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零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交付量达到8.7万辆,同比增长162.1%;毛利率升至14.9%,创下历史新高;C系列稳定、B系列起势、D系列在即,股价也跟着走了一波。对一家新势力车企来说,这份成绩确实不俗,基本盘稳住了,盈利模型也露出了雏形。
很多人开始重新看待零跑。销量为什么会涨这么快?毛利率怎么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拉上来?一个曾经被贴上“低调”、“边缘”、“纯技术派”的品牌,开始被更主流的行业语境接纳。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已经很多,也很具体。
但我们想讨论的,恰恰是另一个问题,当一家公司已经证明“自己能行”的时候,它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数据不会告诉你怎么走下去,只能说明你还没走错。所以我们不准备再分析一季度销量是如何构成的,也不展开讲毛利率怎么优化得更漂亮。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内容中,已经详细拆解过这些问题。
《中国下一个“比亚迪”出现了》
《想学零跑造车吗?我教你啊!》
《王鑫:零跑为什么总能给人惊喜》
《人人都可以有华为的梦,但人人都要走好零跑的路》
《被忽视的零跑汽车三季度效率!》
这一次,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更本质的命题——零跑如何更好?零跑的下一阶段,怎么展开?会怎么做出下一组关键动作?有没有可能,从一家有体系的公司,变成一家有方法的公司?
01
月销4万后,“行商”能够承接更大的零跑
今年一季度,零跑卖了8.7万辆车,毛利率达到14.9%,交付和盈利指标同步提升。C系列继续做大,B系列开始起量,整体进入“二次创业”的阶段。对一个品牌来说,体量上来之后,挑战不再是“有没有东西卖”,而是“消费者是否真的知道你在卖什么”。
零跑一直强调六大域自研,底层架构、核心总成、软件算法都有自己的完整体系,技术能力早已不是问题。从LEAP 3.0到3.5,再到端到端的智驾方案,这些都构成了零跑独有的技术路径。
但当企业规模放大,这套技术逻辑也需要有新的表达方式。不只是讲有哪些模块,而是讲这些技术如何影响了车辆驾驶感受、智能化体验和长期稳定性。让用户理解你,而不是记住你说的术语。
B10上市后的表现,就是一个关键的改变窗口。财报中已经提到,大多数消费者会主动选择高配和激光雷达版本,这背后并不是单纯追求配置,而是对可靠体验的期待。这种偏好说明技术开始被看见,也说明整车表现更稳定。这种稳定感的来源,不只在研发架构,更来自生产体系的组织力。
很多能力过去是埋在后台的,现在需要走到前台。比如在工厂端,零跑其实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验证机制和质量控制模型,从试制到量产,从品控到节拍,B系列车型的顺利交付,这些都是零跑制造端效能的集中释放,但这些还没有真正变成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
如果这些细节能被更好地展示,哪怕是一段装配视频、一个品控标准、一个细节演示,也能成为品牌认知的一部分。
面对市场中繁多的产品格局,有行为研究指出,消费者的对产品的感知开始走进展厅,不再只看海报和宣传视频,而是想摸一摸车、试一试座椅、玩一玩交互。这种“走进来”的意愿,让门店变成了工程语言转向消费语言的翻译器,成为是把复杂讲简单、把价值讲透的前线阵地。
如果说过去零跑靠的是把车做好,现在要开始把车讲好。这个讲,不光是喊口号、定slogan,而是补上理解路径。从研发到制造再到销售服务,每一段过程都可以对外打开一部分,让消费者通过零跑的过程感建立起完整的理解闭环,从知道“零跑好”到“零跑为什么好”,这样才能让零跑的体系力真正跑起来。
02
给消费者以新鲜感是“零跑更好”的方式
零跑曾经的出圈,是靠一整套完整而强硬的自研路线打出来的。
那时候,六大域、CTC一体化、EE架构,这些原本藏在技术文档里的东西,被当作品牌语言讲给市场听,讲得足够清晰、足够响亮。C系列从C11、C01再到C10的几乎每一次迭代,甚至是和Stellantis集团的合作,都能让用户感到“又有新东西”,这让零跑在主流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
