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有这样一个疑惑:
明明小时候很优秀,很乖,很爱学习的一个娃,怎么到了初高中就自甘堕落,开始摆烂了呢?
想不通,实在想不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很理解父母的意难平,孩子本该乘风破浪,却直接跌入低谷。
落差很大,感情上也接受不了。父母为孩子投入了很多心血,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眼见孩子厌学了,是半点都无法接受。
能感同身受父母的煎熬与不平衡,因为我之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初中时,我家孩子成绩还算不错,几乎一次比一次进步,一直在走上升路线,孩子对学习也很有驱动力。
在他看来,上了高中就是自己再次爆发之时,人生一路坦途。
对自己要求太高,想象得太美好,等被现实打脸之时,就分外难以接受。
挫败一次是偶然,数次挫败之下,就会瓦解孩子的斗志与信心,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认循环。
越否认自我,越意难平,压力越大,越想争口气要变好,可是却忽略了心理已经承受不住各种负情绪的集中攻击。
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负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意识不到情绪的存在,对情绪无能为力,只好忍受和隐忍,甚至无视负情绪的存在。
即便对于成年人来说,在遇到压力和负情绪中,也会一蹶不振,只是成年人调整能力更强,生活阅历更多,恢复周期就会变短。
但对于孩子来说,面对负情绪,他们没有多少可释放的途径,又每天面对着高压力与繁重的学习。
当情绪积压时,大部分时候只能忍着,要是孩子再不喜欢运动,缺乏朋友,性格内向,那就有点“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无处话凄凉。
有时,孩子会主动向父母倾诉,但很多父母的回应都是不恰当和不正确的。
按父母的常态化做法,就是让孩子不要多想,想开点,别总想这些事。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想法和感受这个东西可不是孩子不去想,脑子就不会蹦出来的。
面对有情绪和自我要求太高而陷入落差和内耗的小孩,父母首要做好一件事:
理解孩子,弄清孩子厌学背后的真正原因。
大部分时候,父母归结为孩子太作了,太懒了,太不上进了,并不是孩子摆烂和厌学的真正原因。
更多厌学的原因,可能是:
孩子无法接受当下不优秀的自己,努力也拼不过别人;
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让自己心烦意乱,于是胡思乱想;
孩子对自己要求太高,遇到挫败和不符合预期时,就很内耗和自责;
孩子被父母养得太乖,太听话,而自觉压抑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也需要一个倾诉和宣泄的出口,而不是父母武断的回应以及自以为是的安慰与讲各种道理。
这需要父母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拿自己的经验与习惯来管理与应对孩子。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厌学时,很着急,很焦虑,会陷入病急乱投医的状态。
各种劝,各种威逼利诱,各种暴力管理,反而把孩子越推越远,刚刚想打开的心门也自动关闭了。
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父母再用管三岁小宝宝的方法,是毫无作用的:
看着厌学和不上学的孩子,采用断网、断电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
对孩子各种严厉指责批评,因为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锱铢必较;
对孩子管理事无巨细,分毫不差,高控制和高要求,各种铁拳出击。
父母累得够呛,孩子也对抗和摆烂的彻底。
可是父母,也要反思一下自己:
一个巴掌能拍响吗?那个没心没肺,不知感恩,只知摆烂,不知学习的孩子,是怎么养出来的?
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偏差?父母对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是否恰当?
对于孩子,父母习惯总做加法,却很少去做减法,减掉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孩子自然自己会做加法。
孩子厌学,自驱力不强,父母不要只看表象,更要看到厌学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针对性托举孩子,帮孩子走出厌学,重回自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