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游戏:为何“用力过猛”反而输掉人生?
创始人
2025-07-07 11:41:33
0

《内在游戏:为何“用力过猛”反而输掉人生》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用力过猛”的困境。当我们过于急切地追求目标,过度用力地去拼搏,往往会适得其反。就像拉得太紧的弓弦,容易断裂;跑得太快的骏马,容易摔倒。用力过猛会让我们忽视内心的声音,失去平衡与从容。它使我们陷入焦虑与紧张,无法享受过程的美好。其实,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而非冲刺比赛。放慢脚步,倾听内心,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才能避免因“用力过猛”而输掉这场人生的大考,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与幸福。



什么是真正的游戏?

它是让你内心感到愉悦的游戏,

是令你沉浸其中的游戏,

是你必将获胜的游戏。


——普仁罗华


书的开头,这段话让人眼前一亮。


广泛流传的方法论往往非常“简单”。例如《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这个提法甚至不是卡尼曼自己原创的,很多读者只记住了这一点,事实上那本书要“厚”得多。


《心态制胜》的作者加尔韦是南加州的一位著名网球教练,他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论:


网球由两种不同的游戏(运动)组成。


外在游戏是有关技术的部分——你如何拿球拍,如何在反手击球的时候保持手臂水平等。


大多数人的训练方法中所欠缺的,是内在游戏。“这是发生在球员内心的游戏。”


对比而言:


在外在游戏中,你的对手是球网另一端的人;


在内在游戏中,对手则是注意力不集中、紧张、自我怀疑和自我责备。


嗯,这个方法论不仅看起来简单,而且老套。


事实上,这本书的最初出版至今已经超过50年了。


也许老而弥新的方法论更值得探究吧。毕竟是一本比尔·盖茨愿意为之写序的书。


好的方法论不仅有独特的主张,往往还有吸引人的承诺。


加尔韦说:


“赢得任何比赛的秘诀,在于不要过度努力。”


这是指运动的时候要尽量放松吗?在我有限的运动经历中,不管是滑雪,高尔夫,网球,甚至是拳击,教练都会叮嘱:放松。


当然没那么简单。


加尔韦想要揭示这样一个真相:无论是网球、运动还是我们的人生,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巨大的游戏,那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游戏。


嗯,有点儿东方哲学的味道了。


那么,放轻松,不要过度努力,就能赢得游戏吗?


再加一点:“你只须信任自己”,就能赢。



加尔韦的方法论正是围绕“不用过度用力”和“信任自己”展开。


他将网球分为外在比赛和内在比赛:


前者比拼技术和对手;后者则是在与自身心理的竞争。


内在游戏的对手是不集中、紧张、怀疑、自责等心理障碍,战胜这些内在干扰,才能释放出最佳表现。


为此,加尔韦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自我”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我1”和“自我2”(Self1/Self2)。


“自我1”是喜欢批评控制的那个念头,总想努力用力、追求完美,但也因此常常紧张、挑剔自己;


“自我2”则是本能直觉的自我,蕴藏着人的潜能和智慧,能在放松状态下自动学习、流畅发挥。


当自我1不停指挥、怀疑、干扰自我2时,我们的实际表现就会被大打折扣。


加尔韦甚至用公式概括:现实表现=潜力–干扰,而“干扰”主要来自我1制造的过度用力和杂念。


因此,成功的秘诀在于让那个好胜挑剔的自我1安静下来,转而信任“身体的内在智慧”,把发挥的主导权交给自我2。


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


一位女学员总是击不中球拍甜区,越想打好越失误。


加尔韦索性让她别再刻意发力击球,而是放松下来,单纯专注观察网球的飞行,不作任何好坏评判。


结果她的心态逐渐平静,全神贯注于当下,十个球里有九个都准确击中了甜区!


