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的回升,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市盐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景象。从空中俯瞰,盐湖宛如一块巨大的调色盘,碧绿、橙红、酱紫等色块交错晕染,湖水颜色随不同区域矿物质含量、微生物群落而变,共同绘就了这如梦似幻的画面,吸引众多游客与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记录。
运城盐湖形成于5亿年前的新生纪初期,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有“中国死海”之称。其盐含量高,湖内富含钠、镁、氯等多种矿物质成分,这些矿物质的含量和浓度变化会影响生存在这片水域里的藻类和卤虫等生物,进而使湖水颜色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当气温升高,某些嗜盐藻类大量繁殖,会让湖水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或橙色;而在其他条件下,又会因矿物质的不同呈现出绿色、蓝色等色彩。
运城盐湖不仅有着绝美的自然景观,还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东盐池的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4600多年前,古老的“垦畦浇晒”五步产盐法更是传承千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运城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历史。
池神庙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祭祀盐池之神的庙宇,承载着古代人们对盐业生产的祈愿与敬畏,其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周边的虞坂千年运盐古道,曾是古代重要的运盐通道,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盐运的繁华与艰辛。
近年来,运城市高度重视盐湖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净湖行动”,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截断周边污染源,清理湖内垃圾与淤泥;推进堤埝修复、水系治理工程,提升盐湖的防洪、蓄水能力;实施十里北坡美化修复、南山荒滩荒坡绿化等项目,增加区域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盐湖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自然湿地风貌逐渐恢复,为众多候鸟提供了优良的栖息、觅食场所,如今至少有200种鸟类在此“安营扎寨 ”。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运城市还积极探索盐湖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投资约1.8亿元对七彩盐湖景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项目占地160余亩,打造了黑泥康养生态体验馆、“五步产盐”体验区、科普区、儿童游乐区等14个功能区域。
游客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盐湖的七彩美景,还能亲身参与盐浴康养、黑泥养生等特色项目,感受盐湖独特的康养魅力;在“五步产盐”体验区,游客可以了解古老的产盐工艺,体验传统制盐的乐趣;科普区则通过丰富多样的展示手段,向游客普及盐湖的地质演变、生态系统等科学知识。
此外,依托盐湖及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运城市全力打造集绿色、人文、康养于一体的河东池盐文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如《宋韵·南风歌》演出,生动再现河东盐池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领略盐湖的独特魅力。
未来,运城盐湖有望在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品质与服务水平,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加强品牌宣传推广。
同时,不断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模式,实现盐湖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机统一,让这颗“七彩玛瑙”持续绽放光彩,成为运城乃至山西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
图文来源:华夏文明新闻网 姚中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