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孩子成长过程中,刻板行为是家长们遇见的常见问题之一。他们没有目的的重复着某些行为和话题,我们要怎样引导他们呢?
用“结构化环境”减少行为触发
突如其来的变化是刻板行为最常见的诱因。家长可通过提前预告、可视化计划表等方式建立结构化环境。例如,用图片展示“今日流程”:起床-早餐-公园-回家,每完成一项由孩子贴上贴纸。若需打破常规,需用“渐进式调整法”:带孩子走新路线时,先保留80%熟悉路段,逐步增加变化比例。在家庭中设置“安全角落”,摆放孩子习惯的物品,当其感到焦虑时可在此短暂平静,避免刻板行为升级为情绪问题。
将刻板行为转化为学习契机
刻板行为若引导得当,可成为认知发展的跳板。若孩子痴迷排列汽车,可借此引入分类概念:“把红色汽车放这里,蓝色汽车放那里”;若执着于数字,可设计数学游戏,在数数时加入“找规律”“比大小”等任务。有家长将孩子每天必走的固定路线绘制成地图,标注商店、红绿灯等元素,逐步引导其学习方位词与社交用语。这种“兴趣导向”的干预方式,既能满足孩子的控制感,又能悄然拓展其能力边界。
建立“替代行为”强化新习惯
完全消除刻板行为不现实,也不可取。更有效的策略是提供功能相当的替代行为。例如,孩子通过反复开关灯寻求感官刺激,可引入挤压软球、跳蹦床等前庭觉活动;若用拍手缓解焦虑,可教其用深呼吸配合握拳动作替代。当替代行为能满足相同需求时,需通过“区别强化”巩固成果:当孩子选择新行为时给予额外关注或奖励,对其刻板行为则保持“平静忽略”,避免无意中强化。
刻板行为并非洪水猛兽,我们不需要刻意消除,相反,引导得当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稳定,让他们情绪焦虑得到缓解,或许我们应该理解他们的行为,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到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