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秧歌表演 葛鑫 摄
近日,第35届北镇梨花节在辽宁省北镇市启幕,同时当地还举办了“跟着非遗看辽宁”辽宁非遗北镇巡展,将非遗与盛开的梨花景色融合,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穿行于梨云香雪间感受北镇非遗的独特魅力。
清晨,在北镇庙文化广场,辽宁鼓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于水龙手持铜钹,在笙管齐鸣中敲响巡展开幕第一声,随后,抚顺地秧歌、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盖州高跷等相继上演,为市民、游客呈上一场场精彩的非遗节目。
“这些活态展示太精彩了。”来自沈阳的美术教师李怀远举着相机不停记录。在他的镜头里,还有满族剪纸传承人手持剪刀将飘落的梨花瓣作为剪纸纹样进行创作的精彩瞬间。
在巡演现场,还重现了传承600年的明代祭山礼仪:“礼官”手持玉帛,随着《中和韶乐》的音乐拾级而上,青铜器皿中升腾的檀香与梨花香交织,身着传统服饰的“花神”手捧时令花卉献瑞。特意从浙江杭州赶来的游客林小曼表示:“在这漫山遍野的梨花香下,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午后,一支秧歌队伍穿行于梨花花海中表演——这正是本届梨花节首创的“非遗盲盒”体验:在5公里巡游路线上,随时可能触发皮影戏、木偶戏、剪纸等非遗快闪展演。
“快看!那棵梨树下有剪纸展示。”随着游客的惊呼,人们发现满族剪纸传承人正在千年梨树下创作。飘落的花瓣被巧妙嵌入手工染制的宣纸,化作《梨花百景图》的点睛之笔。来自北京的摄影师赵航幸运地获得了这幅即兴创作的作品:“这比我买的任何伴手礼都珍贵,花瓣的肌理赋予了剪纸作品生命力。”
夜幕初降,非遗文化展区灯火通明。岫岩玉雕大师正在演示“活链雕”技艺,玉屑纷飞中,翡翠逐渐显露出梨花纷飞的玲珑球形态。隔壁展位,风筝制作手艺人手持细如发丝的竹篾,将盖州风筝的“沙燕”骨架与梨花纹样融合。“这只‘梨香燕’能在300米高空保持平衡。”他一边对记者展示试飞视频一边说:“它就是最好的文化使者。”
美食长廊里,海城牛庄馅饼让人垂涎三尺,78岁的赵大娘双手上下翻飞,每分钟能捏出12个剂子。“要趁热吃,这味道和我奶奶那辈儿做的一模一样。”当地导游张亮将冒着热气的馅饼递给游客,蒸腾的香气里裹着北镇人特有的自豪。
“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收获很多。”来自赤峰的游客陈晓霖拿着刚买的梨木雕花杯感慨。他身旁的儿子正专心制作梨花拓印灯笼,非遗传承的“种子”已悄然种下、生根发芽。
“非遗不能只‘躺’在展馆里,必须走进生活、拥抱年轻群体。”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黄艳看来,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非遗与大众的隔阂。这场以花为媒、以文塑旅的春日盛典,让30余项非遗技艺不仅在万亩梨园中重焕生机,更搭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桥梁。
2025年5月13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非遗进景区:“这比我买的任何伴手礼都珍贵”》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