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蚊子叮咬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蚊子可能携带各种病原体,如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如果被携带这些病原体的蚊子叮咬后,人体感染病毒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可能会逐渐恶化,尤其是在医疗条件较差或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地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在大多数卫生条件良好的地区,通过及时的医疗干预和防护措施,被蚊子叮咬引发的健康问题通常可以得到控制,不至于导致死亡。所以不能简单地说被蚊子叮咬后离死亡有多近,这取决于多种因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AI生成
78万人, 这不是某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数,而是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每年因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人数。这个冷冰冰的数字,将蚊子推上了“全球最致命动物”的榜首。
在中国,蚊媒传染病同样不容小觑——登革热病例近年激增,疟疾输入风险持续存在。更令人意外的是,蚊子最多的省份并非全在南方,它们的“作息”各异,毒性也大相径庭。
蚊子有多毒?
夏季来临,又到了蚊虫肆虐的季节。
半夜睡梦正酣,多少人曾被蚊子嗡嗡声“骚扰”得烦躁不已。
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容忍,因为如果你被蚊子叮咬,就是被世界上“致死人数最多”的动物攻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蚊虫每年平均造成全球 78万人死亡,位居最致命动物榜首。
蚊子叮咬造成的皮肤红肿、鼓包和瘙痒,一般都可以短时间自愈,要命的是蚊媒传染病。
我国流行的蚊媒传染病主要有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等。这三种传染病都属于乙类传染病,发病后轻则发热、头痛,重则出现凝血障碍、脑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据国家疾控局统计,我国每年报告的三种蚊媒病的病例数少可上千,多可上万。近年,我国乙型脑炎病例数控制在较低水平,疟疾则以境外输入为主,危害最高的为登革热,2023年起病例急速增长。
蚊媒疾病的传播范围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气候变化紧密相连。 近50年来,全球变暖叠加经济全球化与旅游业兴起,大幅提升了人口流动性,全球登革热病例激增约30倍。
在我国,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已分布25个省份,埃及伊蚊则集中于广东、海南,并呈现向云南扩散的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6月30日宣布中国已经获得了消除疟疾认证,但是全球范围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受到疟疾威胁,非洲、东南亚为高发地区,来自疟疾流行国家的输入性病例仍然是一个潜在威胁。
尽管中国并非传统蚊媒疾病重灾区,疾病防控确实不可掉以轻心。
你需要知道关于中国蚊子的一切
通常观念上,蚊子会在夏天大规模出现,越潮湿、越炎热,蚊子也就越多。这一观念认为,越是靠近南方的省份,蚊虫应该越多。
但一项研究显示,蚊子喜爱出没的省份没那么简单。该项研究通过整理蚊虫监测站点的数据,计算蚊子在中国大陆不同省份被监测到的年数,发现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这几个省份蚊子出现的年份频率最高。
换种表达,就是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浙江、江苏、山东、河北、辽宁,这些省份的蚊子最多。
中国现已知蚊虫达46属418种。《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指出,我国广泛分布的蚊种主要是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等。
在蚊子的世界里,数量并非决定其影响力的唯一标准。蚊子有自己的“轮岗轮休”——库蚊在日落后1—2小时(19:00-21:00)达到第一个活跃高峰,即“昏峰”,高温地区可延至23:00;日出前1—2小时(4:00—6:00)又形成第二个活跃高峰,为“晨峰”。
中华按蚊夜间觅食高峰为19:00—21:00,凌晨4:00—5:00还有小高峰。而白纹伊蚊则称得上是“劳模”,除晨昏高峰外,白纹伊蚊全天均可吸血。
蚊子不仅吸人的血,甚至还可能吸过恐龙的血。
最早的蚊子化石,是一块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而科学家推测,其应该起源于约2.5亿-2.01亿年前。这份跨越亿年的演化历程,以红肿包块的形式,让远古的生存策略在现代人类皮肤上留下鲜活的印记。
蚊子的唾液中含有过敏原,被叮咬后皮肤上肿起的红包就是免疫系统为了保护我们,而产生的过敏反应。蚊子唾液中的过敏原含量越高,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也随之升高,这会导致叮咬部位的炎症反应更为强烈——表现为红肿更明显、痛痒感更剧烈。因此,过敏原含量越高的蚊子,其叮咬引发的症状就越严重。
那么,怎么避免被蚊子咬?
蚊子其实也是挑人的,体温高、气味重、汗液多、身上的衣服颜色深,这类人最受蚊子欢迎。所以,要想避蚊,除了喷驱蚊液,还要勤洗澡,穿浅色衣服,减少剧烈运动。
这个夏天,你被咬了几个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