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有一群人凭借着“反游戏”的生意理念,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对于过度游戏现象的担忧以及家长对孩子游戏时间的管控需求。通过推出一系列针对游戏的限制、监督和教育产品及服务,迅速打开了市场。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业务如火箭般攀升,竟然赚取了高达 700 亿的巨额财富。这不仅体现了他们商业头脑的敏锐,也反映出社会对于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视,他们用独特的商业模式在商业领域书写了一段传奇。
在网上发一些反对游戏的言论,轻松就能获客并年入千万?
——像这样的事情,在这个世界正真实发生着。由网红教育大V、“问题少年”的家长、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机构一起,构造出的“反游戏”产业链,它的年产值,已超700亿。
700亿是什么概念?2024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425.02亿元。而这个产业,年产值比中国电影总票房还要多65%。
产业链上的众多机构,营收上亿的不为少数,几乎与中型游戏公司不相上下。
“反游戏”已成为一项热门的生意。
新型戒网瘾学校,一半客户来自短视频
“魏教官”是华南地区一家知名的“少年特训营”的招生负责人,同时也是这个机构的副总经理,一般来说,我应该叫他“魏总”,但见面时他穿着迷彩服,跟我介绍自己是“魏教官”。
为了解这个特训机构的情况,我从抖音取得联系,假以“十岁的孩子沉迷游戏”为由求见。
对于这个“十岁、每天要玩两个小时游戏的男孩”,魏教官痛心疾首地演说了一番:
吃完饭打游戏、不吃饭打游戏、放学了打游戏、不上学打游戏,这些孩子已经没有了人生追求!
这一代中国少年,已经彻底被电子鸦片毒害了,如果不以雷霆手段进行矫正,整个人生就毁了!
你心疼?你不忍心?如果你不让你的孩子来接军令状,不让他完成对自己的挑战,锻炼自己的意志,他这辈子都离不开游戏这种毒品了!
……
讲完以后,意犹未尽的魏教官拿着我填完的表说,按照目前的评估,你的孩子很固执,也有反骨,别看他还小,但在这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已经被游戏中度毒害了,得报3个月3.98万的“蜕变营”。
我问他一个营有多少人,他说,一个营一般十个班,教官以班为单位配备,36人一个班。
我问,总共有多少个营?
他说,很多,不同的营,还有三个不同的梯队,第三梯队那些,就是重度患者,得剔骨疗毒。
此时,窗外的训练场传来整齐划一的步伐与口号:感谢国家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5公里呀我爱你,一天不跑想死你呀。
去参观场地时,我环顾看了下,黑压压一片,共15个班。收费表上,一、二、三梯队收费标准,分别为2~3万、4~6万、6~12万。魏教官跟我说,第一梯队比较少,因为“我们要将有限的优质资源集中在中度和重度问题少年上。”
选取最为保守的4万/人,3个月营收便达2160万。
魏教官跟我说,他们是华南规模最大的一家青少年特训机构。现在是500来号人,等到暑假时那是爆满的,一位难求,人员会特别扩充到1000人。
这些人哪里来的?
“跟你一样啊,抖音、微信视频,很多人看到我们的视频和言论,还有一些教导学生的现场,觉得我们说得很对,也有一些学生家长的成功案例,就更加坚定地把孩子送来改造了。”
我问从短视频找过来的,占比是多少。他跟我说,都一半一半吧,一半是网上来的,一半是家长介绍和地推的传单广告。
一年淡旺季拉平,这家机构营收也能上亿。在广西,我联系过的,就有不下十家这类特训机构。规模大的,一个教学点,学员数量就上千。规模小一点的,营收也甚为可观。
在广西玉林,一家以戒除游戏上瘾为核心业务的连锁封闭特训中心,承接大量21天一个周期学员,一个中心同期在班人数不低于200人,这算是规模较小的机构了。“200人,一人一万五,一年就有3000万,这收入在这一行很普遍的了。”这家特训中心商务拓展负责人拿出收费标准时,粗略地计算。
而在全国,这种以戒游戏为核心的戒网瘾产业,已经发展出多种形态,包括封闭特训学校、短期戒网瘾夏令营、自媒体内容创作者、网红专家及课程市场等。
在魏教官所在的特训机构,要缴费时,我说这是一笔大支出,我跟我妻子回去商量一下。魏教官说:“可以,不怕你不来,这是你们父母的硬需求。”
家庭教育大V,炮轰游戏变现
“现在孩子躺在沙发上玩游戏,跟100年前人们躺在床上吸鸦片的姿势一模一样。”
“为了玩手机(游戏)充钱,家破人亡。”
“所有的游戏公司都是国外的,玩游戏的每一分充值,都是在给国外送子弹。”
一名长相与明星小沈阳有几分相似的男子在台上嘶吼,对游戏发出痛心疾首的控诉,台下一群家长望着他,如同信徒听大师布道。