可是同样的逻辑被反复使用,带来的感知增量就会变小。市场认可依旧存在,销量还在增长,但“新鲜感”的积累速度放缓了。从这份一季报里也能看出这种转向:销量结构清晰,B系列起势明显,C系列维持高占比,但舆论场的讨论都集中在销售数据本身,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的思考。
零跑走到了一个新阶段。技术能力仍在持续演进,平台化开发逐步展开,但外界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转向“还会不会有”。如果说C系列靠技术自研叙事建立起了品牌基本面,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一套新的裂变方式,去重新连接用户的注意力和信任。
从过去全域自研的单点突破,到现在平台化、多产品序列的横向展开,零跑已经具备做产品裂变的基础,但如何让每一次裂变都带出一次“质感刷新”,变得比以往更重要。
换句话说,如果说C系列靠技术自研叙事建立起了品牌基本面,那么从现在开始,就需要一套新的裂变方式,去重新连接用户的注意力和信任。那么,即将发布的D系列就会是关键节点。
消费者希望看到一个有关零跑的新鲜感,能够代表了零跑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过去某种思路的延长。对消费者来说,D系列的定位越清晰、越不重复,它的价值感就越容易建立。这不仅是产品开发,更衍射到品牌进化。
零跑走到现在,已经具备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基础,这一次要补上的,是从“熟悉感”走向“刷新感”的路径,如果能围绕D系列,搭建起新的消费感知,那这一轮源自技术和体系的裂变就不仅是多卖一款车,更是一次品牌的跃升。
03
不需要对标谁,坚持自己的“唯一性”
在30万元价格区间里打开局面,关键在于建立对用户来说足够明确、足够具体的价值感。这一层级的消费,往往既有理性考虑,也有情绪成分。用户希望买到的是一台好车,更希望买的是一台与自己相关的车。
根据《尼尔森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趋势报告》,30万元以上的购车人群中,一线城市用户更关注科技配置与安全等级,而三线及以下用户在同一价格带中,更倾向于选择空间感强、视觉上“值钱”的车型。一线看体验,三线看气场,但预算是一样的,这让产品必须在同一个价格内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期待。
D系列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分化之后的主流区间。如果说在C系列阶段,零跑的任务是把体验打扎实、把配置做全面,那么到了D系列,任务就变成了对复杂人群的精准切入。每一类人都有判断力,谁都不是凭一张宣传图就下单的。
零跑过去在C系列里,已经形成了一种组合能力,比如C16就是在“20万元内”这个市场密度最大的区间里,把激光雷达、大六座、8295芯片这些要素放在了一起,做出了清晰的定位。
D系列如果要走进30万这片区域,也必须构建一个让用户一眼记住的结构逻辑。
只不过,用什么空间形式切入?主打哪种出行场景?配置是做满还是做精?风格是沉稳、运动还是居家?这些问题必须前置思考,然后用产品做出回应。决策节奏不能靠猜竞品,而要回到零跑自身的产品哲学,就是“唯一性”。
从现在开始,零跑需要减少“比谁多一点”的表达方式,把更多资源投向“我为什么这样做”的解释能力上。技术再强,如果解释不清楚,也很难转化为消费者认知。营销、产品、销售都需要同步换挡,讲清楚D系列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唯一性是根本。用户不需要你赢下所有参数对比,他们需要一个选择的理由。零跑要提供的,就是一个在消费者输入所有购车要求后,呈现出的“唯一解”,就像零跑C16一样。
对标是上半场,唯一才是下半场。
如果D系列能做到在30万元这个区间里建立清晰记忆,它就会为零跑打开新的天花板。这不是多了一款车,而是让品牌第一次在主流中高端市场留下自己的标准。这样的产品,一旦成立,就会反过来验证零跑的体系厚度。
这一步,是从会做车,到会定义车之间的那道坎;也是零跑很好,到零跑更好的分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