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岁之后,人们应追求互赖而非依赖。依赖他人,容易失去自我成长的动力;而互赖,意味着与他人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能够与他人携手共进,共同实现目标。
同时,要变得强大而非强势。强势往往带有压迫感,容易引发冲突;而强大则是内心的坚韧与智慧,能够以平和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35 岁后的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强大的姿态去影响他人,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凭借强势去压制他人。
不久前,我发布了一篇三十五岁重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读后感。
这期内容收到了很多反馈,大家纷纷给我留言说,我的这次重读,给他们的职场和人生都带来了新的启发。
甚至这本书的版权方也联系到了我,说讲解得非常棒。
之所以会想带着大家一起重读这本书,也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真正地爱自己?
我曾经问我的心理咨询师:我明明已经拥有了很多东西,也有比较成功的事业,为什么还是觉得不快乐?
他说:因为你还没有学会真正爱自己。
的确,在我30岁之前,和自己相处的时候,也老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还不够好,所以我一直在自我压迫,总是会要求自己不断快速成长,很多事情我都会急于去解决问题,一直在鞭打自己。
比如过去的我会觉得,一个合格的创业者就是不应该睡觉,要永远打满鸡血,不断地走向下一个里程碑。我总觉得,到了下一个里程碑,我就能轻松一点,但事实上,我越来越累。
在学习照料自己的过程中,这本书不断让我产生共鸣,因为作者说到,你最重要的资产其实就是你自己。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也是希望提醒所有人,我们要学会爱自己:常常看见自己,听见自己,多多认可自己,给自己点赞,哪怕矫枉过正,也要为自己感到骄傲。
那今天,我们书接上回,来具体去理解书里所说的七个习惯到底是什么。
正式开始前,我们还是要重新温故一下,这 7 个习惯,它们是有先后顺序的:
习惯 1~3:强调自己是自己的规划师,重新塑造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划的目标,获得个人胜利;
习惯 4~6:需要学会双赢的思维,懂得如何和他人沟通培养信任,最后获得最大效益 1+1>2,获得公众胜利;
习惯 7:让我们不断更新和迭代,自我成长。
说实话,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更关注习惯 1~3。当时我是职业经理人身份,更多是在修炼如何成为一个强者;35 岁之后,我开始修炼第二阶段,互赖而非依赖,强大而非强势。
直到现在,我也在不停对照这些习惯,不断重新理解它的涵义,它让我能够在浮躁的环境下带来了很大的平静感和幸福感,并可以安心地做一些决定。
这篇文章很长,但相信看完之后,你也会迎来一个人生的“刷新”版本!
一、习惯一:积极主动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么典型的两类人,一类人他总是在说:他们不同意我也没办法、我就是这样没法变了、要是怎么怎么样就好了。
还有一类人,他说的是:我们想想还有什么办法、我会想办法说服他、我选择这么做……
这两类反应模式,其实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格:被动人格和主动人格。
被动的人把每个外界的反馈都当真,最后变成了其他人的棋子,伤痕累累。
主动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选择归咎于环境、外界条件或他人的影响,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会因为外界或一时情绪冲动而行事。
而这也就是人和动物之间根本的区别——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我也常常会觉得外界的环境很糟糕,但这并不代表我一定要用固定的方式去回应。难道你骂我,我就一定要生气吗?你指责我,我就一定要愤怒吗?
当然不是。我有自我意识,我可以选择不接受,这是我的自由。
现在,你可以做一个练习,闭上眼睛,想象你的意识飘到了空中,你正在从天花板上看着自己。而这个天花板上的自己,才是真正的那个自己,这就是“自我意识”。
我的看法和感受并不是我,外界看到的我也不是我,只有我看到的那个正在思考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另一件很糟糕让你很生气的事情时,你都可以想一想,是否能把自己隔开,回到天花板上,脱离出那个生气的自己?
