远望去,可以见到不少轿车疾驰而过,显现出这条街道当时的繁华景象。这里聚集了大量商界精英和政界人物,他们的出行无不代表着经济与权力的交织。
在1924年,租界中的一位印度巡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是中国首批开埠的城市之一,外国商人带着商品、资金和先进的技术陆续涌入,开辟了专属的租界区域,设立客栈、码头与银行。租界内的巡查,类似于现在的保安,但他们的权力显然更为广泛。这位身材魁梧的印度巡查,应该是负责英国租界的治安与管理,并以其威严的形象行走于此。
最后的画面展示了一位在黄浦江上撑船的女船夫。尽管上海在当时已是中国的重要金融中心,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却依然十分艰苦。照片中,两位船夫正费力地撑着小船,船上装载着大量的货物,艰辛的劳作与紧张的生活状态展现在镜头前,体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艰辛。
与此同时,可以看到1924年的黄浦江上虽已出现了来自各国的轮船,然而,普通中国人仍然只能依靠这样的小渡船来渡过江水。这样的画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和生活的差异,也无形中表现出历史发展的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