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后续贸易政策时,“以牙还牙”的思路意味着对不公平贸易行为采取对等的回应措施。当遭遇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或歧视性政策时,我们应果断采取类似的限制手段,让其感受到我们的坚决态度。比如,若对方对我国某类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我们可以相应地对其具有重要经济影响力的产品进行关税调整,以平衡贸易利益。这种以牙还牙并非无端报复,而是在维护国家贸易权益的基础上,促使双方重新审视贸易规则,推动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的形成,避免我方长期处于贸易劣势地位。
其实这篇文章应该是周末发的,但我当时想先和Mike把这个内容的播客做了再发,结果周末嗓子哑了没法做播客,结果就等到了今天。昨天有朋友问我为啥觉得这次和2018年关税有点不一样,以及为什么会觉得中国在结构性改革上非常迟疑。所以我就一并简单分享一下。
我非常讨厌中国古代儒学里面那种微言大义,然后一天到晚钻牛角尖,我的演讲和文字技巧更多学习的是25~45岁的毛泽东,1905~1935年的托洛茨基,以及大萧条后的罗斯福,这些演讲和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能用大家都看得懂的方法写出先知一样的判断,这是一种我一直追求的境界。
我想先说一下关税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我记得反复说过,我们不能指望欧洲日本或者其他国家用中国一样的反应去面对美国。然后一群人会把这个现象解读为他们跪了,一群人会把这个现象解读为中国不合群。但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
欧洲和日本是第一次面对关税的威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加入这个关税博弈,而中国是不知道多少次加入这个关税博弈,所以之前中国反击的时候,有很多声音说中国应该躺平,或者认为中国处在囚徒困境里面,这多少都属于半桶水的水平。因为多次博弈和单次博弈最大的区别在于,多次博弈的人是会带着之前的历史记忆的。
我不想太学术,有一个游戏叫做《信任的进化》,用小程序也可以搜出来,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玩玩,然后很多说教的内容我就可以免去了。当然,大家也可以通过上面的播客,在那里面Mike给出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也很棒。
但结论是这样的,如果你要和一个人进行多次博弈,你的策略和单次博弈是不一样的,在所有策略里面,最有效的策略是一个叫做Tif-for-Tat,以牙还牙的策略。
以牙还牙策略的意思是,第一次选择合作,之后如果对方选择合作,就合作,对方不合作就不合作,如果对方不合作之后再选择合作,那么你也可以选不合作之后合作。
这点其实也有很多生活启示,但我就不展开了。
在2025年的时候,上个月我感觉看到的就是一个教科书般的Tit-for-tat策略,一个好的以牙还牙策略必须包括四个元素:
友善(Nice):从不首先背叛。TFT总是以合作开局,这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为建立相互合作关系创造了机会。
报复性(Retaliatory/Provocable):对手一旦背叛,TFT会立即在下一轮施以报复(同样选择背叛)。这能有效阻止对手持续的、单方面的剥削企图。
宽容(Forgiving):如果对手从背叛转为合作,TFT也会在下一轮立即“原谅”对方,恢复合作。这使得策略能够跳出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修复合作关系。
清晰(Clear/Simple):TFT的规则简单明了,易于被对手识别和理解。这使得它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能够清晰地传达其合作意愿和报复决心,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对手的行为。
而如果我们仔细看中国这一次在四月的反击,几乎包含所有元素。
友善:贸易战不愿意打但也不怕打。
报复性:对等加关税,没有任何犹豫。
宽容:在美国转向合作之后马上合作。
清晰:设立交流机制。
此外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证明中国这次的策略就是2018的延续和改良,保持了2018年以牙还牙的基准,但改良了当时的软弱,我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中美的关税博弈,和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税博弈并不一样(虽然未来我相信这些国家也会体会到中国今天的处境),因此我们不能用单次博弈的思路去看待一个多次博弈。在这个框架下我们可以知道:
1,美国作为博弈论研究最深入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TFT策略,这是他们愿意建立机制并且开始谈判的前提,因为这是一个可预期的最优解。
2,如果未来有一天美国对中国重新加关税,那么中国大概率或者一定会对美国加关税。反过来,如果未来美国对中国降低关税,那么中国大概率或者一定会对美国降低关税。
换句话说,单纯从中美贸易战的角度去看,维持现状是最不可能的。未来要么变好要么变差,具体的看法当然每个人不一样,但我倾向于觉得情况会变好而不是变坏。因为2026年中期选举的压力是随时间而增长的(民主党拿下众议院难度并不大,而Trump始终要把一只眼睛放在共和党建制派身上)。
当然,如上一篇文章所说,在4月份美国最大的担心是,Trump一时兴起搞成了禁运,中国万一是有备而来怎么办,所以当中国说出北京也不想脱钩的时候,美国人确实长舒了一口气。
这对于投资的启示在于,我觉得大家不应该把目前10%~50%的关税当作常态,未来要么是双方继续降低,要么是双方继续提高。在Tit-for-tat策略下维持现状反而是不太可能的。
当然这会带来一个更深的考虑:如果中美在未来互相继续降低关税,联储其实有理由降息,人行也有理由宽松,这会是一个非常risk on的情况,而目前考虑到宏观很多投资者依然保持比较中性的看法,这是个不小的预期差。但我觉得它发生的概率比目前市场走出来的概率要大很多。因为Trump不继续友好的话,联储是不能降息的。当然这个硬币的反面自然是中美互相加关税。
我的感觉是这两个方向都有可能,但市场更考虑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一些潜在的预期差。
然后第二点,之前说过,中国没有进行结构性改革,但周期性有底部,这个问题其实比它看起来要深邃非常多。
在1929年大萧条之后,有三个国家最快进行了结构性改革,然后实现了经济的复苏。
分别是日本、德国和英国,其中英国的结构性改革叫做贬值。
这点在那篇经典论文《Exchange rate and Economic Recovery in 1930s》里面有过论述。
这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厚重,看到大萧条之后马上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然后召开渥太华会议,打造贸易联盟封锁当时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美国。
日本和德国当然也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日本的结构性改革也是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然后大规模财政刺激。
德国也进行了结构性改革,沙赫特的德国新经济政策,然后大规模刺激基建,然后开始准备后续的军国主义扩张。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经济危机的时候,货币贬值,财政刺激,基建投资,军费支出增加,放弃金本位,这些都有可能可以让你走出来。这都不假,但英国、德国、日本在后续的二战中基本上都失去了一切。英国失去了英镑的世界地位,失去了殖民地,德国日本成为了战败国。
所以我知道历史很多时候不能重复,但你总得借鉴。历史上也有太快进行贬值,太快进行财政刺激,太快进行基建和军工导致的万劫不复。
上图中美国走出大萧条的时间其实很晚,实际上罗斯福当时做的事情是提高富人的税率,提高烟酒税,然后做一些内部的分配机制改革,从经济上来说美国走出更晚(当然也和大萧条发生在美国有关,也和大萧条之前美国是经济最好的国家有关)。但这不影响美国在二战中获得了一切。
我不是一个刻舟求剑的人,我只是觉得如果你读了上面这个例子,你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会更加深邃一些。
最后总结一下,我觉得贬值、降息、财政刺激、以工代赈,这些事情都是走出结构性下行的方法,我觉得它们也都会有效。我想说的是,这个事情,可能比你看起来要更深邃一些,也更有意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