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但是,八路军对敌采取什么战略方针呢?
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应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为主,强调分散兵力以游击战的形式去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避免与日军正面硬拼。但是,但是,这个战略方针在党内引发激烈争论,甚至遭到部分将领质疑。如,林彪主张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认为游击战无法迅速提升八路军威望。周恩来提出折中的“运动游击战”,担心单纯游击战会削弱党的政治影响。彭老总虽原则上同意毛泽东,但实践中更倾向集中作战。
只有贺老总一个人完全拥护主席的主张,在发言中,他强调指出游击战不仅是战术问题,更是发动群众、巩固政权的战略问题。
贺老总为什么坚定支持毛主席“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方针呢?
一、基于敌我力量对比的清醒认识
贺老总认为八路军与日军在装备、训练和后勤上有着巨大的差距。日军凭借现代化武器和机动优势快速推进,而八路军兵力有限(如120师仅1.1万人),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极易被强大的日军歼灭。因此,他主张通过分散兵力、依托山地地形,以小规模袭扰消耗日军,避免正面硬拼。
贺老总的这种务实思想,源于他早年湘西游击经验——1934年他三次拒绝李德的错误指令,通过灵活战术在湘西建立根据地,以实践验证了“以弱胜强”,必须依靠群众和地形的军事思想。
二、游击战与根据地建设的紧密结合
贺龙在土地革命时期已积累丰富游击战经验。在湘西闹革命时,他率部利用山地地形和群众基础,以弱胜强,多次击败敌军的“围剿”;长征途中,他率部在乌蒙山区采用“兜圈子”战术,成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游击战在劣势环境下十分有效。这些游击战的经验,使得贺老总能迅速理解毛泽东战略的可行性。
贺老总支持主席山地游击战战略的核心逻辑:一是通过分散游击,八路军能深入乡村,组织群众武装,去对付强大的日军。二是可以获取经济支撑。通过游击战,八路军可以建立稳定后方,依靠后方根据地,可以解决部队供给问题。三是山地游击战,可以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可以为持久战提供战略上的纵深,使得八路军最终战胜日军。
三、对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高度认同。
贺龙曾经说:“游击战争是政治问题,是群众斗争的最高形式。”他的这种认识远超当时许多八路军将领的纯军事视角。洛川会议上,贺老总表态支持主席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更是对主席战略思想的高度认同。贺老总对主席“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的认同,与主席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是高明的军事家。
八路军许多将领直到1938年日军占领太原、华北敌后空虚后,才真正体会毛泽东“游击战为唯一方向”的前瞻性。随着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发表和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全党最终统一到游击战战略上,而贺老总作为先行者,其贡献尤为突出。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指出:“贺老总之所以成为支持主席游击战主张的标杆人物,既因其对敌我形势的深刻理解,也因其丰富的游击战实践经验。而党内初期的分歧,本质上是抗战策略探索中的正常现象,最终通过战争实践和思想斗争得以统一。贺老总的坚定立场和执行能力,使其成为这一历史转折中的关键人物和先行者。”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第一名(如图)。
友情提示:该书已经出现盗版(低于作者“陈冠任作品书店”的最低价格均为盗版),购书请到正规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