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综合征常被误解,仿佛它只是女性生活中的小插曲。“生活总要继续”,这句话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经前综合征患者的心境。在这个特殊时期,身体的种种不适和情绪的波动,仿佛是生活给她们设置的一道关卡。然而,她们明白生活不会因为这短暂的不适而停止,依然要坚强地面对工作、家庭和各种琐事。她们在经前综合征的困扰中努力调整自己,用坚韧的意志让生活继续前行,展现出女性独特的力量和勇气。
“凌晨2点,第4次从床上坐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浑身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砸。”这是28岁的菜霖日志里的一段话,当时离月经还有8天。“眼泪一直流,即使我疯狂想能让我开心的事,也无法停止。”她用“想死”描述那时的情绪。
这种状况在22岁那年突然出现。她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经前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以下简称PMS)的表现。
易被错解的女性疾病
据妇产科医学教科书《妇产科学》解释,PMS是指月经前周期性发生的一系列相关症状(医学上称为症候群、综合征),涉及精神及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女性日常生活和工作,月经来潮后可自然消失。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弗里曼在2011年发表的研究中认为,PMS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即排卵后至月经来潮前),通常为月经前1—2周。
深受PMS困扰的盈静,终于在月经首日走出了宿舍门:“月经来潮第一天一切症状都消失了。”在这之前,她已经在床上躺了整整三天,除了饥饿,没任何东西能让她挣扎着起床。“生活全部停滞了,感觉自己像陷在泥沼里。”
/图为电视剧《黎明的一切》中的台词,剧中女主患有PMS
PMS领域权威学者施坦纳(Steiner)在其2000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大多女性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出现PMS症状。美国学者怀纳(Winer)在2006年发表的研究中指出,PMS的发病比例超过90%。
“19周岁成了一个分水岭,一切都变了。”盈静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高冬梅2016年在《中华中医药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PMS重度症状高发于20岁左右。
菜霖的症状比较明显,伴有严重情绪不稳定表现,被界定为“经前焦虑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简称PMDD)。
很多女性并不知道PMS是一种病症。豆皮在知道自己患有PMS之前,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将这些异常误认为是“女性的弱点”。她曾经长时间地归因于自己“性格怪、处事能力差、容易发疯”。
由于患者自身的误判,加之身边人也不了解,PMS患者往往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我很难获得身边人的理解和帮助。”迟久说,“很多人会觉得,情绪波动就是月经的正常现象。”菜霖常常感到无助与无奈。“我希望得到包容和理解。”
多样的发病症状与影响
美国妇产科学会在其官网的PMS介绍页面提到,PMS患者的具体症状因人而异。上海中医药大学钟金源在2005年发表的研究中指出:“共包括150种以上的精神症状与躯体症状。”
在身体症状方面,《妇产科学》称,主要包括头痛、乳房胀痛、腹部胀满、肢体浮肿、体重增加、运动协调功能减退等。
不过,对女性生活质量影响更大的是精神上的困扰和痛苦。《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指出,PMS在精神上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焦虑症等疾病。
“在经前期综合征发作期间,蚊子也可能变成大象。”彩虹通过《身体由我——关于了不起的女性身体的一切》(以下简称《身体由我》)这本书学习PMS相关知识,书中这句话精准诠释了她的感受,“日常影响心情的小事,都容易加重PMS症状。”
/图为《身体由我》书籍封面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兼国医堂中医内科医师龚婕宁说,个人性格、负面情绪、心理压力等心理原因,是PMS发生的关键因素。据《妇产科学》指出,越安静、孤僻、情绪偏执、易焦躁、社会生活压力越大的人,易怒、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疲乏等常见PMS心理症状越严重。
“在这个时期,我对生活的不满会被放大到无数倍。”CC描述道。“莫名其妙感到一股怒火从心底起来了,甚至看到前面的人正在弯腰系鞋带,我都想踹他一脚!”
