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火,只吃冷食,从而有了“寒食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与清明节合并,就有了现在的清明节。
青团:春天的味道
青团绝对是清明节美食界的 “顶流”!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它,那油绿如玉的外皮,光是看着就仿佛把整个春天装进了盘子里。据说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古时主要用作祭祀,如今已成为大家春游踏青时爱不释手的美味小吃,而且现在口味越来越丰富,榴莲、咸蛋黄肉松等新口味层出不穷,满足了不同人的味蕾需求。
艾粄:客家人养生小食
艾粄(bǎn)是广东客家地区清明时节特有的应节小吃,是一种客家菜,有句老话叫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的形状大多是圆圆的,非常可爱。咬下去,软糯中带着艾草的独特苦味,细细品味又能感受到一丝回甘,且艾草本身就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美味又养生!
枣糕:纪念介子推的美味
枣糕为“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在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区,清明时节人们常常会吃枣糕,它还有个名字叫 “子推饼” 。相传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制作枣糕时,人们用酵糟发面,夹上红枣蒸熟。蒸好的枣糕色泽金黄,上面点缀着一颗颗饱满的红枣,诱人得很。
馓子:香脆的诱惑
馓(sǎn)子,又称 “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油炸食品。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吃的“寒具”就是馓子。馓子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做好的馓子色泽黄亮,一层一层叠放起来,好看又好吃!
薄饼:包罗万象的美味
薄饼起源于厦门市同安区,所以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清明吃薄饼可是一项重要的食俗。薄饼也叫 “润饼菜”,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润饼皮)把胡萝卜丝、高丽菜丝、香菜、绿豆芽、香菇等食材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各种食材的味道在嘴里碰撞融合,简直不要太好吃~
暖菇包:来自田野的馈赠
在福建三明建宁,清明时节,最让人垂涎三尺的莫过于暖菇包。当地人制作暖菇包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暖菇,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暖菇包的馅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咸的,通常是由腊肉、鲜笋、香菇、木耳、豆腐等混炒组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暖菇包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气,口感软糯,咬下去,田野气息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