这名男子叫王琨,自称教育专家,有办法帮助青少年摆脱对游戏的沉迷。而台下的家长无不为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而烦恼,她们希望有方法让孩子变回自己期待中的样子。
此时,对游戏挞伐告一段落,像所有的成功学讲座一样,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进入最重要的环节——卖课。
王琨声称,孩子上完他的系列课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摔了。台上的大屏幕适时地播了一段展示课程效果的视频:一位女学生在母亲面前痛哭,说自己曾经多么对不起她,随后下跪认错。像这样的画面,不只是王琨,像魏教官、全国数以千计的“少年特训营”都一概用之,因为对家长的吸引力极强。
在抖音上,王琨有几十个账号,其中“琨哥说家庭教育”高达344万粉丝,其视频除了反游戏,还有爱国、孝道等主题,结尾总是不忘提醒观众,添加客服,了解课程。短视频平台上,像王琨这样的专家还有不少,他们对于教育的心得或许各有所长,但都执着发布“反游戏”内容。焦虑的家长,正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王琨是山东临清人,大专毕业,之后“专升本”拿到本科文凭。2012年创办了一家培训公司,专门给企业培训,教员工如何“做企业最受欢迎的人”。他的”成功学“的演讲风格,即在那时确立。
一年后,虽然尚不清楚这些员工是否更受欢迎,但可以看出王琨的公司并不受待见,因为经营困难,他将公司改头换面成慧宇教育集团,开始在家庭教育方面大施拳脚。之后,在多地开展线下课程《一代天骄·领袖班》《智慧父母班》等。
短视频兴起后,王琨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大量布局矩阵号,除了“说家庭教育”外,还涉及了不少领域。但大多数“换汤不换药”,围绕“孩子的未来”这个话题,从家庭教育、人脉圈子等角度进行洗脑式扩散。
从2021~2022 年开始,王琨发现了一条新的赛道:炮轰游戏。
在慧宇教育刚创立的 2012 年,家庭教育的矛盾还停留在如何让孩子提高眼界、提高见识、提升圈层,2015 年前后移动设备的大爆发,孩子和家长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游戏。
特别是疫情爆发后,更多的孩子在家上网课,手机成了日常生活、社交必不可少的工具,一部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骤然上升,导致家长视游戏为仇敌。
王琨这位“家庭教育”大师就好像彻底和游戏杠上了。他直言:玩游戏是在为国外制造子弹,会影响国家未来;游戏是精神鸦片。在王琨矩阵号的众多视频中,痛骂游戏、“拯救孩子人生”的内容点赞、分享、评论数量均压倒性领先。
炮轰游戏之后,就能顺势推广高价线下课程,比如 29800元的 “一代天骄”领袖班。
依托巨大的流量,即使销售抖音商品橱窗里的小商品也有不错的收益。从“琨哥说家庭教育”账号的橱窗数据可以看到,已售商品达到143万件,品类包括牛奶、筋膜枪、染发剂、粽子等等,光是各种教育课程就售出了超10511件。
所有人都低估了王琨。
“游戏玩好了可以光宗耀祖,不要认为孩子玩游戏就玩废了。”《黑神话:悟空》大火,并被新华社和外交部点赞,王琨的话术开始有了新的模板。
这种为了流量,追逐热度,随时切换立场的行为,在王琨身上似乎极为简单,犹如左手倒右手,两手都是“赛道”。
从“疯狂英语”到“反游急先锋”
或许是看到这门生意来钱容易。昔日风光的李阳,也开始转型家庭教育专家。
自从2011年李阳家暴妻子的丑闻被曝光,“疯狂英语”的口碑迅速崩塌,生意上门庭冷落。
2023年2月,一直经营“家庭教育”赛道的王琨,邀请李阳作为嘉宾,参与慧宇教育学员的系列课程。从广东、内蒙、湖北到河南,李阳频频以“切磋英语速成之道”,让“中国的孩子都能国际化”等主题,与王琨持续两年多的合作。
在此期间,王琨在不同的演讲现场,发表反游戏言论。他说:“你们今天给游戏充的每一分钱,都在给国外造子弹。外国人让中国孩子迷上手机,迷上游戏。”随后,王琨话锋一转,说:“所以,在我们一代天骄训练营,我们专门有一个让孩子放下手机,让孩子痛恨游戏的环节。”
很快,在王琨的抖音号上,推出了从“一代天骄训练营”出来二十几个孩子,讲述自己沉迷游戏与戒掉游戏经历的视频,上面标注着:“王琨老师课程费报名:186xxxxxxxx 黄老师”。
随后,那些拨打“黄老师”电话的家长数量,是能给低谷期的李阳带来震惊甚至错愕的。在抖音上,李阳发布的一系列视频里,对王琨的推崇溢于言表。李阳不吝将这位小得多的后辈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并称其在很多方面是老一代人学习的榜样。
他不止一次说:“推荐王琨老师和他伟大的慧宇教育集团。”“王琨老师的成功,引领了千千万万中国孩子的成功,引领千千万万中国父母的成功。”接着,李阳发布的短视频与演讲现场,开始将炮火对准了网络游戏。
