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崂山风景区交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短短三天就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这样的火爆场面,绝非偶然。作为一个深耕文旅行业多年的观察者,我发现崂山的成功秘诀在于它完美诠释了文旅融合的三重境界:让文化活起来、让体验动起来、让服务暖起来。这三大维度的创新实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旅生态系统。
先说第一重境界:让文化活起来。崂山这次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对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大河东游客服务中心,那些原本可能被束之高阁的民俗表演,通过精心设计变成了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互动体验。想象一下,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跟着当地村民一起扭秧歌时,那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是多么动人。这种"活态传承"的方式,比任何静态展示都更能打动人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崂山对影视IP的巧妙运用。《蛟龙行动》这部电影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年轻人认识崂山的新视角。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很多年轻人都是冲着电影取景地来的,但来了之后发现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山海风光,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影视引流+文化留客"的模式,值得其他景区借鉴。
第二重境界是让体验动起来。崂山这次推出的各种互动项目,真正做到了"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比如太清游览区的投壶游戏,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既考验技巧又充满趣味。最妙的是奖品设置——崂山可乐,这个本地特色产品通过游戏环节自然融入游客体验,比任何生硬的推销都有效。
仰口游览区的文创套圈也是神来之笔。那些精美的冰箱贴、明信片,不仅是纪念品,更是崂山文化的载体。当游客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这些文创产品时,获得的不仅是实物,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这种"游戏化"的营销方式,让商业交易变成了情感交流。
九水游览区的创意拓印区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在快节奏的旅游中,给游客一个慢下来的空间,让他们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旅行纪念。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体验设计,恰恰迎合了当下游客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的需求。
第三重境界是让服务暖起来。崂山这次的服务升级可谓细致入微。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智能外骨骼助力设备,这项黑科技解决了登山游客的最大痛点——体力问题。通过三种模式的智能调节,让不同体能的游客都能享受登山的乐趣。这种以技术赋能体验的思路,展现了景区管理的前瞻性。
但更打动我的是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小细节。比如汉服NPC不只是穿着古装摆拍,而是真正承担起了导览服务的功能;"劳动者的致敬茶席"让消防员、医护人员等特殊职业群体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华严游览区的中高考祈福活动,则抓住了家长们的心理需求。这些服务设计看似简单,却需要管理者真正站在游客角度思考问题。
从专业角度看,崂山的成功还体现在几个关键点上:首先是活动的系统化设计,从山脚到山顶,每个游览区都有特色项目,形成完整的体验链条;其次是文化的在地化表达,所有活动都紧扣崂山本地特色,避免了同质化;最后是服务的精准化定位,针对不同客群设计差异化体验。
当然,任何创新都还有提升空间。比如可以考虑增加夜间文旅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或者开发更多亲子互动项目,进一步拓展家庭客群市场;还可以加强线上线下的联动,让游客离园后仍能保持与景区的连接。
崂山的实践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地把文化和旅游叠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让文化元素变成可体验、可参与、可带走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转变需要景区管理者具备三种能力:文化解码能力、体验设计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随着游客需求的不断升级,文旅融合必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崂山如果能持续保持这种创新势头,完全有可能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标杆景区。而对于其他景区来说,崂山的经验也值得认真研究和借鉴——不是照搬具体做法,而是学习其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创新逻辑。
说到底,旅游的本质是创造美好回忆。崂山这个五一假期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当景区能够用文化打动人心、用体验创造快乐、用服务传递温暖时,游客自然会用脚投票。这种良性循环,正是所有文旅从业者追求的理想状态。
下一篇:骑上摩托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