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小碗」
首图 |「Rose-欢颜」
封图 |「Rose-欢颜」
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始建于明代, 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与苏州拙政园、 留园、无锡寄畅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古典园林,也是南京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之一,有“金陵第一园”之称。
瞻园早先是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来赐予开国功臣徐达作为他的府邸花园,足见其珍贵。
在太平天国运动时, 瞻园曾作为办公衙署,太平天国失败后, 瞻园遭受清军的大规模破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山水格局尚存,还遗留下部分明清时期的遗构。
瞻园 @Rose-欢颜
新中国成立后,园林界泰斗刘敦祯教授带队开展了瞻园“起坠兴废”的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以史料记录与清代袁江的《瞻园图》为蓝本,形成了今日之格局,不仅恢复了部分瞻园旧日的园林格局,又于传承中创新,丰富了瞻园的园林精华。
△ 清 袁江 瞻园图 局部
瞻园之名,取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名句“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诗意。
全园面积仅八亩,但园林要素丰富,游廊盘曲,轩榭亭亭,山环水抱,布局典雅精致。
瞻园山水建筑 @橘涂初四
瞻园在明代时就“相传以石胜”,素以假山构造之巧著称。整体布局也以假山为主,以南、北、西三座假山为骨架撑起全园,又以水系为辅,铸建筑镶嵌其中,造山林野居之趣。
瞻园西部景区,即西园,由老瞻园改造而来,是全园的精华部分。它以南部主体建筑静妙堂为中心,以曲廊和园路为轴,将景区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瞻园平面图(西园)及三假山布局
静妙堂南面临水,北面为开阔草坪,各面一座假山。南入口假山,即南假山,与静妙堂隔水相望,相和成一处半封闭的精致山水院。
南假山是由刘敦桢教授亲自设计并主建的,由1800多吨太湖石堆砌而成,构造精巧非常。
假山由绝壁、危崖、山谷、水洞、瀑布、洞龛、步石等组成,层次丰富,呈环抱相依之气势,巧夺天工,在静妙堂前形成一处甚为壮观的场景。
静妙堂隔窗望南假山 @橘涂初四
赏罢南山,经亭榭,过庭院,直至全园盛景展现在游人面前。这种处理手法疏密有致,以山石草木之掩映,水系之迂回,掩饰空间的边界,减少空间的逼仄感,创造自然山林之意境。
而北假山位于静妙堂北,在观鱼亭的西部,与观鱼亭有一板桥相连接。北假山面积达 1100 平方米,系明代园林遗存,也由姿态各异的太湖石堆叠而成。
其山顶是全园的制高点,登高至山顶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在山下有亲水石矶,整体姿态自然,有灵动有趣之感,游人于此可得涉水之趣。
北假山与观鱼亭 @橘涂初四
从北假山经三曲桥登岸,即西假山。如果说南北假山在空间上形成对景关系,那么西假山则如二假山的余脉,蜿蜒如龙,增添了整个空间的饱满程度。
西假山上建有“岁寒亭”,因四周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又名“三友亭”。寄情于景,象主人高洁之志。
西假山和岁寒亭 @橘涂初四
除了三座大型假山,瞻园内也有诸多点缀于小院落内的散置石峰,诸如倚云峰、仙人峰等,皆为古典园林太湖石峰珍品。
此外山,瞻园的对景、夹景的造景手法也是其特色之一。
为弥补其原有园林场地狭长,面积狭小之缺陷,在修复更新中运用游廊和水系巧妙化狭长逼仄之缺憾为景致幽深之优势,还向外扩展营造了园林空间,增添游客承载力,丰富景致。
化狭长逼仄为意境幽深 @Rose-欢颜
草木掩映,游廊起伏,原本枯燥的长直游线因为巧妙的设计而变得趣味纷呈,人们看对岸,看水中,看远处,在曲折起伏中目不暇接,全然不觉空间紧迫,以为意境无穷。
植物配置品种变中有序,驳岸堆石大小各异,再短的水面也架上一座小小折桥,丰富了水体,更通过分割产生了景深。
草木掩映,游廊起伏 @Rose-欢颜
在对景运用上,瞻园有建筑与山石之对,静妙堂对南北假山,转身之间,观赏到了不同的景色;有建筑与建筑之对,岁寒亭与观鱼亭,一高一低,一登山一临水,丰富了不同的观景角度与轴线上的安定和谐;此外,还有在瞻园北部的水院内的春波亭与船舫之对,也起到了丰富景深、避免水体一览无余的效果。
船舫 @橘涂初四
瞻园以自然式的山水地形作为骨架,山水与园路、建筑、植物之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化劣势为优势,掩城市于山林,体现了江南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徐艳文《金陵第一园-瞻园》
张富斌《浅析瞻园的园林造景手法》
俞菲《浅析南京瞻园造园艺术手法》
赵新意《浅析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景手法-以南京瞻园为例》
周悠然《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京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