这会给生活带来无法控制的负面影响。“内耗自己,外耗别人。”CC总结道。她曾屡次在PMS期间与家人争吵、与男友起冲突,“我总是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工作领域,PMS症状也是一大挑战。“这对专业性是很大的打击。”彩虹在PMS期间常因“决策失误”而导致损失,“PMS过后,我常对当时选择成本更高的办法感到不可思议。”
“清晰认知到正常情况下自己能够优秀完成,是最让我痛苦的事情”,盈静说,“我痛恨自己无法掌控的生活。”
复杂的诊断、干预与治疗方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高冬梅表示:“目前学界对PMS深层的发病机理并不清楚。”
“PMS带来的一系列症状,是基于卵巢激素、脑神经递质、前列腺素、维生素、社会心理因素等等病理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周晨解释道,“PMS成因复杂,牵扯广,目前未有一门学科的学说能够完全阐释。”
目前互联网上可获取到各种自主干预方法:跑步、八段锦、站桩等运动手段,冥想、心理疏导等心理手段,以及一系列微量元素补剂等。
“患者网友们对各种方法与效果说法不一,我不知道该参考谁的建议,只能自己不断尝试。”CC说。“我缺乏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可以支撑,这会让PMS期间的我更加崩溃。”
据盈静观察,许多潜在患者会选择先“互联网确诊”——搜索相关讯息并进行自我诊断,而非就医与药物治疗。妇科医生周晨也表示“因为PMS而来妇科就诊的患者比例较小”。
“PMS治疗以对症下药为主,目前仍然没有规范的治疗方案,只有统一的确诊标准。”周晨说。
据周晨介绍,妇科对于PMS的治疗流程一般参照《妇产科学》中的相应指导,先进行“健康教育”,即“对病患进行疾病信息介绍,并进行心理疏导,接着进行饮食方案的调整”,若无效,最后一步才到“对症处理的药物手段”。
/图为《妇产科学》中PMS的治疗流程
各种药物手段的疗效也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感觉西药治疗最有用。”彩虹的PMS症状一向比较严重,传统治疗手段对她来说作用不大。“发作的时候,激素完全控制了大脑,只有西药直接治疗。”
“逍遥丸等疏肝解郁的中成药,我吃了一段时间后情绪症状缓解了很多。”CC向记者推荐中医疗法。不过菜霖说,“跑了中医院很多次,中药我吃过很多种,一律没什么效果。”
久久则不敢接受药物治疗。“万一有副作用怎么办?”对此周晨表示,“不同的药物或多或少会影响器官功能,例如肝功能、卵巢功能等。不过这些都是可逆的,可以停药后,再进行恢复和调养。”
盈静曾在某书上搜索“PMS就医”,发现了一部分患者去妇科就诊,另一部分去精神科的现象,“PMS和两者都有关系,我不知道该挂哪一科的号。”
事实上,PMS的治疗有时需要多科室协同会诊。针对患者们的迷茫,有多年妇科治疗经验的周晨回答道,“PMS与PMDD的诊断与精神科是有一定联系的,而妇科的诊断目的在于确认是心理还是器质性的病变。”
“周期性出现症状是PMS与PMDD的典型特点,而精神病的症状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无周期性变化,严重程度缺乏规律性。”周晨补充说。“对于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我们会建议去精神科就诊。”
据《妇产科学》指出,“根据经前期出现的周期性典型症状,PMS的诊断多无困难。目前对于PMDD的诊断,医院采用美国精神病协会推荐的标准。”
/图为美国精神病协会推荐的PMDD确诊标准
确诊PMDD有着严格的标准,患者需满足以下条件:连续3次月经前出现表中11种症状中的5种(至少包含1种精神症状,多种躯体症状仅计为1种),且月经来潮4日内症状缓解,无症状期持续至周期第13日。
“建议症状严重、干扰生活的患者,还是要就医寻找解决办法。”周晨说。
打破偏见,自我调适
“没必要把PMS一棍子打死。”久久说,“我反而觉得这是梳理自己的好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江希萍指出,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对PMS症状的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睡眠障碍、缺乏运动、高热量高盐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导致症状加重。
“PMS有助于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盈静以前是个夜猫子,彻夜通宵是常有的事情。由于PMS的爆发,她开始学着在12点前入睡,久而久之生活规律了很多。
“即使在PMS期间,效率会受到影响,该完成的任务我依然能完成,这是我自主调控后的效果。”盈静说。面对一系列生理与心理症状,她逐渐摸索出了调整方法。
/图为久久在某社交账号发帖中的图片,图中文字源于《身体由我》
“我意识到自救是最重要的。”豆皮说。“自己才是情绪的源头,要把人生锚点转回到自己身上。”
“最重要的是,我们来月经,我们有PMS,但女性依然在积极生活,在寻找办法。”盈静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有人物均使用化名;文中涉及的研究发现均引自相关学术论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假装在读书 (ID:gh_2f355b253cfd),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采写编评实践课程出品,作者:姚欣言,编辑:袁文怡、蒋宇恒,指导老师:杨晓霞、张弢、张宁
下一篇:如果梁文锋去读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