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奶茶在年轻人中极为风靡,那香甜的味道仿佛有着魔力,总能轻易俘获他们的心。然而,不知何时起,一些喝奶茶的年轻人开始透露出腻了的情绪。曾经爱不释手的奶茶,如今或许是因为喝得太多,那熟悉的口感渐渐失去了新鲜感。或是在追求更多元的口味体验中,奶茶的局限性开始显现。曾经一到休息时间就奔向奶茶店的他们,如今脚步变得迟疑,仿佛在思考,这一杯奶茶,还能否继续带给他们最初的满足感。或许,这是年轻人在饮品世界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一个迹象,奶茶的魅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ID:new-weekly),编辑:尤蕾,作者:匹诺曹
提起茶叶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似乎没有什么词语能涵盖。作为一种涤荡精神之物,茶能洗脱的,绝不仅仅是味蕾上的繁杂味道,更是浮沉于世的种种难言之苦。
作为一种脆弱又其貌不扬的树叶,茶叶在整个地球上搅动的波澜却惊心动魄。丝绸之路是中国茶传播的最早和最重要的路线之一,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现在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乃至欧洲。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茶传播的另一条重要路径。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等地的茶叶经由印度洋,传播至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等地。
而在大航海时代,东印度公司把这种神秘的东方树叶带入欧洲之后,茶,尤其是红茶,作为咖啡之外的第二种重要饮料,便在欧洲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文化渗透过程。
事实上,茶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饮料这么简单和粗浅,甚至有时候,它就像蝴蝶一样,轻轻扇动翅膀,就能搅动世界。
东方树叶的全球旅行
在早期欧洲,中国茶被视为医药品。意大利地理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拉穆西奥在《航海和旅行》(大约1559年出版)中如此记载中国茶:“煎茶之水,空腹时饮用1至2杯,可以治愈热病、头痛、胃痛、侧腹和关节的疼痛……此外,还对多得以至于记不下来的众多疾病有效。比方说痛风,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饮茶之国,英国和中国一样,视茶为国饮。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查理二世时,其陪嫁就包括221磅(约合100千克)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后世认为,这些红茶正是正山小种,而也因为凯瑟琳公主,红茶这种饮料真正开始在英国流行开来。
红茶在英国的流行不仅因为其浓郁芬芳的口感,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特性使它更容易进行远程运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主要靠海运获得中国茶叶,茶叶在运输过程中需要经受长时间氧化以及潮湿的海洋环境的挑战,全发酵的红茶显然比绿茶、花茶更加适应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运输。
大致在18世纪初,中国茶叶大量进入伦敦市场,饮茶风靡整个英国。18世纪末,伦敦已有多达2000个茶馆,还有许多“茶园”,成为名流社交的绝佳去处。
著名的川宁公司就成立于18世纪初,由托马斯·川宁(Thomas Twining)在英国伦敦创立。起初,川宁只是一家卖茶叶和小吃的店,1837年川宁第一次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指定为王室御用茶供应商,这使得它迅速发展成为英国最大的茶叶零售商之一。
作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红茶调味茶,伯爵茶(Earl Grey)的诞生与川宁密不可分。尽管这段逸事早已被传得五花八门,但最广泛流传的版本是在19世纪中叶,英国派驻中国的使节把中国红茶带给时任海军大臣的格雷伯爵作为礼物。伯爵非常喜欢这种茶,于是要求茶商理查德·川宁制造出同样风味的茶叶。之后,川宁公司在茶中添加了一些佛手柑油,使得这款茶带有独特的香气。格雷伯爵非常满意,于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Earl Grey”就诞生了。
同样在18世纪,英国出现了“午后茶”,也称“五时茶”,下午茶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标准的下午茶讲究美食美器——不仅茶叶要考究,茶具更容不得含糊。在那个时代,茶是商人们从遥远的东方运来的珍奇之物,只有贵族阶层才有机会品茶,器具也理所应当需要精美体面。
1851年,英国海德公园大型国际展览会上曾展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使用过的中国大茶壶,高约1米,重27千克,容量为57.3千克,一次可泡2.3千克茶叶,能斟出1200杯茶。它是目前世界上少见的巨型茶壶,现藏于伦敦川宁茶叶公司的茶叶博物馆。
18世纪初,茶叶的魅力已然让整个欧洲为之倾倒,德国人、瑞士人、丹麦人、西班牙人、匈牙利人相继开始饮茶,同时期的美国人也开始喝茶。事实上,茶叶在近代美国历史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贯穿了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后的多个关键阶段,甚至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的“自由之子”成员化妆成印第安人,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三艘船运来的342箱茶叶倾倒入海。这就是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它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
“茶馆是半个家,
家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
在中国,茶馆作为茶最初的承载之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今的茶馆由早期的茶摊发展而来,沿街的茶摊搭个棚子,或是在街边修一个简陋的房子,摆上大碗茶,就能为沿途的旅人和市民提供一个解渴的去处。
早在唐朝之前,茶馆的雏形便已出现,唐代茶馆与禅宗寺院流行饮茶密切相关。唐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当时推行打坐可以饮茶相伴,“于是茶道大行”“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陆羽在《茶经》中引用了《广陵耆老传》中的故事:晋元帝时,有一位老妇人每日清晨携带一器皿的茗茶前往市场叫卖,市人争相购买,从清晨持续到夜晚,茶器中的茶始终未减。这反映出茶摊与茶水交易的最初形态。
