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满意度调查,如今正悄然“反噬”着民航业。原本旨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调查,却在一些情况下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要求的满意度标准促使航空公司不断改进硬件设施和服务流程,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然而,另一方面,过于注重表面数据的追求,让航空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面临巨大压力。为了达到高满意度,可能会过度承诺而难以兑现,导致旅客的期望与实际体验落差增大,进而引发更多的投诉和不满。这种“反噬”现象,值得民航业深思和调整,以实现满意度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
咱们内地航空公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把“满意度”当作一切服务工作的终点的?
我也记不清了。
2022年,气势汹汹的写了那篇:别让航空公司讨要五星好评了,但也记得在那之前,也专门聊过几次。
我很不喜欢对一件事来来回回的絮叨,但作为乘务员的一份子,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工作有三件难题:旅客行李(迎客难)、旅客投诉(满意度)、还有涨不上去的工资。
涨工资问题,谁写谁说都没有用,旅客三超行李问题自“粮食客”之后也得到了明显重视,只是盲猜还要出点不安全事件之后才能进一步改善。
但这满意度,始终如鲠在喉。
因为目前在不少航司里,如何评价一个乘务员的工作好不好,不看业务能力,不看乘务长和同事评价,甚至都不再看客舱安全——只看她飞过的旅客满意度。
旅客满意就代表你优秀,不满意就代表你有问题。
当然了,这个“旅客满意”不是说真正的让旅客满意,只是电话、短信、小程序等中的“五星好评”。
我们可以说民航服务(包括任何服务)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可当这事演变成唯一标准之后,一切就开始变味了。
而这种变味,正在“反噬”民航业。
现在的民航一线,从值机柜台到登机口,从准备阶段到飞行阶段,谁敢不把“旅客满意”四个字挂在心上?可越是这样,越容易出现这么一种导向——旅客打了五星好评,才是最高准则。
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航司在做一件事:把旅客主观上的“满意”当成KPI,把“投诉”当成红线,然后下沉到每一位基层员工的绩效里,写进考核分,进了飞行报告,成了晋升考察。
以前我们飞行,是靠技术、规范和安全意识立身;
现在的飞行,要学的是察言观色、低声下气和“客户思维”。
(所以现在航班上只有资深乘务长敢跟无理旅客说不)
你说这是进步吗?某种程度上是——站在航司立场,是想把服务做得更好。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当一个行业只看满意度,它就很难再看见“真实”。
因为真实的民航服务,并不总是令人舒服的。
在候机楼我提醒旅客排队,他说他着急我没同理心。
上了飞机我提醒旅客调直椅背,他觉得我管得太多;
我让他调至飞行模式,他假装听不见。
我说洗手间已经不能使用了,他说他尿裤子让我负责。
我们每一次坚守的规章制度,都有可能被旅客可能抱怨成:
不近人情,不够灵活。
如果每一个“真实”都要让位于“满意”,那民航还有没有底线?规则还有什么意义?还有没有一线人员的判断空间?
没有。
现在飞航班越来越像带孩子,因为你但凡不哄,就可能被投诉。
哪怕错的是他。
可问题在于,有些情绪,是被惯出来的。有些“满意”,本就建立在乘务员“不得不妥协”的基础上的。
不只是民航行业,整个社会如今似乎都在这条路上滑行:
我们去餐厅吃饭,服务员会让我们收藏定位打五星好评,结果是——满大街的4.9、5.0分店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真的好吃。
我去加油站加油,工作人员让我付款后记得给个好评——我好奇这个好评有啥意义啊,我不打满分难道他会少给我加油吗?
在任何客服电话里,不管你讨论的是套餐、故障、投诉,结尾一定是:“请您对我的服务做出评价”。
我们习惯了“满意请打1,不满意请按2”,
却开始逐渐失去了分辨满意与真实的能力。
你当然可以要满意,
但你不能只看满意。
如果一个行业只剩下“满意”这一种声音,
那我们这个行业就不会再有判断力。
所以:该怎么办?
我浅显觉得,
航空公司可以让乘务员在服务结束时争取好评,
这是人之常情,
也是业务手段。
但这只是第一步。
而航司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关键在于,不论是好评还是差评,管理者都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判断其背后的真实含义。
这确实是件费力的事。
要甄别恶意投诉、要厘清责任归属、要保护一线员工不被舆论绑架,同时也要提升真正存在的问题点。
只有这样,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旅客才能真正满意。
真实的服务,
是一套体系的运转,是一群人的支撑,不是一张评分表;
真实的飞行,
是保障旅客安全的每一分努力,而不只是取悦他们的每一次反馈。
希望我们的民航管理者、航空公司和每一位制定政策的人,别只看满意度的报表,也别只听平台里的投诉数据。
张嘴就是“五星好评”,那你们也得想想,这颗星的重担,究竟应该压在谁的肩上。
上一篇:白领最爱的饮料,跌进鄙视链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