这个实验生动地证明了:


越想“使劲打好”,反而难以打好;


当放下执念和自我批判,全身心投入当下时,身体天生的运动能力反而会不知不觉地发挥出来。


加尔韦把这种身心合一、心无杂念的巅峰状态称为“放松的专注”


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无需过度用力,也能行云流水般地打出超常水平——正如他所说:“赢得任何比赛的秘诀在于不要太努力”。



竞技运动中的“内在游戏”哲学,常常被人们视为人生的隐喻。


电影、小说、励志演讲里,主角总能在关键时刻“放下执念”,实现自我超越。


但回到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生远比一场比赛复杂得多。


比赛有明确的规则、清晰的对手和终点线,而生活却充满了混沌、模糊和不确定性。


很多人甚至没有“参赛”的资格——他们可能在为生计奔波、为家庭琐事操心、为健康担忧,根本无暇思考什么“内在游戏”或“心态制胜”。


想象一下,一个普通的清晨,你在拥挤的地铁里,手握着吊环,脑海里却盘旋着昨晚未完成的工作、孩子的作业、父母的健康、房贷的压力。你想专注于眼前的事,却总被各种念头拉扯。你也许会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改变现状。


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人身上上演:有人在深夜加班后独自走出写字楼,望着城市的灯火,心中充满了疲惫与迷茫;


有人在医院的走廊里等待检查结果,焦虑得无法平静;


有人在家庭琐事中与伴侣争吵后,独自躲进房间,反复回想刚才的言语,懊悔又无助。


这些时刻,正是“内在游戏”真正考验我们的地方。加尔韦的理论并不是让我们忽视现实的困境,而是提醒我们:


在无法改变外部环境时,至少可以选择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


每个人都在与自己的“自我1”和“自我2”较量——焦虑、恐惧、自我怀疑、拖延、愤怒……这些情绪和念头如影随形,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内在对手”。


即使外部条件艰难,内在游戏依然存在。比如:


在职场中面对压力和变革时,我们是否能保持专注与自信?


在家庭关系中遇到矛盾时,能否不被情绪左右,理性沟通?


在困境中,能否不自暴自弃,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


更进一步,内在游戏从来不是外在成功的结果,而恰恰是其前提。


加尔韦的智慧在于,他发现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


那些看似是“结果”的东西,往往是“原因”。


放松的专注不是因为技术精湛才产生的,而是技术精湛得以产生的土壤。


信任自己不是因为屡战屡胜才建立的,而是屡战屡胜得以实现的基础。


昨天下午,在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我看到一辆廉价的小车从面前拐过。司机是一位中年女士,穿着绛红色的衬衣,朴素且端庄。她深情严肃,但自信且放松,像鲜衣怒马的女王,仿佛自己在做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不知道她是去谈事情,还是去见朋友?无论怎样,她的姿态告诉我,在接下来要进行的那场或大或小的人生竞赛中,她是一个内核稳定的赢家。


加尔韦的思想启示我们:


人生的“胜负”并不总是取决于外部环境,而更多取决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相处。


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可以选择放下自责和焦虑,专注于当下能做的每一件小事。


哪怕只是短暂地让“我1”安静下来,信任自己的直觉和潜能,也许就能在混乱中找到一丝清明。


人在遇到困境,或是感觉疲惫不堪时,更容易进行自我评判,为自己的人生下结论。


停下来。你不必总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


你不是小学生,不必为自己命运的每一道题打分,然后与他人对比,然后得出永久性的“命该如此”的评语。


与其纠结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与其困扰于没有答案的问题,不如找到你此刻能够做到的最好的那件事,不管多么微小,哪怕只是冲个澡,整理一下房间,给朋友和家人发出几条平淡的祝福。


内在游戏不是让我们逃避现实,而是帮助我们在现实的泥淖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力量。


这或许才是“心态制胜”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斗,并且这战斗不该以宏大或卑微而被分类。