当你真正看见自己,你就会发现,你的怒火已经开始消散了。而能够熟练运用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积极主动的人。
书里写到两句我非常喜欢的话,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是对自己负责,核心是建立自由回应的能力。
你去看责任感这个英文单词,responsible,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说,就是 response-able,也就是形容一种能够回应的能力,而不是如果 a 发生,我就必须要去做 b。
另一句话是,伤害我们的并非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遭遇的回应。
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练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所以,当我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对自己说,这个困境是上天给我的课题,是希望我完成的作业。越是碰到困境,越是可以在这过程中观察自己的心性和成长。
那我们怎么才能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呢?就是要区分“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就是你关心的所有东西,比如说你关注薪资、市场环境、别人的意见、家族期待等;而影响圈是你可以影响的东西,要么是你直接可以控制,比如自己的行为,要么是你可以间接影响的,比如通过合作沟通。
在生活中,你会发现,有些人他关注全天下大事,整天谈山论水,但这些事情都不是他能去影响的,他就只是个很聒噪的人而已。
点评和批评,谁不会呢?但真的能解决问题的人少之又少。而当你把注意力放在影响圈,先不停地去影响你可以直接影响的东西,再去慢慢影响你能间接影响的东西,逐渐你会发现主动权开始掌握在自己手上。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反复练习两件事情:
一是每当外界给我们刺激的时候,要第一时间告诉自己,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是有空间的,在这个留白里,我们可以去思考,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二是把越来越多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影响圈,去思考什么事情是我直接可以改变和影响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大,越来越积极主动。
二、习惯二:以始为终
习惯一告诉我们,不要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但有了主体性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依旧很容易被各种琐事缠身,发现自己总在忙着做错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就需要习惯二来解决——以终为始:在做任何事之前,一定要有清晰的目标,认清方向,才能避免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
这里作者有两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所有的事物都经过了二次创造,第一次创造是在心里被创造(mental creation),第二次才是实际的创造(physical creation)。
拿创业的例子来说,创业者大多都有自己的蓝图和使命,而实际创业只不过真正造出了心中所想。
我也是这样。现在作为一个IP,我经常会问自己,我想创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 IP?这个 IP 传递的又是什么理念?
很多时候当我陷入迷茫,我都会回到原点去看一看,我到底是想要为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是不是偏离了这个大方向?
这个方向它不一定要非常具体,也可以只是一句懵懵懂懂的话。
比如,我觉得自己非常爱营销,那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是营销?
通过一层层抽丝剥茧,我发现,自己爱的其实是“把一种理念注入产品,并由此影响千万人”的方式。这之后,我又会不停问自己:我想要注入的是什么理念、影响哪一群人、为他们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当我们不停地问自己,你就会发现,其实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你没有去倾听而已。
而当你审视清楚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创造,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就可以主动撰写自己的人生。英文里面有句话叫 a Leap in faith,信仰一跃,其实就是如此。
第二,我们不仅需要自我管理,还需要自我领导。
这里就说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领导(leadership)”,一个是“管理(management)”。
领导像是第一次创造,关注的是顶层思想: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
而管理则像第二次创造,更关注基层行动: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太多人都会思考“我怎么要把事做对”,但却往往忘了,他到底是要做一件什么对的事情?这时候,他往往就会陷入细节,反而止步不前。
真正的自我领导力,就是要找对方向,不停地牵引自己去做对的事,这比多少勤奋都更重要。
那到底什么叫做“以始为终”呢?这个“终”到底通向哪里呢?
如今,很多人会把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一件事上,而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小点变动,就会让你的整个人生彻底崩盘。
所以,作者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几种人生目标的误区:
如果你以伴侣为中心,你就很容易过度依赖,一旦两个人有矛盾,就会陷入爱恨交织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以家庭为中心,你就可能会把个人的安全感强加于父母子女,无法独立、控制欲爆棚。
如果你以金钱为中心,你就会为了赚钱而活得疲惫不堪,不断追求物质,而失去了内心的满足感。
如果你以享乐为中心,你就会变得不懂得节制,最后留下无尽的空虚感。
如果你以自我为中心,你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自利,反而困在自我的牢笼里。
……
而作者指出,正确的方式是将人生重心建立在原则上、内在的品格上和多种社会关系上,这样才能写下自己的人生剧本。
其实,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承袭了许多来自他人的人生剧本,而将这些改写成自己的人生剧本,实际上就是一种重启人生、显化自己的过程。
那怎么才能改写呢?
我建议你,此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明天就是你的葬礼,你的亲人朋友都在现场,而你有机会漂浮到空中,听听他们是怎么谈论你的,你希望听到些什么?
