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星巴克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曾经代表着"第三空间"概念的咖啡帝国,如今却频频祭出降价策略,甚至传出有意"卖身"的消息。这家成立于1971年的咖啡连锁巨头,正站在商业理想与资本现实的十字路口,它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消费时代的变迁轨迹。
星巴克的困境首先体现在价格体系的崩塌。近期在中国市场推出多项促销活动,与往日高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背后是客单价持续下滑的残酷现实。价格策略的调整,本质上是对中产消费能力衰退的应激反应。当白领们开始精打细算,曾经象征身份认同的星巴克马克杯,正在超市货架上积灰。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品牌灵魂的迷失。创始人舒尔茨构建的"第三空间"哲学,将咖啡店塑造成家庭与办公室之外的社交场所。但眼下99%的门店沦为外带窗口,手机点单取代了咖啡师的眼神交流。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残酷。近期传出的收购传闻,暴露出投资者对星巴克增长故事的怀疑。相关媒体报道称,市场传出高瓴资本、凯雷投资等多家机构参与星巴克中国反向管理层路演的消息,传言其正寻求出售中国区业务。
星巴克的十字路口,实则是所有消费品牌的时代困境。当Z世代更看重性价比而非品牌光环,传统咖啡零售模式必然面临重构。未来星巴克将如何改变,来应对日趋严峻的行业环境,《电鳗财经》将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