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我喝咖啡的,不是社交媒体,而是一封封邮件
创始人
2025-05-13 17:21:13
0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人们往往被社交媒体所包围,仿佛时刻都在与外界保持着联系。然而,当我坐在咖啡店的角落,陪伴我的却不是那些虚拟的屏幕和动态,而是一封封邮件。它们静静地躺在我的手边,仿佛是时光的使者,带着不同的故事和信息。每一封邮件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远方的世界和他人的生活。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我用心去阅读每一个字,感受着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温度,而社交媒体的喧嚣则渐渐远去,留下的是一份深沉的宁静与思考。


早上起来,天还没亮。水在壶里咕嘟咕嘟烧着,我在往咖啡机里装咖啡粉。


手机亮了几下,没看。社交媒体总在催促你“看我、点我、回我”,但能让我慢下来、打开阅读状态的,不是它们,而是每周那几封邮件。


它们一点也不喧哗、不急迫,知道你会在某个安静时刻打开它们,只默默等着。它们不追热点,不求流量,只说点让我感兴趣、愿意真正思考的事。


每当一封newsletter掉进邮箱,就像是一道悄悄洒下的光,隔开了这个总被刷屏包围的世界。


在流媒体平台、短视频和算法推荐主宰内容消费的时代,一种看似“逆潮流”的文化现象正悄然回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电子邮件通讯(newsletter)付费订阅,而且愿意花的钱越来越多——据《纽约时报》报道,价格从每月5美元到每年3000美元不等。文章标题是:《我们为订阅新闻简报花了多少钱?50、100美元……还是3000美元一年》。


这已经不只是“内容付费”。更像是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数字时代的情感投资。


从信息消费到“人物消费”


52岁的明尼阿波利斯代课老师Em Hermann-Johnson,是这场变革的缩影。她最早订阅的是前BuzzFeed记者Anne Helen Petersen的“Culture Study”,每月5美元。几年后,她发现自己居然订阅了15封newsletter,年支出超过600美元。


2020年,彼得森女士辞去了BuzzFeed News的工作,全职撰写时事通讯《文化研究》


为什么愿意掏钱?不是因为“资讯独家”,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动机:我喜欢她写的东西,我想支持她。


在新闻的“权威感”已不再的今天,读者更愿意为自己熟悉、信任的写作者支付费用,而不仅仅是为了独家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人物消费”——人们订阅的是写作者的声音和观点,而非单纯的信息。这种订阅不仅仅是支持创作者的内容,更是对其个人风格和思考方式的认可。

汉密尔顿·诺兰 (Hamilton Nolan) 的《事物如何运作》 (How Things Work )(每年 50 美元)


举个例子,一些人订阅了几十封newsletter,花费超过预期。比如Sari Botton,她每年订阅127封newsletter,总花费近3000美元。她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都在见证写作行业的变化,我只是想支持同行。”她说的,正是这种“我支持他/她”的动机,这也是大多数订阅者的内心驱动力。


还有人甚至专门做有偿问卷调查,只为攒够钱订阅几封 newsletter。这已不仅是购买内容,更像是一种“数字施舍”或“文化赞助”。


Substack成立于2017年,是目前最大的newsletter平台之一,拥有超过5万家营收型出版物,约500万付费订阅者。它的盈利模式简单:对创作者收取10%抽成。


比尔·毕晓普(Bill Bishop)的免费时事通讯《Sinocism》拥有3万订阅者。他在Substack上发布该通讯的第一天就带来了10万美元的订阅收入。


在Substack、Patreon、Beehiiv等类似平台的推动下,newsletter从“电子邮件工具”变成了“文化小店”——每封newsletter都是一个写作者的微型宇宙,售卖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观察方式、一种语言风格,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并不指望每封newsletter都能读完。有人甚至说:“我只是想知道她这周在想什么、读了什么。”这更像是一种远程陪伴式的内容消费,带着轻微的窥探与参与感。


我与newsletter的相遇


我订阅newsletter,是从国内时就开始的。疫情期间,每天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只有那几封定时出现在邮箱里的文字,总能划开噪音,让我收敛心神,拾起专注与判断。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太高,电子邮件早已老旧过时,不如微信方便和及时。美国则不同,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并行不悖,前者固然快速,后者好像是在提醒我慢点无妨。


来到美国之后,我又添了几个newsletter订阅。语言、环境和社交方式的变化,让我在书籍之外,更需要一种较短、较精简且稳定的阅读节奏。


newsletter恰好满足了这种“半主动阅读”的需求:它不像社交媒体那样要求你时刻在线,也不像书籍那样需要整块时间。它更像是一位固定时间到访的朋友,有见地、有个性,有时还可以互动。