也许是为了在生态位中更加显眼,李阳语出惊人:只要是涉及游戏的议题,他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哪怕是被全社会上下疯狂点赞的《黑神话:悟空》。
在谈及《黑神话:悟空》时,李阳称它“反映了民族的悲哀”,“那么多人躺平了,无所事事地去关注游戏”。他在多个场合都坚持认为,所有游戏都是“坏游戏”,只有完全脱离游戏,我们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李阳在他的矩阵里仍不厌其烦地重复“关闭游戏产业”“禁止游戏机”等论调。他甚至断言,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学校实现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来让孩子完全断绝游戏。因为在他看来:“游戏就是毒品,父母是无法战胜毒品的,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
对游戏的炮轰的确让李阳摆脱了“社死”的命运。走到哪里,他都抓住“这杆枪”,哪怕是常见的对孩子家庭教育、成长教育的讨论中,也会顺手带上游戏并批判一番;有时候在批评游戏时也不忘带上自己的老本行,称“将游戏和英文操练结合”,顺便为他自称的“中国英语教父”头衔宣传一番。
“反游戏”言论带来的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李阳起号迅速,137 万粉丝的大号中,数据排进前二的,是批评游戏的短视频,点赞高达 8.5 万。46万粉丝的小号,橱窗里99元一份的智慧父母课程就卖了1842份。
不过,对于“反游戏”这个行为,李阳也并非一而贯之的。时常,李阳也会去说一些推翻自己此前观点的话。
2024年11月,在一个直播现场,他说,打游戏的孩子都是高手,他绝对厉害,大家不要把网络游戏当做洪水猛兽。网络世界它是王者,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打游戏的孩子会占尽先机。孩子视游戏如命,家长要懂得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与他共情。
但在一个月后,他似乎忘了自己说过这些话。2024年12月2日,李阳发布视频,称这一代人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糟糕的一代人,被游戏严重毒害的人。三个多月后,他说,搞游戏产业的人,都应该判刑。
几乎同一时期,央视《经济半小时》“文化出海如何扬帆致远”系列报道中提到,《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超过2800万份。
王琨和李阳只是在这批“反游戏导师”里比较知名的,在短视频平台还有无数账号用着同样的话术、同样的镜头语言,歇斯底里地控诉游戏,渴望得到流量的青睐。
这些带上“教育规划”、“家庭教育”、“指点迷津”、“正能量”等关键字的账号,特别喜欢引用“90%青少年犯罪与游戏相关”、“游戏成瘾患病率27.5%”等未经核实的数据,强化“游戏=电子毒品”的叙事,精确命中正在经受移动互联网时代洗礼的家长。
这些账号不仅依靠反游戏获得高互动量获取平台流量分成,同时承接教育机构、戒网瘾学校、学习类产品的广告投放。
只要在视频中接入“戒游戏训练营”“家长互助群”等入口,就有机会向粉丝收取咨询费或社群会员费。甚至有账号通过伪造“30天帮孩子戒除游戏”的成功案例诱导付费,会员费约2000-5000元/年。
当“反游戏”成为获客密码,很快引得大批的“戒网瘾”、“性格培训”等和游戏无直接关系的机构,齐齐加入到“反游戏”的大军中。
雪球越滚越大,大量的“戒游戏训练营”亲自下场,发布一系列的反游戏视频,招揽家长们将孩子送来受训。正如魏教官所言,这种获客方式,比以往任意的方式都精准高效。“我们试过一条视频,就带来了200个学员。”
而另一家“青少年特训学校”短视频账号三年前发了一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到底有多大?》的视频,突然,流量爆了。2400 个点赞、1.9 万转发、7600个红心,接近 2000 条的评论。
这所青少年特训学校短视频账号里,短短几秒的画面中,几个长头发的孩子面无表情地坐在椅子上任由拍摄,文案描述他们“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就不出门不理发不与人沟通”,但却没有前因后果。到最后,还是忘不了强调“家长没办法……只能求助我们(进行素质教育)”。
通过社交平台的内容,尤其是声色俱茂的短视频,将“游戏”和“网瘾”“叛逆”“行为不端”绑定到一起,精准捕获家长,再将孩子送入 “XX 改造营”、“XX 特训中心”,就是当前“反游戏”产业生态中的新常态。
“反游戏”链条里,到底谁是那个代价?