宋代,茶馆文化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在汴梁和临安这样的繁华都市,茶馆随处可见。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记载了东京茶坊的盛景:“(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吴自牧《梦粱录》也记录:“临安,处处各有茶坊。”
明清两代,茶馆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去处。明末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里描述秦淮河畔是“酒馆十三四处,茶坊十七八家”,可见,茶馆数量甚至超过了酒馆。
“康乾盛世”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乾隆更是声称“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时期,茶馆类型丰富,包括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以及棋茶馆等。
到了民国时期,京剧艺术繁盛,茶馆便成了听戏的不二场所。历史学家王笛在《碌碌有为》中写道:“民国时期,人们经常到茶园中边饮茶边听戏,茶园成了有闲人士的好去处,也正因为人们热衷于饮茶听戏,才有‘戏曲是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之谓。左翼作家萧军1938年到成都,吃惊于茶馆之多,便不无感叹‘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曾经留学法国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称‘成都茶馆之多,有如巴黎的咖啡馆’。”
王笛常年对成都本地的茶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茶馆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罕有的具备“聚会和休闲”功能的地方。去茶馆的人,大多是奔着消磨时间去的。“人们从吃早餐一直待到晚上听了评书或者看了川戏才回家。民国时期有种说法:茶馆是半个家,家只是用来睡觉的地方。”王笛说道。
再到后来,茶馆逐步变为功能空间。茶客们在里面谈生意、做买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在那里开会,好不热闹。王笛表示:“根据我的观察,在20世纪上半叶,也就是1949年之前,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公共空间能像茶馆这样提供这么多的功能。”
现如今的茶馆和老舍笔下的茶馆早已不是一个地方了,北方茶馆逐渐式微,流行在南方的茶楼则取代了老式茶馆,不仅外在发生巨变,内里的核儿也不可同日而语了。“现代茶楼是熟人社交,注重隐私,不可能把不认识的人凑到一桌去。虽然隐私性加强了,但公共性减弱了。大家在茶楼里说话都比较斯文,但过去那些街角茶铺不一样,因为太吵,以至于你不把声音提得很高的话,根本听不见别人说什么。”王笛说道。
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茶”
传统的茶馆大多已经成为陈旧的时代记忆,这些年,新茶饮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一头栽了进去。没人说得清究竟什么是新茶饮,但每个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它了,没人再一味遵循传统只喝绿茶、红茶、乌龙茶——这些茶的名字似乎显露出一种朴素的古板,年轻人追求的就是花里胡哨——橙漫山茶花、手打荆芥柠檬茶、紫苏茉莉柠檬茶、青青蜜瓜茉莉、雨打青提杨桃柑、如梦令·工夫轻乳茶、茉莉奶盖……
今天,很少有中国茶饮品牌还在拿“原味”当招牌了。年轻人喝茶,喝的是个噱头,是个性,是氛围,是时髦,但可能唯独不是茶。这倒逼着商家化身为发明家,结果就是,一杯茶饮里,可能同时有茶,有水果,还有花、冰激凌、奶油、咖啡……一杯“茶”里究竟还剩多少茶,是最不重要的。
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茶”:时尚、养生、社交属性都可以被看作新茶饮的标签。这场由年轻一代主导的消费习惯变迁,正深刻影响着茶产业的走向。
若是从商业战略上看新茶饮,那情况则更为复杂。可以说,现在的新茶饮已经到了卷无可卷的境地。
2023年开始,许多新茶饮品牌纷纷官宣“万店”目标:沪上阿姨、茶百道、古茗纷纷发下战书,准备打一场靠门店数量取胜的硬仗。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蜜雪集团全球门店总数达46479家,较2023年同期新增8914家,超越星巴克,成为全球现制饮品行业门店规模最大的品牌。而古茗门店总数已增长至9914家,茶百道则突破8000家。
万店连锁通常意味着品牌本身即行业教科书,但当整个行业批量万店,结果可能就不是万店齐发,而是轰然倒塌。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4年10月15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总数为394392家,近一年新开店122080家,近一年净增长-16843家。与此同时,低价策略也在加速行业利润率的下滑。有数据显示,新茶饮行业平均利润率已从2023年的21.4%降至2024年的14.7%。
另一方面,不只是中小型茶饮品牌面临危机,奈雪的茶和茶百道的财务数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行业的现状。2024年上半年,奈雪的茶亏损规模就达4.38亿元。
养生、出海、IPO仍然是新茶饮品牌在这两年的关键词。4月14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了“2025中国餐饮出海品牌TOP40”,包括书亦烧仙草在内的众多新茶饮品牌赫然在列。
根据国茶实验室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在其跟踪的69个新茶饮品牌中,已经有32个出海,足迹遍布30个国家。一条典型的“出海路径”是:东南亚—日韩—欧美。全球化布局成为新茶饮品牌加速扩张的战略目标。
今年3月3日,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香港敲锣上市,一位身着黑色西装的“雪王”摇摇晃晃地走上台,代表蜜雪冰城发表了豪言壮语:“上市只是一个新的起点,2097(2097年是其成立100年)也绝不是终点。”
上市首日,蜜雪冰城的市值便狂飙突破1000亿港元,霸王茶姬紧随其后,美股首秀开盘价涨幅20.54%,日内最高涨幅达到49.29%,最终收涨15.86%,总市值仍高达59.5亿美元。4月17日,港股茶饮股集体拉升,蜜雪集团涨超5%,股价最高触及474港元,再创历史新高;古茗涨超4%,茶百道涨近10%。
新茶饮商海热闹非凡,有人进来大捞一笔,站上中国乃至全球的财富巅峰,更多人则在这场商战中黯然退场,负债累累。而茶作为世界上最为恬淡、寡欲和沉静的饮料,这一切,究竟是离茶太远了。
下一篇:如何有效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