即使是最孱弱的生命,也该因为平静的专注与投入获得赞美。



如果将《心态制胜》的关键视为“心态”,那就有点儿太鸡汤了。


事实上,这本书探及了一个非常高级的领域,甚至与爱因斯坦和当下大火的人工智能大有关系。


由于这部分太重要、太有趣、太多维,所以我决定将其拆为另外一篇文章。我极少这样做,因为“系列文章”的诱惑小于“一次完成多维度的完整洞察”的诱惑,尽管后者更难。


再回到“内在游戏”的主题。


作者给出了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它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一种去忘掉我们所积累的不自然的学习方式的方法。


为什么孩子很容易掌握一门外语?主要是因为他还没有学习如何干扰自己自然的、无师自通的学习过程。


内在游戏的学习方式是向这种孩子般的方式回归。”


作者再次强调,不要用“坏”来定义自己过去的不完美击球动作。即使对那些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坏习惯”的东西,也不要想着去压制或者纠正--我们越是努力去打破一个习惯,就越难打破这个习惯。


关于习惯养成,有一个凹槽理论:


当你不断重复某种方式,你就会增加自己再次使用这种方式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某种模式就会像反复雕刻出来的凹槽那样得以形成,并且具备不断自我重复的倾向。


所以,你在凹槽里越挣扎,没准儿凹槽更深了。


孩子不会将自己从旧的凹槽里挖出来,孩子只会开始刻画新的凹槽!


所以,重点不是与旧习惯作斗争,而是养成新的习惯。


这个看似老套的道理,背后是一个了不起的第一性思考问题的方式:


1. 从概率的角度看,大数定律发挥作用,靠的不是“无形的手”,而是稀释;


2, 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靠的不是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而是被生活中其他更好或更糟的东西“冲刷”掉了;


2, 更精彩的例子可能是猛禽发动机的积碳问题。


当时团队遇到一个难题,预燃室的通道总是被堵塞。最初的提议是:“我们必须更换这个部件,用一种更昂贵的、能抗高温的超级合金来制造它”。


马斯克问了一个基本问题:“一台全新的发动机,在第一次点火时,有这个问题吗?”


他们说答:“没有。”


马斯克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法:


“好的,所以这意味着部件的基础设计是成立的,材料也是够用的。问题不在于部件本身,而在于它在运行中变‘脏’了。


这就像你修车一样。你不会因为化油器(carburetor)里有油污,就把整个化油器扔掉换新的。你会怎么做?你会用溶剂去把它冲洗干净。


所以,我们的问题不是‘替换’(replace),而是‘冲刷’(flush)。我们真正的任务是找到一种方法,在每次点火前后,用一种有效的‘溶剂’把那些烟灰冲刷掉。


最终我们发现,用发动机自身的燃料(甲烷)就能做到,这非常高效。所以,不要替换,去冲刷。”


所以,不自我批评,不过度反省,不给自己贴无能的标签,绝非所谓的“心法”,也不是简单地对“沉没成本”的理性考虑,而是避免自己与无法改变的过往斗争而产生疲劳与紧张。


像孩子一样吧,既然这个游戏不好玩儿,我们掉头,换一个新玩儿法,甚至换一个新的游戏。



在《心态制胜》中,作者总结了一套四步法,用于改进网球击球动作,也可应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


其核心是避免过度用力和自我批评,转而信任身体直觉,让新习惯自然而然形成,发挥出最佳水平。


四个改变动作的步骤如下:


1. 无评判地观察当前行为


首先,客观地观察自己目前的动作表现,不急于做出好坏评判。这样可以让挑剔的“自我1”安静下来,避免紧张和自责的干扰。


2. 用想象和感觉规划理想结果


然后,通过想象和感觉来勾勒理想动作的画面,而不是用刻板的语言命令自己。这相当于给直觉的“自我2”设定清晰目标,就像孩子模仿时专注图像而不纠结细节。


3. 信任自己,让身体自然发挥


接下来,将主导权交给身体本能,相信“自我2”会自然而然完成动作。也就是说,不再刻意用力或过度控制——正如前文所言,不用过度努力反而能保持放松专注,发挥出最佳水平。


