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头图 | AI制图
券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AI 的介入正悄然改变着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从 2022 年下半年起,券商从业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到了 2024 年,从业人员数量进一步减少,较 2023 年下降了 1.8 万,总人数为 33.14 万 。
这背后,是券商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浪潮。而 AI 在券商业务场景中的应用,仅仅只是个开始,未来等待行业的,将是一场服务范式的重塑。
目前,不少券商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试图在这场变革中抢占先机。
一、上面要看到
“现在券商做AI大模型的动力更多来自窗口指导,只能让大券商牵头来做”,一位券商人士向妙投表示。
恒生电子业务专家向妙投表示,“目前证券行业大模型应用做得比较靠前的,大多为头部券商及部分先锋腰部券商,在大模型投入决策上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居多。今年以来,坚定AI投入已经成为大部分券商高层的共识。”
“不少券商都对未来大模型对外提供服务,赋能一线展业提出明确期待。有的券商投行是强项,则更愿意在投行部上投入;有的更愿意在财富经纪业务投入。这与机构自身的营收构成、展业模式和规划战略都相关。”恒生电子业务专家讲道。
而自营、经纪是券商营收占比最大的两项业务,也是重点考虑大模型落地的场景,有普适性。
根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24年度经营情况分析》,2024年券商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利息净收入、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五项收入的占比保持平稳,分别为38.6%、28.4%、11.1%、7.8%和5.3%。
在自营业务方面,成本高、效果不显著影响到大模型在量化等自营业务的落地。
一位券商人士向妙投表示,“据我所知,没有几家券商的自营业务在用大模型。
一方面,成本没有想象那么低,量化对GPU卡的要求高,成本要3000万起。另外,电力这块没有几个大楼撑得住,除非像银行那样自建数据中心可以;
另一方面,效果不显著,量化都是高频,等deepseek思考完之后,再执行这个策略,反应不过来,还不如直接执行你的策略。
而且,大模型在自营业务不太容易出成绩。像那种AI客服机器人,更容易被上面看到。”
大模型在经纪业务的应用,倒是兵家必争之地。
二、乘法效应
如今,开户线上化、拓客也是互联网渠道引流,券商的经纪业务正在向财富管理转型。券商营业部也早已提倡“人人投顾”。
妙投认为,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券商的财富管理的增长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将进一步拉开券商之间的差距。
而AI大模型的最大作用,就是提升投顾的人效。比如:投顾原有大部分时间搜索资料、编辑文案的工作可以交给大模型,将工作重心放在拉新、转化、留存等客户服务上。
不少券商已经开始在抖音、小红书、金融服务平台等公域平台开始抢夺流量,鼓励投顾去财经平台做IP。投顾IP化,正在成为一大趋势。
也就是说,入驻公域流量平台的投顾人数越多、投顾直播时间越长、内容越贴合投资者的痛点,将获得更多的流量,给券商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和资产。
从券商、投顾机构的招聘条件来看,不少券商要求不仅要求投顾资格,还要具备直播、短视频的输出能力。比如:华泰证券的财经IP岗、麦高证券(指南针)的财经讲师、广发证券的财经主播等。
除了投顾的自身从业经验、对市场的理解,还需要AI大模型来支撑并提升专业的深度,更快地搜索资料、编辑文案。毕竟,没有一个投顾能了解所有的行业、所有的热点。
当下,AI生成一篇基础市场分析报告仅需1分钟,再进行改写、润色生成一篇可发布的文章不超过十几分钟,而人工撰写平均需要2.5小时。
这样一来,在大模型没有幻觉的情况下,投顾便有更多的时间来面客提供服务,为券商创收。
不仅如此,在智能投顾场景上,很多券商营业部也十分关注投顾服务半径的扩大。比如说:一家营业部的投顾本身挂几十个客户,然后用了大模型助手之后,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便可以服务更多的客户。
此外,券商可基于客户资产账户数据,利用大模型对客户进行更精准的分类分级,以匹配的、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证券行业降本增效、“缩编”的大背景下,券商投资顾问是持续扩容的。
如果,一家券商的投资顾问人数不断增加,大模型赋能后人效不断提升,便会产生乘法效应,进一步拉开券商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行情好的时候。
据统计,从2021年到2024年的四年时间里,券商投资顾问人员逐年增长,分别为68344名、73528名、77037名和80347名。
