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7月3日报道西班牙《国家报》网站6月30日发表题为《贵州引领发展与自然的平衡》的报道,报道内容编译如下:
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多山省份正推动着一种新的生态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融合了科技、清洁能源与传统智慧,使其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典范的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文化。
生物多样性丰富、坐落于群山之间的贵州省,正在将其地理特点转化为生态转型的大平台。这个传统上远离工业发展中心的地区如今已成为可持续性、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领域的标杆之一。
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将在贵州举行,这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今年论坛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将汇聚约800名专家学者和各国政要,共同探讨应对当前环境挑战的解决方案。
贵州的绿色承诺体现在日常细节中。距离贵阳市区约1.5公里处,黔灵山公园呈现出一幅由山林、古寺和野生动物构成的自然和谐画卷。该市还打造了225个“口袋公园”,这些由闲置土地改造而成的袖珍城市绿地,使自然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贵州的可持续发展还有更多例子。在贵州威宁县的一处发电场,上百台风力涡轮机和大面积光伏板每年可产生4.5亿千瓦时清洁电力,与火电相比年均可节约13.5万吨煤炭,减少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24年1月,当地已有63个清洁能源项目建成并网发电。
科技与环境保护的融合是该省的一大特色。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是世界遗产级的天然实验室。这里设有一个先进的大数据平台,可以实时监测生物多样性,包括数百只珍稀的黔金丝猴。
在农业领域,创新也结出了硕果。在息烽县,一个现代化的智慧养殖项目每年生产数百吨鲟鱼,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可帮助降低成本并改善养殖策略。这家公司自2023年开始向海外出口产品。
在教育领域,贵州大学的“博士村长”国际行活动使外籍研究人员能够在其本国应用中国的农业解决方案。借助真菌控制病虫害、推动作物改良和开展社区培训都是“贵州经验”全球影响的一部分。
贵州证明了发展、科技与传统可以和谐共存,且不违背自然规律。当其他国家和地区仍在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时,中国贵州省已率先实践其解决方案。(编译/刘丽菲)
2024年7月15日在贵州梵净山红云金顶拍摄的云雾景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