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大田》有言:“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这段话正是“寡妇”一词的最早来源,原指那些出嫁后丈夫去世的女性。起初,这个词只是一个中性的称谓,没有任何褒贬意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如今人们对“寡妇”这个词的感受却发生了变化,带上了更多复杂的色彩和社会偏见。
毕竟,寡妇常常成为闲言碎语的焦点。若是容貌姣好,常常会引来不少心怀不轨的男子在家门口徘徊,给她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和压力。也正因此,“寡妇”一词在民间渐渐染上了几分不光彩的联想,成为一些人误解和污名的对象。
从古至今,寡妇这个群体一直存在且人数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战争频发的年代,战火一息,便会带来大量的遗孀。以长平之战为例,那场战争中数十万赵军被坑杀,邯郸城内传出的寡妇哭声久久不绝,这无疑是一场惨绝人寰的人道悲剧。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远离战火的阴影,享受着和平的阳光,但寡妇这个群体依然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
令人感兴趣的是,尽管时代不同,社会观念有所变迁,仍有不少男子对寡妇抱有特殊的情感。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现代,早在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中,也留下了他们对寡妇特殊情感的浓重笔墨。比如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文学家、诗人的曹操,他对寡妇的偏爱可谓坦荡无隐,甚至被永远地载入了史册。
曹操,既是一位雄心勃勃的枭雄,也是一位热爱美人的君主。纵横南北,征战连连,不仅扩大了版图,也带回了众多美人。若仅仅以找不到年轻貌美的少女来解释曹操的偏爱,显然不足以令人信服。毕竟,他身居高位,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那么,曹操为何对寡妇情有独钟呢?从日本一些名人的角度来看,这其中蕴含着不俗的智慧和深意。
细细梳理,曹操的十六位妻妾中,有十三位都是寡妇或有夫之妇,这样的比例之高令人震惊。她们的身份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大将军的儿媳,有的是豪族名门的媳妇,亦有温侯属下之妻、破羌将军的婶婶,甚至还有南方领主的遗孀……这不仅是感情的选择,更是政治的布局。
不少人误以为曹操对寡妇和人妻的喜爱只是出于生理冲动,认为激情过后便弃之如敝履。但事实远非如此。曹操的偏爱发自内心,他对这些被夺回的寡妇和人妻都细心照料,甚至她们为曹操生下的子女,也都倍受宠爱。更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她们与前夫所生的子女一视同仁。以杜夫人的儿子秦朗为例,秦朗原是杜夫人与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儿子,曹操夺得杜夫人后,也将秦朗接入曹府,对其极为疼惜。在宴会和接待中,曹操常让秦朗陪同左右,且经常对身边人夸耀道:“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意思是世间谁又能像我这样疼爱继子呢?
曹操的这一态度表现得极为坦然,不觉羞涩,反而以此为荣。可见,他对寡妇和人妻的喜爱绝非虚假,而是对这个群体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和真诚的情感。
许多人难以理解曹操偏爱寡妇的原因。作为位高权重的君主,年轻美貌的未嫁女子多如繁星,他却偏偏青睐那些寡妇,确实令人费解。然而,正是这看似难解的选择,体现了曹操深邃的人生智慧。我们从日本一些名人对待寡妇的态度中,也能窥见类似的思路。
以日本战国末期名将直江兼续为例,为了谋取政治资本,他甘愿成为权贵的养子,而当见到出色的女婿时,更是将女婿当作亲生子看待。其在男女关系上的态度颇为复杂,无所顾忌。同样,古代日本的松德源氏家族,以其对寡妇和人妻的迷恋而著称。若深究其族长,甚至能发现与曹操相似的心态与做法。
在日本历史上,娶寡妇和人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并非他们心理异常,而是为了政治资本的扩展。娶入强大家族的女子就意味着获得该家族的支持和影响力,而不论该女子是否曾嫁人。日本名人在男女关系上的混乱态度,恰与曹操的行为异曲同工。
曹操娶入的寡妇多为身份显赫的女子,绝非普通百姓。每当他击败一个势力,便从中选择妻妾,这样做不仅为了个人享乐,更是为了巩固政治基础。让民众看到他对敌对势力首领的妻女都倍加宠爱,心中自然减少抵触,甚至转为支持。正是这种对寡妇的宽厚态度,助力曹操在东汉末年豪族林立的局势中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曹操雄心壮志,立志一统天下,但同时又钟情美人。打天下的过程中,他难以细致挑选年轻女子,于是便选择这些已嫁过的美女,既节省时间,也提升寝宫品质,一举两得,展现了其卓越的智慧。
在当时,迎娶寡妇并不被视为丢脸或不道德,而是一种普遍接受的婚配方式。不仅是曹操,甚至被视为忠义象征的关羽,也对寡妇有着特别的关注。杜夫人最初并不被曹操看重,但关羽多次力荐,促使曹操亲自前往一见,结果将杜夫人迎入府中,连关羽也只能叹服。
明清以前,人们对寡妇并无成见,娶寡妇也算不上羞耻之事。只是后来社会观念的演变,让这一传统慢慢变味,导致曹操偏爱寡妇的行为被后人误解和讥讽。实则这是现代人强加于古代的片面评价。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