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7年4月7日,《观察者网》就报道了《解放军报》10版的一篇文章《戎鹏强:“镗工大王”的贯直人生》,关注到北方重工集团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提到,2015年,北方重工集团接受了一个加工火炮身管的项目,涉及到“某新型海军装备火炮身管的加工”,并且根据要求的火炮身管长度和精度要求,这一任务“创造了历史新高”。文章中还特别提到,这款火炮身管是全新的产品,没有现有解放军火炮的设计可以参考,因此“镗工大王”戎鹏强只能从零开始,研究并完成这款新型火炮身管的制造。
当时,许多人猜测这款火炮可能是装备在052D型驱逐舰上的新型130毫米舰炮——“H/PJ-38型130毫米舰炮”。不过,由于052D型驱逐舰的首舰已经在2014年服役,而H/PJ-38型舰炮的批量装备决定是在2015年,之后装备在052D型驱逐舰上,因此不少人对是否与这款新型火炮有关提出了质疑。直到后来,排水量达到12000吨的055型驱逐舰逐步投入使用,并担负起国家海防的重要任务,才让大家明白,2015年提到的这款新型火炮其实是H/PJ-45型130毫米舰炮。
舰炮被誉为“战舰的带刀近卫”,其在舰船上的地位可见一斑。纵观战列舰的历史,舰炮曾是海军舰艇的核心武器。回顾20世纪初的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它是世界上首艘使用蒸汽轮机作为动力的现代化战列舰,并配备了10门12英寸的主炮,成为当时海上最强的火力象征。从某种程度上说,“无畏号”战列舰开启了各国对“坚船利炮”的追求。随着时代的推进,战列舰的主炮数量和口径不断增大,直到二战时期,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因主炮过于庞大而被击沉,从此彻底改变了大口径主炮的设计理念。
“大和号”的失败证明了“大炮对轰”战术的过时,未来海军作战的重点将转向超视距打击。因此,舰炮的精确度和射程逐渐不及导弹,舰炮的地位逐渐下滑,逐步失去了舰船攻击的主力地位。如今,我们观察现代海军舰艇,不难发现它们的舰炮口径普遍趋向130毫米左右的中口径舰炮,且大多数舰船通常只配备一门舰炮,极少装备两门或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护卫舰的吨位相对较小,130毫米口径的舰炮显得过于庞大,因此常见的舰炮口径为76毫米。而130毫米舰炮一般装备在驱逐舰上。比如,前文提到的052D型驱逐舰所装备的“H/PJ-38型130毫米舰炮”,这款舰炮对中国海军具有重大意义。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海军驱护舰舰炮口径单一、对岸火力支援不足的局面。H/PJ-38型舰炮的设计借鉴了俄制AK-130双管舰炮的技术,但在电气控制、瞄准及操作系统等方面,完全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
此外,H/PJ-38型舰炮还配备了水冷系统,可以确保在连续作战中每分钟打出40发炮弹。普通炮弹的射程可达30公里,而搭载滑翔翼火箭弹的射程则可以达到120公里。有媒体曾评论道,如果6艘052D型驱逐舰同时对敌方岸上目标开火,形成的密集弹幕足以为一个两栖机械化步兵师提供强力支援,帮助他们顺利实施抢滩登陆。
然而,H/PJ-38型舰炮并非中国海军最强的130毫米舰炮。后期,安装在055型驱逐舰上的“H/PJ-45型130毫米舰炮”在性能上更为强大。尽管H/PJ-45型舰炮与H/PJ-38型的射速相似,但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上,H/PJ-45型舰炮更为先进。例如,H/PJ-45型舰炮配备了自动装弹系统,能够在战斗中更快地完成装弹,从而提高瞄准与射击效率。此外,它还配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能够自动追踪目标并实时调整射击参数。一旦锁定目标,H/PJ-45型舰炮几乎没有目标能够逃脱。与052D型舰炮相比,055型舰炮的火力被认为足以与一个陆军榴弹炮营的火力相匹敌。
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显示,美军榴弹炮营通常装备18门大炮,每门大炮的射速大约为每分钟36发,战时可略有提升,但基本上不会超过40发。而H/PJ-45型舰炮的射速接近每分钟40发,这使得它的火力与榴弹炮营几乎相当。
对于现代驱逐舰和舰炮的角色,许多人仍感到困惑。正如前文所提,导弹的出现让舰炮失去了“舰船攻击主力”的地位,但为什么现代驱逐舰依然保留舰炮呢?《科普中国网》分析了这一问题,并给出了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舰炮在执行两栖作战任务或近距离交火时,相较导弹,其性价比更高;第二,舰炮对近距离目标的火力覆盖效果更好;第三,舰炮被视为现代军舰的象征,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海军文化的传承。因此,现代驱逐舰保留舰炮并非出于废弃这一武器系统的考虑,而是基于多重因素的需求。
上一篇:中国小公司拯救纳斯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