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江南,运河水波光粼粼。在秀洲区王江泾镇,一条沥青公路沿着河岸蜿蜒伸展,串起青砖黛瓦的古桥、碧波荡漾的莲塘与机器轰鸣的产业园——这就是建汾线。
近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公布2024年“美丽农村路”优秀案例名单,秀洲区建汾线乡村旅游精品线成功入选“美丽农村路”主题案例“旅游风情路”。
这条全长11.461公里的“毛细血管”,如何以“交通+文旅+产业”的独特气质,炼成省级公路范本?
串联古今:
一条公路串起千年运河文脉
建汾线全线位于王江泾镇域内,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世界文化遗产、省级美丽乡村、国家3A级景区等文旅明珠串联成链。起点处的长虹桥,作为大运河由苏入浙第一桥,自明万历年间横跨运河至今,2014年随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秀洲区以长虹桥为核心,实施运河沿岸“三化”工程,配套建设步道、观景台等设施,让这座百年古桥在现代光影中重现风华。
沿着公路向北,苏嘉铁路遗址公园的火车头驿站里,文创展品与咖啡香气交织,游客在此可触摸历史脉络;莲泗荡风景区内,国家级非遗网船会每逢节庆便上演江南水乡盛景,刘王庙的民间信仰文化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建汾线不仅是交通走廊,更成为流动的文化长廊,全年接待游客从20万人次跃升至50万人次,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交旅融合:
公交网线织就水乡旅游新体验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建汾线将水乡元素深度融入公交站台、标识系统,让公路本身成为文旅景观的一部分。秀洲区开通王江泾镇至嘉善陶庄镇的县际毗邻公交线路,纯电动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莲泗荡风景区与汾湖旅游度假区之间,形成“流动的风景线”。该线路不仅缩短了江苏吴江、嘉善与王江泾镇的通行时间,更通过“交通+旅游”的协同效应,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公路沿线,华联村以“原乡华蟆港,故里忆乡愁”为主题,打造集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和美乡村,2023年入选省级特色精品村。智慧书房、民宿、野米饭等项目吸引游客打卡,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39.27万元,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旅游饭碗”。建汾线还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实现乡村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区域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的“共富动脉”
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建汾线既是旅游风情路,更是共同富裕路。
建汾线沿线聚集了大量中小型纺织企业,川流不息的车流,激活了一方经济。大交通、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贸易。一列列疾驰在建汾线的货车,在“黄金通道”上加速奔跑,将产品送往全国乃至世界。
2023年,王江泾镇入围“中国镇域经济500强”第201位,2024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7.1亿元,同比增长2%,数字科创、智能制造、现代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崛起,印证着交通对经济的强劲拉动。
智安绿美:
科技赋能铺就安全生态之路
作为三级公路,建汾线穿越6个行政村,全线16座桥梁、21 处公交站。其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一大亮点:电子监控实时抓拍违法行为,智能调度平台优化警力配置,公交站台高清音视频监控预警装置守护出行安全。近三年累计投入2600万元实施大中修9.2公里,公路PQI值从83.72提升至92.08,优良路率达100%。
在绿色发展方面,建汾线两侧绿化带通过乔灌花草立体搭配,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2024年投资850万元的“星光工程”,在6处路口安装主动发光地埋式LED设施,夜间颜值与安全系数双升级。“互联网+养护”模式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让公路养护向低碳、可持续转型。
从历史文脉的守护者到旅游经济的催化剂,从区域协同的纽带到共同富裕的引擎,建汾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绘就了“荷美水乡、古韵潮玩”的新时代画卷。这条入选省级优秀案例的农村公路,正以“交通先行”的担当,为乡村振兴铺就更广阔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