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瓷都”景德镇
目之所及皆是瓷
古代窑业生产留下的十余米高堆积物
承载着这座城市的两千多年冶陶史
景德镇市元明清制瓷业遗址群
作为“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的
核心组成部分
立足镇区瓷业、原料、燃料
交通网络与多元信仰五大维度
共14个遗址点 面积达2275平方米
从各发掘点的地层和出土遗物判断
时代从南宋晚期到近代
勾勒出一幅景德镇制瓷业的动态发展图景
其中 镇区瓷业发展聚焦
御窑 落马桥 观音阁三个瓷窑遗址
在景德镇历代瓷窑当中
明清御窑厂是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
工艺最为精湛的“皇家瓷厂”
延续六个世纪的时间
这里拥有一套独特、严苛的选瓷制度
当年不符合皇家标准的瓷器被砸碎
然后深埋地下避免流出
联合考古队在御窑厂遗址点
发现了从明代早期到清代各时期的遗存
以及西围墙的最南段
进一步厘清了御窑厂的四至范围
更有意思的是
不晚于明宣德时期的龙缸窑
以及传世品中所未见的斗彩龙缸碎片
这些发现或填补了空白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介绍
龙缸被认为是“最难烧的瓷器”
文献记载御窑厂从洪武时期就设有龙缸窑
至宣德时期一度达到32座
目前最早的传世龙缸为宣德时期烧造
考古工作者根据窑址内残留的
半径超过60厘米的匣钵残片
以及窑门、护窑墙反复砌造的痕迹
结合现存大型龙缸80厘米左右的腹径
推断龙缸窑可能为
装窑后再砌窑门的烧造方式
这些发现丰富了对御窑厂生产规模
管理制度和工艺传承的认识
对于探讨其建立初期的生产情况
具有重要意义
落马桥窑址是景德镇传统镇区
发掘的长期生产的民窑遗址
从北宋后期沿用至今
在元代以及明代初期、后期
都具有“官搭民烧”的性质
在该遗址点
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的元代晚期建筑
明中期的葫芦窑和
清代的镇窑窑炉遗迹
为探索古今沿用型窑址的发掘方法
补充了重要的考古支撑
在观音阁遗址点
发现了较完整的作坊
且这里南宋时期的窑业废弃物为原生堆积
初步可以断定其窑场
至少可追溯到南宋时期
证实了镇区瓷业从两宋时
就已有较为密集的制瓷作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认为
仅在景德镇制瓷业本身的发展方面
联合考古工作就填补了许多空白
推进了景德镇制瓷业的体系化研究
景德镇市申遗办主任汪同茂说
景德镇瓷业文化不仅仅是窑和瓷的故事
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故事
策划:万方 王子晖
编导:袁晗 别培辉
记者:袁慧晶
制作:谭茜予
设计:璋浥尘
鸣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故宫博物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新华网
新华社江西分社
联合出品
上一篇:新长安集团,呼之欲出
下一篇:谁能与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