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购”的爆火不仅是消费现象的转变,更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缩影。从“反向代购”到“打飞的扫货”,外国游客的购物热潮背后,隐藏着产业链升级、政策红利与消费场景创新的多重机遇,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值得关注的“掘金点”。
首先,制造业升级与品牌出海的红利正在释放。过去“中国制造”常被贴上“廉价代工”的标签,如今却因技术创新和品质跃升成为全球消费者的新宠。例如,大疆无人机占据全球消费级市场70%的份额,华为手机与苹果、三星在欧洲高端市场分庭抗礼,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两年翻倍。这些案例表明,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硬核科技”产品,正通过技术壁垒和性价比优势抢占国际市场。
其次,跨境电商与物流供应链迎来爆发式增长。美国关税政策导致跨境商品价格飙升,反向代购和来华购物成为“省钱攻略”。例如,Temu通过“全托管模式”日均订单超百万,10天内即可送达美国。与此同时,义乌国际商贸城、深圳华强北等传统批发市场转型为“全球采购中心”,每天吸引数千名外国客商,带动仓储、物流、报关等配套服务需求激增。未来,能够整合供应链、优化跨境物流效率的企业,或将主导这一波“中国购”的渠道红利。
第三,文旅消费与体验经济成为新增长极。政策推动的“购在中国”系列活动,将购物与旅游、美食、展演深度融合。例如,海南打造“高端购物+医疗+教育”消费闭环,成都推出农耕文化体验游,重庆整合古村落和非遗工坊吸引游客。这种“消费+体验”的模式,不仅让外国游客在买商品的同时感受文化,还催生了沉浸式展演康养旅游低空经济(如飞行汽车体验)等新兴业态。文旅企业若能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差异化产品,或将撬动万亿级消费增量。
此外,政策红利驱动的免税零售与支付生态重构不容忽视。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全国推广后,成都SKP商场退税销售额增长224%,海南离岛免税一季度销售额突破450亿元。免税店的扩容与关税优惠,直接利好奢侈品、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销售。同时,移动支付的全球化适配——如支付宝“外卡内绑”、微信支付支持境外电子钱包——解决了外国游客的支付痛点,2025年“五一”假期入境消费金额同比翻倍。
更深层次看,这场热潮折射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市场”的转型。过去,中国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如今,通过开放免签、优化退税、提升服务,中国正将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升级为“全球买手”的目的地。这种转型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主场优势”,更吸引外资加速布局未来,谁能抓住“品质升级”“文化共鸣”“场景创新”三大关键词,谁就能在“中国购”的万亿蛋糕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