2018年,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希望别人说我帮助了很多人,对他们有很大影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意义的人。
由此,我写下了我第一个人生目标:我想要积极地影响别人,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I want to inspire people and help them live a better life.)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自己、家庭、朋友、职场等等。但写完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平时我在做的很多事,似乎和我的目标并不相关。也是在这时候我才意识到,人生很短暂,我要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在之后的这些年,我的目标变得越来越具体,而正是这种“以终为始”的思考,帮助了我剥离表象,越来越触摸内心真正的渴望。
三、习惯三:要事第一
如果说习惯二告诉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标,那么,习惯三就是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是重要且优先的,并且怎么有效率地去完成它。
它其实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知道事情的优先级;第二,懂得如何分配时间;第三,懂得委任他人。
对于第一点,很多人都知道知名的时间四象限,并把优先级放在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上,但是往往很多人容易忽略重要且不紧急的第二象限。
其实,最有价值的事情往往都来自第二象限,比如陪伴父母、培养友谊、健身等,它们短期看起来毫无作用,但长期积累下来会有非常大的好处。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叫多做没用的事。
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忙,每天都在扑火?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永远在做第一象限的事,长此以往,压力越来越大。
而要摆脱这样的情况,就是要学会 say no。其他象限的诱惑往往不是独立意志所能克服的,所以你一定是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只有真的从信念和目标出发,才能坚定地说“不”。
第二点是时间的分配。这里我直接分享我自己的一个习惯,而且我也在要求全公司成员尽可能地这么做,就是在日历上尽可能把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都填出来,这样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时间花在了哪一个象限中的什么事情上。
第三点,懂得授权,这绝对是提高效率和效能的秘诀。
很多人其实不愿意授权,他们总觉得,交给下属做还不如我自己做更加省时高效。这时候我告诉大家一个秘诀,就是区分“指令性授权”和“责任性授权”。
指令性授权关注的是方法,总希望别人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做事,会说你去做这个、你去做那个。
责任型授权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他们给人自由选择具体的方法,但是需要对方来为结果负责。
拿我的例子来说,在之前做 CMO 的时候,我是那个为结果负责的人,所以对下属我更多是想好策略、分配任务,然后让他们各自去完成,他们不会的时候我还要帮他们去做。
现在自己做 CEO 以后,我明白了,只教大家做单个的动作是不行的,公司一定会被我限制住。所以,我现在做的就是拉齐标准,告诉大家我的目标,给大家一些方向参考、一些过去的经验,并且定清楚结果奖惩,其他都交给业务负责人自己去探索,我更多像在旁边护航的人。
书里也说到:“授权”这一大原则不变,权限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够成熟的人,目标不必太高,只是要详尽充分提供资源,监督考核要频繁,奖惩更直接;但对于成熟的人,可以分配挑战性比较高的任务,精简指示,减少监督考核次数,考核标准则较为抽象。
四、习惯四:双赢思维
在开始将习惯4~6之前,我想先讲一个概念——情感账户。
其实,人和人之间有一个隐形的情感账户,账户余额就决定了你们的关系紧密程度。一次良好的、有信任的互动,相当于往你们之间的账户里充值,而有些人破坏了你们的感情,你就会偷偷在情感账户里给他扣分。
所以有些人影响力很大,朋友满天下,谁都愿意和他合作,就是因为他的账户余额很高;还有一些人,你跟他合作完了,就从此相忘于江湖,甚至拉黑再也不见,这就是你们的情感账户归零了。
那么,我们怎么维持高的情感储值,同时又不伤害自己利益呢?作者又提出了三个思维:双赢思维、先理解再沟通,综合统效,也就是习惯四到六。
双赢思维,就如同字面意思所说的,我赢、你也可以赢。
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两个概念:一个叫穷人思维(scarcity mindset),一个叫富人思维(abundance mindset)。
通常在两个人立场不同的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有一杆输赢的秤,觉得他赢了就等于说我输了,我赢了就等于他输了。这种就是典型的穷人心态,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的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所有的游戏最终都是零和游戏,你赢了我一定输。
所以,有穷人心态的人,不单单在谈判中好胜,在生活中也很不愿意看到别人成功,因为他们心里会觉得,别人成功就意味着是我的失败。
对比起穷人思维这种竞争心态,富人思维是一种开放合作的心态。他们相信世上资源足够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成功,相信你赢的同时我也可以赢。
讲一个我自己的案例,当年我在北美支付宝负责市场运营的时候,和 Airbnb COO 有一场商务谈判,一开始,我们双方都是想尽办法薅对方的羊毛,他想要最佳流量位,我想要最大化利益,所以越聊这个合作就越黄。
后来,我有个领导出来大骂了我一通,他说合作这么谈是会谈死的,合作要像跳舞,你退一步,他进一步,你进一步,他退一步,这才跳成了舞步。
那时候我还是个职业经理人,公司坑位就这么几个,我要么向上爬挤掉别人,要么我就会向下滑落。但在创业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人都可能是我的合作伙伴,人人都可以跟我一起把盘子做大,所以我要尽可能地互利互惠,不然谁理你呢?