头部券商普遍拥有数量众多的投顾队伍。广发证券现有4601名投资顾问,同比增长4.05%;其次是中信证券(4463)、银河证券(4059)、中信建投(4058)、国泰君安(3880)、国信证券(3797)和华泰证券(3482)。
尾部券商的投顾人数不足500人。例如:截至2024年年底,国盛证券、东海证券、西部证券、万联证券的人数分别为449、462、464、466人。
相比之下,广发证券的投顾人数从2021年的3981人提升至2024年的4601人,这几年增加的投顾人数已经超过不足500人的尾部券商。
另外,有些券商的投顾人数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比如:国元证券的投顾人数从2021年的973人下滑至2024年的888人;粤开证券的投顾人数从2021年的488人下滑至2024年的468人。
这么一看,在大模型赋能后,头部券商的财务管理业务将与腰部、尾部券商拉开进一步的差距。更何况,很多券商仍处于观望的状态。
恒生电子业务专家向妙投表示,“一些前期在观望的券商,现在看到很多家出了应用效果,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调研和投入。”
据虎嗅妙投获悉,一些后发券商的预算只够就把一个单场景做好,就相当于去做一个试水场景,而轻量级的大模型解决方案大概在几百万。
“另外,探索AI应用不仅仅是算力和人才储备的竞赛,更加重要的是券商内部是不是做好了投入中长期数据治理的准备、想好了如何与自身发展战略结合,能够给新技术应用孵化多一些耐心和信心”,这位专家表示。
一位券商IT人士向妙投表示,“底层数据有很多脏数据,需要梳理成适合AI模型学习的结构。就像知识一样,需要梳理成课本,才能方便阅读。这需要懂底层数据表结构、算法的IT人员,要做出成绩至少要20个人。”
“当然,这部分工作量也可以外包给金融科技企业来做。外包企业需要数据安全评估资质,且需要内审通过才行。不过,这也会导致券商的技术依赖外部没有自主权,同样存在一定的数据安全隐患”,这位IT人士表示。
在大模型的具体应用阶段,没有AI研发能力的小券商也同样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无法彻底改变固有格局
AI大模型的赋能,只会放大券商的优势,还不足以打破现有的格局。
增收提效不行,AI大模型可以给券商降本,小券商依旧会有一席之地。比如:大模型改变经纪业务的运营模式。
恒生电子业务专家向虎嗅妙投表示,“某券商将大模型用在业务集中运营场景,建立业务知识库问答助手,覆盖200多份内外规、系统操作手册和100多个高频业务菜单,已提供给100余家分支机构一线业务人员展业使用,上线仅2周就接管了近一半的人工咨询,问答准确率超过95%。”
此外,恒生电子业务专家向虎嗅妙投表示,“之前交流过的一些券商领导,对大模型改变开户业务办理模式有较高的期待,我们正在推出相关的产品。
大模型落地之后,以后客户去办业务的时候,只需要你跟大模型进行自然的对话,不需要点选菜单、不需要找多个工作人员、也不会因为材料没准备好跑好几趟。甚至不用点菜单,在对话过程中,大模型就能收集客户的需求、完成业务办理。营业部以后会变得更加的轻量化。”
此外,AI还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一位券商人士向妙投直言,“券商的经纪业务会不会被干掉,前提是要先把核心客户干掉,然后再把它的核心应用打掉。
你很难取代这帮核心客户的投顾。这帮投顾和孙子、儿女似的,比儿女、孙子还体贴,还能给情绪价值。
比如:老太太一个人在家,孩子不在身边,在家炒股。不得上门,给人买菜。尤其,老头老太太不愿意折腾,万1万3的佣金,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再比如:说这个产品客户买了100万,投顾拿了1万块钱提成。如果亏了,1万块钱提成都给人家。核心客户投顾不承诺,谁会来买?
而且,很多客户知道投顾不是神仙,市场行情也有不好的时候。比如说:川普突然说要打贸易战,又不是投顾说的算。
那帮大爷大妈都清楚这些东西。投顾把后面给大爷大妈挣回来了,如果没给挣回来,也不埋怨,后面真给挣回来了。那就是儿子孝顺。
当然,这是一个最极端的说法,但是差不多这样。”
核心客户维护好、降本,也将成为小券商经纪业务继续存活下来的诀窍。
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也曾表示,从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来看,大模型技术的应用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马太效应”。
写在最后
一直以来,券商呈现出“头部券商试点、全行业跟风”的模仿式创新。这次,AI大模型的应用也不例外,也注定了很少有券商会弯道超车。
在核心业务中,自营业务暂时用不上,经纪业务会进一步拉开差距,会导致券商的“马太效应”也将越来越明显。
另外,有些券商投行业务较强,也会加大AI大模型的投入,与没有资源的券商投行拉开差距。AI时代会更向强者倾斜。
—————▪ 作者粉丝群招募▪ —————
各位读者如果对本篇文章有疑问,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与作者一对一沟通。
此外,对金融科技、AI、新能源、机器人、锂电和通信等板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得更多上市公司、热门赛道的详细分析文章,帮你看懂公司、看懂行业,做投资投得明明白白。
上一篇:西北大环线8天7晚跟团游|亲子必看行程安排+景点全解析
下一篇:信用卡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