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通讯员 穆海宏
走进黄陵矿业双龙煤业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现场,集中控制终端前,煤层分布情况一目了然——240多米长的工作面上,不见一名操作工人,具有远程启动、记忆截割的专用采煤机精准割煤,扁平式5G漏缆电缆时刻传输高清信号,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精准高效,一幅以“智”为主色调的奋进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煤层的储量、厚度变化以及断层分布等都能够在这里看得一清二楚,每天计划割几刀煤,产量大约是多少,发热量在什么区间变化,都能够精准预测。”集中控制室内,该矿综采队副队长常昭昭正在核对当班的生产任务。
要想利用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破解极薄煤层开采难题,就要提前摸清极薄煤层的具体情况。“咱们的综采装备可以进行远程启动,精准割煤,并利用软件技术相互配合,完全实现了无人化。”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该矿副总工程师冯子涵亲身见证了整套装备研发到应用全过程。
拥有矮机身、高效率的采煤机不仅小巧灵活,最大的亮点是被融入“智芯”。在研发过程中,为有效降低机身,达到在狭小空间精准作业的要求,该矿与合作机构相互配合,将原单电机工作改为具有智能化水平的双永磁变频电机安装至采煤机两端,总功率达560KW,使机身最低可降至极薄煤层最低的0.6米,直径小,截深长的双滚筒功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为解决狭小空间带来的技术难题,经过研发人员的昼夜奋战,最终确定“一缩两扩”的研发思路,即采用缩小采煤机机面高度、刮板输送机槽帮高度、液压支架顶梁厚度三种方式增加采煤机过机高度和工人检修作业空间,在小空间内实现“大作为”。
因为极薄煤层空间狭小且不规则,传统的5G天线部署存在困难,容易被遮挡,所以信号覆盖和传输不理想。因此,该矿率先采用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射频漏缆技术,其结构由内导体、绝缘介质和开有周期性槽孔的外导体三部分组成,工作时,电磁波可以在漏缆中纵向传输的同时通过槽孔向外界辐射电磁波,从而实现了信号传输稳定而“不掉线”,并不需要安装额外的接收装置,实现极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5G信号全覆盖。
截至目前,该矿极薄煤层已累计生产原煤42.1吨,为全国乃至全行业极薄煤层智能化高效开采积累了丰富的“智慧经验”。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上一篇:如果梁文锋去读博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