动辄几万的费用,对于一般家长来说压力并不小。
有家长称治疗费用太高时,一些机构的话术很统一:“给孩子治好病重要,还是钱重要?”
这些收费高昂的机构号称能给青少年带来“行为矫正、感恩教育、心理辅导”,但实际上等待孩子的,除了恐惧与服从,还有无尽的痛苦和苦难。
2024年6月,广西南宁的“创世魔训”特训中心,一名教官提着孩子的衣服,反复将孩子头部按进水里再拎起的视频在网络流传。在特训中心的一众教官看来,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情,是网民们小题大作了,“根本不值一提。”负责将孩子的头摁入水中的教官说,那是在帮孩子做“心理突破”。
在创世魔训,有一个训练环节,是让孩子们一手拿着两块砖头,另一只手拿着一本书,坚持一节课,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搬砖比读书辛苦多了。”现场,有手发抖,佝偻身子,流出汗与泪水的孩子;也有孩子反绑双手,地面淋满了水,小孩用头不断顶着一个箱子往前走。
与大多特训中心一样,他们通过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强硬的体罚,以成年人的“锻炼钢铁意志”的标准,用反复繁重的体力训练,让孩子们顺从、屈服,进而产出一个个的“乖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都会流泪痛苦、声嘶力竭地喊叫,在家长看来,那是一种突破,但事实上,那是孩童一次次的情绪崩溃。
我们发现,各个特训中心,都很喜欢朝孩子脸上喷淋污水,以进行所谓的”训练意志“。在创世魔训,教官拿着水管一边朝小孩脸上喷水,一边问还要不要坚持?孩子回答说要,我相信我能坚持到底,并且越喊越大声,教官马上继续朝他脸上泼淋更多的水,用挑衅的语气重复着说:“还相信?还相信?……”。
有人对此质疑说,这满满的传销气息,也有人说,既然孩子在坚持,为什么还要受到加量泼水的惩罚?
一名将孩子送往特训中心的家长告诉我,从里边出来以后,孩子不再如以往叛逆,吃饭、做作业都“听话”了很多,但总觉得他身上有“惹人讨厌”的地方。比如,他作为家长,在生活中犯了一些小的错漏,会被孩子逮着一顿批评,甚至还会歇斯底里。
“有一天晚上风很大,我关房门时候,没留意力度,门‘砰’的响了一声。他就冲过来吼我说,‘我都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连关个门都关不好?这点事情都不能做到,你算什么男子汉。’“
事实上,通过体力惩罚,或者殴打屈服的孩子,不仅没法得到正确引导,还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更严重的社交退缩,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伤害。
2024 年8月31日,河南中牟14岁女生小玲(化名)在中牟县狼城岗镇柯贞素质教育学校训练期间,被老师体罚致神志不清并入院抢救。小玲的父亲称,“训练”期间还出现过小玲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被拓展营的教官拖在太阳下暴晒、头发绑在柱子上殴打。最终,小玲在医院抢救一个月后,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无论线下的特训中心,还是线上的特训课程,目前大多以服从训练为核心,这种简单粗暴,却忽略青少年成长的心理需求。最后得到一个驯服的、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已经是这些家长最理想的结果了。很多从这样的“素质教育基地”出来后的孩子,对家长的尊重、认可、感情都被消耗殆尽,都和父母反目成仇。
而加重这一切割裂、对立、仇恨的反游戏产业呢?
