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志愿军之雄兵出击》中,观众首次见到了多位志愿军的师级干部以实名登场,如38军112师师长杨大易、政委于敬山,40军118师师长江潮等。这种形式在以往的战争题材电影中极为少见,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
最早参与朝鲜战争的志愿军部队包括6个军,共18个步兵师。这些师长的职衔授予,因个人资历和战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反映出他们在战争中的贡献和地位之差异。112师师长杨大易,四川人,自14岁起便投身红军,成为红四方面军30军的通信员。在川陕根据地的反围攻战斗中,他也有重要参与,是西路军的幸存者之一。抗战末期,他在山东滨海军区担任第4团团长,该团是山东八路军的核心力量之一。后来,他进入东北,最初担任团长,在辽沈战役前升任1纵1师副师长,最终升任112师师长,直至四野部队南下广西剿匪时。
相比之下,113师师长江潮来自河北,比杨大易年长两岁。17岁时便参军,在抗战爆发后加入八路军,身份暴露后,他带领一个连起义,最终,这支部队扩编为独立团,成为113师339团的前身。江潮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1纵2师参谋长,解放后才成为113师师长。
山东人翟仲禹与杨大易同年,30岁出任师长。像《亮剑》中的赵刚一样,他在“一二九”运动中作为爱国学生投身革命,抗战爆发后加入八路军,参与东北的兵运工作。1942年,他组织了起义并在山东滨海军区担任团长。进入东北后,翟仲禹先后在1纵3师担任团政委、副师长,最终晋升为师长。
在38军中,112师师长杨大易可以算是“老红军”,其他两位师长江潮和翟仲禹则是抗战时期加入八路军的,这种差异也在1955年授衔时显现出来。杨大易因其资历丰富,最终被授予少将军衔,而江潮和翟仲禹仅被授予大校军衔。
到了1964年,江潮以西藏军区参谋长身份被授予少将军衔,翟仲禹则继续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最终于1987年离休。遗憾的是,翟仲禹始终未能晋升为将军,成为志愿军师级干部中少数几个未获得将军军衔的人。
39军的三个师长分别是115师师长王良太、116师师长汪洋和117师师长张竭诚。王良太和张竭诚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而汪洋尽管在抗美援朝中屡立战功,却仅获得了大校军衔。王良太和杨大易一样,都是四川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作为一名战斗英勇的指挥官,他参与了腊子口战斗和平型关战斗,战功显赫。解放战争期间,王良太担任东野2纵5师参谋长,辽沈战役胜利后,他升任115师师长。
汪洋是志愿军师长中最年轻的一位,解放时年仅29岁。1937年加入八路军,并在晋东南地区参加反扫荡战斗,最终成长为116师的师长,116师在抗美援朝中屡次打击美军,表现极为突出。
张竭诚来自湖北,14岁便加入红军。他曾在红25军服役,参与过八路军344旅和新四军第3师的战斗。解放战争后期,他担任117师师长,并在朝鲜战后升任39军军长。与38军类似,39军的王良太和张竭诚因为有红军履历,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而汪洋因缺乏红军经历,仅被授予大校军衔。但在1964年,汪洋因卓越的战功被授予少将,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40军的三位师长——118师师长邓岳、119师师长徐国夫和120师师长罗春生,均为老红军。邓岳和徐国夫来自红四方面军,罗春生则来自红一方面军。邓岳和徐国夫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显示了他们在革命中的深厚资历。邓岳年仅12岁便加入红军,并亲历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到川陕的全过程。抗战期间,他在东野3纵7师担任师长,参与了从东北到海南岛的多次战役,是少数几位晋升较快的老红军之一。
徐国夫年长于其他两位,解放时已35岁。作为红四方面军的元老,徐国夫凭借其卓越的资历和战功,毫无争议地获得了少将军衔。相比之下,罗春生则因敌人空袭牺牲,未能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令人遗憾。
42军的三个师长中,124师师长苏克之和125师师长王道全均在抗战时期加入八路军,1955年获得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126师师长黄经耀是老红军,1931年便参军,尽管他在解放战争中的晋升较慢,但仍在1961年获得少将军衔。
50军是起义部队,他们的三个师长——白肇学、陇耀、王家善,均来自滇军。抗美援朝结束后,他们转任地方职务,因此未获得授衔。
华北的66军虽然在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中不显赫,但三个师长——杨有山、成少甫和宋玉林均获得了少将军衔。成少甫和宋玉林在1930年参加红军,杨有山则在抗战爆发后才加入八路军,类似江潮。
总的来看,志愿军第一批入朝作战的18位师长中,除罗春生牺牲和50军三位师长转为地方职务外,其余14位均获得了少将军衔。尽管革命没有先后之分,但红军的履历显然在授衔时起到了关键作用。
电影《志愿军之雄兵出击》还虚构了一个名为李默尹的角色。他设定为1929年加入红军的老革命者,若真有此人,他的资历显然要比大多数师长更为深厚。但在影片中,他作为普通战斗员出现,这与历史事实显然有些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