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D的故事,要从中国空军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说起。上世纪90年代,咱们的天空还靠着老旧的歼-7、歼-8苦苦支撑,面对周边国家不断列装的先进战机,压力山大。
咬牙引进了俄罗斯苏-27生产线,国产化搞出了歼-11A、歼-11B,可总觉得差点意思——雷达不够犀利,电子设备跟不上时代。
于是军工专家们憋了个大招:融合歼-20黑科技的“终极侧卫”,歼-11D横空出世。
这架飞机到底有多强?你想想,它脑袋顶上顶着的可是和歼-20同款的大口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探测距离甩开俄制苏-35的“雪豹”雷达一大截,400公里外就能锁定目标,抗干扰能力更是顶尖水准。座舱里全是触控大屏,飞行员戴的头盔能“指哪打哪”,信息化水平直接向五代机看齐。
动力心脏换成国产太行涡扇-10B发动机,推力飙到132千牛,比俄制AL-31F高了近10%,油耗还更低。更厉害的是它预留了矢量喷口——就是能让飞机像燕子一样在空中“拧麻花”的技术,2018年珠海航展上歼-10B表演的“眼镜蛇机动”,未来完全可能出现在歼-11D身上。
为了减重增韧,机身大比例采用复合材料,结构减重10%,机动性不降反升。武器挂架重新设计,翼尖挂上PL-10格斗弹,进气道下挂载PL-15远程导弹——后者射程超200公里,配合数据链能实现“A射B导”,敌机还没见着影子就被揍下来。隐身涂料一刷,雷达反射面积比前辈缩小30%,虽不如歼-20,但足以让传统雷达抓瞎。
2015年4月29日,歼-11D首飞成功,军迷圈一片沸腾。谁都以为它会是空军新王牌。歼-20的隐身光环和歼-16的“炸弹卡车”属性,硬生生把歼-11D挤到了尴尬境地。
对付周边四代机?改进型歼-11B成本更低;对抗F-22、F-35?还得靠歼-20出马。
更关键的是,空军发现多用途的歼-16更能扛活儿——对地、对海、电子战样样精通,双座设计分工明确,而单座的歼-11D要飞行员“又开飞机又丢炸弹”,智能辅助系统还没完全突破技术关。
于是,歼-11D项目悄然转向技术储备。但它的血脉从未消失:歼-15B舰载机倾斜的雷达罩、复合材料和AESA雷达,活脱脱海军版歼-11D。
歼-11B的中期升级也用上它的航电系统,老树发新芽。甚至歼-16的雷达和飞控,都流淌着歼-11D的技术基因。
一架战机的价值,从来不只在于流水线上的数量。歼-11D虽未大规模列装,却成了中国航空业的“技术孵化器”。
它的雷达、材料、飞控,早已潜入歼-15B的舰载起降、歼-16的多功能挂架。
当歼-20与歼-16组成“隐身踹门+重拳打击”的组合时,背后站着的,正是那个把四代机性能推到极致的“侧卫终极版”。
有些传奇,未必需要飞遍天际——它点亮的路标,已指引更多雄鹰征服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