他们正经历着行业最梦幻的时期——家长争抢着把孩子往里送,“客户”们源源不断,漫天都是钱,伸手就能抓到,一个个神话般的数据,也由此产生。
2017年,中国新闻周刊一篇叫做《家长的病,谁治》的报道显示,全中国戒网瘾学校的产值便达400亿;彼时,全国戒网瘾学校的数量才300多家。当下,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传播兴起,新技术为这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量。
不过,这些在社会上饱受诟病的戒网瘾学校,在这几年里,将自己冠以新的名头,摇身一变,变成了“特训中心”、“训练营”、“少年性格改造营”。他们推行全封闭寄宿模式,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核心的业务渠道来源,为互联网社交平台。
经我们不完全统计,这类封闭特训中心,当前在全国总数不低于600家。招生规模也极为庞大,动辄上千人,年收普遍能超出1亿。参照2017年的产值基础上,当前这些全封闭特训中心的总体年收入,不会低于600亿。
相对于规模较大的特训中心,亦即是全封闭特训学校,更为灵活、主题多样的短期训练营,则在一二线城市遍地开花。
在小红书上搜索“网瘾成长营”,就对应出现招募学员的短期训练营不低于200个。这些“戒网瘾夏令营”类短期训练营,多数为7~14天,收费5000~15000不等,单期学员20个左右,一个月往往营收能达40万,仅仅是小红书上这200家短期训练营,年营收便达到8亿。
这类短期训练营,因周期较短,更能让机构不受上学季与假期这种淡旺季波动影响,“一两周的时间,为了给他戒了网瘾,我们请假也没啥问题的。”有家长在招募信息下留言。
不只是小红书,百度贴吧、知乎、亲子论坛、教育类视频号等平台,有着大量这类短期训练营的推广。根据测算,不少于1000家从事此类业务的机构,这起码能给行业带来40亿的营收。
而最能创造“财富神话”的,要数那些“教育专家”类大V网红。事实上他们当属“讲师”一类——线上视频、线下演讲、开办亲子成长计划训练营。
如王琨、李阳等这类“顶流讲师”,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约有10人。根据统计,这些讲师每年每人平均开课20次,每次覆盖城市3~5个。这样一算,这类专家的课程班,一年数量不低于600次,每次参与人数不低于300人。同时,这些参会的一般都是购买了亲子计划课程的,课程包1.5~4万不等。如王琨的“一代天骄青少年训练营”,课程费用便达29800元。以2万为平均数,仅仅这10个讲师,一年能带来36亿的营收。
年收超过600亿元的新型戒网瘾学校,叠加戒网瘾的短期训练营40亿,再算上“家庭教育”类网红大V的演讲与线下训练营,以及自媒体创作者的线上卖课、带货、直播打赏等收入,整个产业一年营收超过700亿。
而造就这些神话数据的孩子与家长们,得到的又是什么?
为了制造焦虑与对立,“反游戏”相关的机构与产业,正强行将游戏和青少年成长正常现象强行捆绑到一起。
比如青少年叛逆、性格内向、焦虑、甚至关乎性命安全的抑郁问题,他们都会把原罪归咎给游戏,继续营销“30天戒掉游戏,还你一个健康的孩子” 的高昂课程,甚至是地狱式的线下训练营。
说到底,孩子从游戏中得到的爱,肯定不会比父母的爱温暖、亲切;但一旦父母的爱缺位,游戏就很容易成为情感补偿的替代品。
所谓的“被游戏毒害”的问题少年,真正的问题是家庭监护缺位与代际沟通断裂、社会支持系统脱节与资源失衡。
到头来,无论是 20 年前的电击治疗、十年前的戒网中心,还是现在的线上课程与特训营,可怜的最终都是孩子罢了。
“反游戏”这门生意,生病的是家长,吃药的却是孩子。
而这些问题少年的家长们是否想过:
“现在孩子躺在沙发上玩游戏,跟100年前人们躺在床上吸鸦片的姿势一模一样。”
这句话改一下,用在家长身上也甚为贴切:
“现在父母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跟100年前人们躺在床上吸鸦片的姿势一模一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蓝字计划,作者:Hay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