4. 不评判地观察结果并重复练习


最后,以平常心观察结果,不因一两次成败而情绪起伏,持续以中立态度重复练习,直到新动作成为自动化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仅当结果明显偏离预期时才需调整,其余时间保持观察和专注即可。


总而言之,这四个步骤旨在让内心的批判声静下来(减少干扰),释放身体直觉的潜能。


这套方法更是一种跨领域的心智训练,能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投资、决策等各个层面。


例如,你要准备一场重要演讲,传统方式常陷入“我讲得不够好”“观众会无聊”的内耗。


但四步法会让你换一种方式开始:


第一步,客观观察自己当前的表达方式,不批判;


第二步,想象演讲理想的画面--专注的听众、流畅的语句、自信的肢体;


第三步,让“自我2”接管,不强行控制节奏;


第四步,事后复盘,而不是懊悔。这不仅可以提升表现,还能减少心理负担。


在习惯养成中,比如你想开始晨练。不是一上来设目标打卡,而是:


第一步,观察自己的自然节奏——什么时候起床最不费力?


第二步,想象晨光中慢跑的轻盈与专注;


第三步,从每周两次开始,让身体慢慢适应;


第四步,不因偶尔懈怠责怪自己,也不因短期成果而放松警觉。


这才是可持续的新习惯生成之路。


就像有种说法:


健身不是对你饮食的惩罚,而是对你身体的赞美。


更重要的是,这四个步骤形成了一个良性闭环:观察带来觉察,想象指引方向,信任释放潜能,复盘促进成长。


它教我们的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如何让努力变得更自然、更高效。


真正的突破,往往不是来自控制,而是来自放下那个永远不满意的“我1”,激活那个早已具备能力的“自我2”。


当你与自己和解,对自己诚实,发现自己最钟爱且能利他的游戏,世界才会开始温柔待你。



如果说前述的四步法是进入内在游戏的“术”,那么加尔韦在后续章节中揭示的,则是这场游戏的“道”:


我们为何而玩,以及游戏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首先,当“自我1”安静下来,“自我2”得以自由发挥时,我们便进入了一种被称为“专注”或“心流”(Flow)的巅峰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行动与意识合二为一,时间感消失,我们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活动中。


正如开篇所说的“令你沉浸其中的游戏”。


因此,竞技的真正本质,并非战胜对手,而是赢得内在游戏的胜利,即获得这种心流体验的能力。


这重新定义了“输赢”。


对于内在游戏的玩家而言,真正的胜利不是记分牌上的数字,而是能否在每一个当下,放下对结果的焦虑,将注意力全然投入到行动本身。


这使得游戏本身成为一场永无终点的修行。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始终可以进行这场内在的比赛。这引出了内在游戏的更高阶目标:培养内在稳定性(Inner Stability)。


这种稳定性,是在生活的混乱与不确定性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平静与专注的能力,是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心理韧性。


最终,这场游戏通向何方?


加尔韦在85岁时给出了他的终极答案。


当被问及内在游戏的本质时,他分享道:


“内在游戏实际上是一段发现我们真实自我的旅程,并且这段旅程本质上是令人享受的。”


这揭示了最深刻的秘密:赢得内在游戏,不是为了某个外在的奖赏,而是为了体验和享受成为自己的过程。


这才是那场“你必将获胜的游戏”。



说说书中最触动我的话之一吧:


我们摆脱压力的程度与我们对真实自我的响应度是成正比的。


这句话太牛了,只有那种历经过深邃喜悦和痛苦的战斗者,才能有如此深度思考,尽管这类思考很容易与肤浅的鸡汤混为一谈。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以“成为自己”为起点,亦以之为目的地。


我们无法成为自己不是的那个人。


我们所有的伪装不管多么善良,甚至高尚,不管如何苦心经营,早晚会碎成一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自我审判,放弃用外部的评价,而是去倾听身体的感觉,不让自我的“感动”和“幻想”绑架自己的真实身心。


加尔韦很坦率地写道:


我并不是在倡导一种正向思维方式,即当现实不如意的时候,仍然在内心向自己强调事情进展顺利。


也不是主张那种说:“如果我认为我是善良的,那我就是善良的;如果我认为我是赢家,那我就是赢家。”在我看来,这就是自我1在试图塑造一个更好的自我1。瞎忙活而已。


他说自己不相信所谓的自我提升,也不认为任何人的自我2从出生到死亡需要任何的改进,它一直都足够好。


我很喜欢他在微妙的“天性论”这一点上表现出来的坦诚与智慧。从这个角度看,“人之初性本善”也许是对的。


回到该书的前面,有一段话,对此早有精彩描述:


读一读以下这个简单的比喻,看看评判过程的替代方案是否会浮现出来。当我们把一粒玫瑰种子种在土里时,我们注意到它很小,但我们不会批评它“无根、无茎”。我们把它当作一粒种子,给予它种子所需的水和营养。


当它第一次从地里长出来的时候,我们不会谴责它不成熟以及发育不良,我们也不会批评它在花蕾刚出现时没有绽放。我们带着惊叹的目光看待正在发生的过程,并给予植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照顾。


玫瑰从它是一粒种子到它凋谢都是玫瑰。其内部始终蕴含着它的全部潜力。它似乎一直处于变化的过程中,然而在每一种状态下,在每一个时刻,它都是完美地恰到好处。


所以,既然如此,别再纠结自己是哪种种子,关键是倾听你的种子,发现你的种子,专注于种子成长的每一刻。


别试图让玫瑰去长出豆角,也别因自己是小草而辜负了草原的梦想。就物种而言,所有的种子都是平等的,何必比较?更不该妄自菲薄。


一旦发现并接纳了真实的自己,种子就会平静地拥抱大地。


假如我们能如植物般实现那种内心的稳定,相信自己的种子已经携带了所有的信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天赋,就能专注于做自己最擅长的游戏。


不管命运落在何处,生命已经呈现出了我们自身的深根发芽,只待枝繁叶茂。


也无论你的处境如何,你总是具备赢得人生的这场内在游戏的所需的一切。


忘掉那个喋喋不休的、总在批判的、充满恐惧的“自我1”,让每时每刻都成为自我2——诚实,相信直觉,专注于当下,不做评价。


如此一来,这个曾经令我们沮丧、害怕的人生游戏,便成为一场内在游戏:


活出真我,并享受这个过程。而这个游戏是本自俱足的你一定能够赢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什么... 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
曹文轩作文桑桑的渔网读后感要怎... 曹文轩作文桑桑的渔网读后感要怎么写?当我读完草房子这本书后,被里面的故事感动了,其中有桑桑、纸月、秃...
陪你路过最初的幸福简谱? 陪你路过最初的幸福简谱?陪你路过最初的幸福,希望一直幸福朋友可以去弹琴吧里面搜一下,里面应该有
你那么美那么的纯粹是什么歌 你那么美那么的纯粹是什么歌你那么美那尘中么的纯粹是什么歌?歌曲的名字是《不是你还能是派御山谁》举杯一...
“浑沌”的读音是什么? “浑沌”的读音是什么?”浑沌”的拼音:hún dùn
求,像青春之旅一样的那种校园恋... 求,像青春之旅一样的那种校园恋爱的动漫,画风一定要好,一定,而且剧情比较完美的,男主最好有点傲娇,求...
包头师范学院广播站可以点歌吗 包头师范学院广播站可以点歌吗如题。。。如果可以在什么时候播,怎么样联系广播站点歌呢?急,跪谢。。。我...
"清明时节雨纷纷&q...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出自《清明》:作者:杜牧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
王朝刚教授专栏|经皮穿刺左侧大... 本期病例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8岁。 主诉:以“言语不利12天,加重伴精神行为异常6小时”为主...
长安如故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长安如故主要讲了什么故事1、《长安如故》剧情介:绍年少成名、战功赫赫的小南辰王周生辰(任嘉伦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