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只会“蹭热点”的行为是难以长久抓住用户的。仅仅依靠追逐当下热门话题来获取关注,就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随波逐流,看似一时能吸引目光,却无法真正沉淀用户。用户渴望的是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而不是那些昙花一现的热点跟风之作。只有用心去创作、去挖掘独特的视角和价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赢得用户的长期喜爱和信任。一味地“蹭热点”,只会让自己陷入被遗忘的边缘,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用户群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原文标题:《热点是流量的风口,需求是内容的风向》,题图来自:AI生成
大多数创作者对热点的误解,正在耗尽他们的内容生命力。
平台热榜上密密麻麻,大爆款层出不穷,好像每个都是有机会蹭一下的大风口。
但当你真的快速跟了一波,写了一篇蹭热点的内容,发出去发现阅读互动寥寥,被算法狠狠地轻视,这才是大多数追热点后得到的结果。
热点只是一部分的流量入口,不是流量本身。
平台热榜每天都在变,热点从来不是稀缺资源,反而是过度供应。
热点不能替代内容价值。一个蹭得再巧妙的热点,如果没有用户关心的价值——启发、帮助、共鸣,短期可能骗到点击,长期只会消耗信任。
一
热点是浮木,需求才是航线。
做内容,最忌讳的是被平台牵着鼻子走。
今天你看到短视频火了,就拍短视频;明天图文又涨粉了,又回头做图文;某个热搜爆了,就熬夜追上。
永远在追赶、永远在躁动、永远在焦虑。
大多数人做内容都高估了热点的重要性,低估了内容主张的力量。
一个有主张的内容创作者,看到热点会去判断:
这个热点对我有没有相关性?
我的用户关心这个背后的什么议题?
借助这个热点,我能讲出一个符合我内容定位的新东西吗?
二
比如最近火了经济上行审美这个话题,认为九十年代,零几年的时候,经济上行的时代背景下,审美朝气蓬勃。
但小红书博主超级宝莉提出了反对的视角,认为那个时候欧美文化潮,大胆的穿着首先是模仿外国文化,其次也只是大城市有这样的风向,各种时尚概念依然是禁锢女性物化女性的。
超级宝莉的小红书笔记封面
热点话题本身不等于真相,也不等于需求。对热点的质疑、拆解、反问,才更可能是用户真正的关注点所在。
很多人只看到经济上行审美这个概念就开始做内容,而超级宝莉没有顺着“经济上行=穿得自由”这个说法去感叹过去多美好,而是反问:
穿搭自由背后,到底是谁在定义美?过去的审美真的更自由,还是更压迫?
热点不是用来复读的,是用来提问的。
能不能问出那个隐藏在热词背后、观众脑海中尚未成型的问题,决定了你内容的深度;
能不能以内容回应那个问题,决定了你能不能赢得信任与传播。
三
有个关键概念要区分清楚:
热点是风口,不是风向。
什么是风口?是风的聚集点,是人群、注意力、平台算法、讨论热度的交汇处。一条内容确实有可能突然被吹起来。
风向,是用户需求。是人真正关心什么、焦虑什么、想解决什么。
内容做得好的人,不只追热点,而是借热点讲需求。
四
用户需求从哪里来?不是靠猜,是要去看见和听见。
很多人写内容陷入自嗨,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对用户的真实需求完全不了解。
用户的需求并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藏在他们的行为里。
比如你发一篇内容,有人收藏,有人留言“这就是我需要的”,这就不是点赞随手一滑,而是信息价值的体现。你在评论区发现一个话题被反复提起,那就是潜在选题库。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人视而不见的内容金矿。
五
风口会变,热点会散,平台会换,但人永远有需求。
你要做的,不是随风而动,而是借风抵达。
去理解你的目标受众,理解他们的焦虑、欲望、困惑、成长,顺着需求的风向去创造,你的内容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珞石居,作者:珞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