无论窗外是骄阳似火还是天灰地冷,邮件总在当周某一天准时抵达。可能是前《纽约时报》记者的一封随笔,陌生诗人记录的寂静长夜,或是一位内容策略师和作家的内心片段。它不像新闻那样咄咄逼人,也不似社交媒体那样喧嚣浮躁,而像一个老朋友在厨房里冲好咖啡,坐在你对面说:“嘿,今天我想和你聊点什么。”


我并不依赖这些声音,但愿意接纳和享受它。不是因为内容有多权威,而是因为它带来一种节奏感——在碎片化的信息流中,那是一封我为自己预留的十分钟沉静时光。


Newsletter复兴:信息极简主义


如果你年纪稍长,就知道 newsletter 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它是互联网早期就诞生的产物。


上世纪90年代,传统纸质通讯开始转向电子邮件形式。1998年后,HTML技术引入图片与排版,使newsletter更具可读性,也承担起品牌传播与用户关系维护的职能。


近年,人工智能又推动了内容推荐、推送时机优化等功能,使newsletter再次成为品牌、媒体与个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于是,Newsletter复兴了。


但这场复兴,并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它更是用户心理、媒介生态与创作者环境共同变化的产物。


在社交媒体算法主导的信息洪流中,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到节奏更慢、内容更专注的阅读场景。Newsletter 正好以定期、定向、无干扰的方式,满足了这种“信息极简主义”的需求。


人天然追求归属感。订阅一封newsletter,像是进入一个小圈子,满足当代人对微型社群和价值认同的需要。但又不必像加入“微信群”那样被信息轰炸。这是一种若即若离、舒适有边界的亲密关系。


对内容创作者来说,newsletter也提供了“去平台化”的可能——不依赖流量、不被算法摆布,而是直接与读者建立长期、可持续的连接。Substack等平台的崛起正说明了这种需求。


与此同时,内容付费习惯逐渐养成,信任在信息传播中变得更加稀缺。Newsletter重新成为一个值得打开的私域空间——它像是一封信,而不是一条推送;像是一段关系,而不是一次点击。


数字世界中的慢生活


对我而言,从早期的文字通讯到如今的内容社群,newsletter的演化见证了数字传播的成熟,也伴随我对信息和表达方式的再选择。那种基于信任、节奏和个性化建立起来的长期连接,正是newsletter区别于其他媒介的核心。


除了各个新兴平台加速增长,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也将newsletter作为数字订阅战略的重要一环,个别newsletter订阅量高达数百万。


综合估算,美国的newsletter付费订阅数在数百万级别;若加上媒体自营newsletter,总体规模更大。


相比之下,中国的newsletter生态集中于财经和深度新闻领域。以财新为例,截至2023年,其数字付费用户约为85万,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玩家。其他如得到、新世相,多依托App或公众号运作,用户规模通常在数万至数十万之间。总体来看,中国市场仍处于小众阶段。


据统计,2024年全球newsletter市场规模已超过125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达186亿美元。美国用户的付费转化率达5%~10%,显示出较强的内容认同与支付意愿;而中国因内容监管与用户习惯限制,newsletter 仍属边缘。


与其说人们在阅读newsletter,不如说他们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在一个信息唾手可得,但真实声音稀缺的时代,这些newsletter不像产品,更像关系——不是“连接所有人”,而是“和一个人产生连接”。它不在意你是否看完,只在意你是否愿意看见。


我们以为自己订阅的是内容,其实是订阅了一个人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被陪伴——穿过一个人的思考路径,找到一种与世界相处的节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跑步有毒,作者:跑步有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亏欠孩子的句子 亏欠孩子的句子亏欠孩子的句子 你不要让她看见你,让她慢慢的忘记,这应该是最好的弥补了。因为她看见你...
POWER IVF|墨西哥冻卵... “冻卵”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正受到越来越多单身女性的关注,大家对它的流程、费用以及安全性充满好奇。虽然...
原创 中...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西洋参加三七,心脏就好了。”这看似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人们对健康的美好...
东莞:一个家族六人同患“糖网”... 44岁的陈女士早在多年前就确诊糖尿病,而她的家族中,包括父亲、两位叔伯及其子女在内,已有六人深陷糖尿...
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这个恶魔弟... 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这个恶魔弟弟是亲弟弟么?都是一家人了 没什么事情是过不去的了有问题 有误会 ...
“一海南牌照救护车在西藏拉警报... 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5月13日发布情况通报:5月13日,有网民反映“海南牌照的医疗救护车拉警报器开道...
每天吃鸡蛋?3个小习惯避免健康... 在半年前,我开始每天吃鸡蛋。原因很简单,众所周知,鸡蛋是营养丰富的“完美食品”。不过这段时间的亲身体...
非遗进景区:“这比我买的任何伴... ▲ 秧歌表演 葛鑫 摄 近日,第35届北镇梨花节在辽宁省北镇市启幕,同时当地还举办了“跟着非遗看辽宁...
常吃这类食物的人赚到了!心、肝... 2023年,刊登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英国医学委员会内科学》(BMC Medicine)的一项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