这时候,我就从原来的穷人心态变成富人心态了。
关于怎么转变,作者也给我们总结了四个步骤:
第一,先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要和顾虑;
第二,升维认清背后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和顾虑;
第三,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第四,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途径。
其实,往往越大度的人越善于为自己争取利益,越为他人考虑的人越容易让步。
就像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他曾在日记里曾经写到这么一句话:“理解别人和坚持自己一样重要。”双赢的人,就是既有自己勇气、也为他人考虑的人,是一种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五、习惯五:知彼解己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你本来想和伴侣说一件今天很烦的事,你还没说完,他就说“哦,这个事情很常见的”。你马上就没有聊下去的兴趣了。
我跟你说我的悲痛,你却拿我的悲痛做自己的判断。这种场景不仅在情侣中间,在朋友、合作伙伴之间,更是每天都在发生。
我们以为自己很善于倾听,但往往会陷入“自我式回答”。
一个标准的“自我式回答”往往包括四个部分:
1.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3.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4.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和动机。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朋友小K 在公司受了气,回家对她男友抱怨,结果跟她男友聊完她反而更不爽了,她和她男友的对话是这样的:
“我今天在公司快气死了。”
“怎么了?”(追根究底)
“我那个上司哦,真的很傻 x,硬要我今天晚上赶出来这个 PPT,改了十几遍。”
“什么 PPT?”(追根究底)
“就是那个明天老板要的 XXPPT。”
“你上司也有她的原因啊(价值判断),你别这么情绪化,要服从上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
这种沟通不但无效,反而会让你们之间的情感储值大大下降。
所以要怎么做呢?作者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方法,叫做共感式倾听和表达,它包含三步:
1. 重复对方的话语;
2. 反应对方的感受;
3. 结合对方的感受和内容一起表达。
还是回到上面小K 的例子,在共感式倾听和表达之下,他们的对话会变成这样:
“我今天在公司快气死了。”
“你在公司生气了啊?”(重复对方话语)
“我那个上司哦,真的很傻 x,硬要我今天晚上赶出来这个 PPT,改了十几遍。”
“你上司让你改了十几遍 PPT 到现在?”(重组式重复)
“对呀就是那个 XXPPT,其实她跟我说清楚哪里需要改,一次说明白就可以了,并不需要这么来来回回反复。”
“你一定很累吧,这样不太专业。”(反应对方的感受)
“对啊我累死了,下次我一定要跟她沟通一下这个,实在太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你做那么多遍 PPT 到现在这么累,下次跟她好好说说,来我们一起吃饭。”(结合对方感受和内容一起表达)
这种共感式倾听,不仅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倾听理解他,还能增加两个人的情感储值,别人会更愿意沟通自己的隐藏意愿,也会倾向于听取你的建议。
其实至今我都还在磨炼这种沟通方式,我特别容易陷入“好为人师”里,经常下意识地说:“唉,这事这么简单,有必要抱怨吗?我教你个办法,把问题解决掉吧。”
但实际上,停下来、去倾听对方、静静地去陪伴他,这反倒才是更难的。人天生就不喜欢接受干货,与其上来就讲道理,不如先让对方对你有所了解,跟你产生共情。
所以有句话说:平庸的业务员推销产品,杰出的业务员解决问题。
懂了共感式倾听,那我们要怎么做到共感式沟通呢?
说白了就是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最好的方式就是结合 Ethos(信用)、Pathos(同感)和 Logic(逻辑)这三大元素,依次排序。
Ethos 是你个人的信用,是别人对你能力和正直的信任。
Pathos 是共情感,和他人的感受、情感产生共鸣。
Logic 是逻辑,演讲背后的原理等。
我们要先用“信用”让对方对你产生信任,让他明白为什么要听你的;然后再运用“共情感”,让对方置身于情境中;最后再深入到逻辑层,让对方相信你、认同你,最后听你的。
六、习惯六:综合综效
但就算是做到了前五点,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道理都懂,依然无法忍耐对方。
比如我是个 INFP,我遇到 ISTJ 的人真的很难沟通。我喜欢感受流动,他就喜欢看具体细节;我喜欢乐观地看待事物的可能性,他总是说这个要再想想。当我在畅想未来的时候,他总是在限制我的想象力。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式跟我本身就不一样。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用“综合综效”这一习惯,来接受不同。
所谓综合综效,就是在前两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之上,进一步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缺点,产生“1+1>2” 的效应。
其实你想,如果有个你认为相当聪明的人,却和你的意见完全相反,那这不是正是你看到不同的世界、提高自己的机会吗?
在经历了 7 年的婚姻、 6 年的创业之后,我也是在和人不断的交互之中,慢慢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我刚刚创业那几年,经常会对人有不切实际的预期,想说这个人最好又聪明又勤奋又听话,结果就总是磨合不好。在经历了几次组织洗牌,甚至作为一个老板被员工 fire 以后,我才明白,其实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体。
作为老板,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把一个人的长板拉长,然后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让他的长板来补另一个人的短板,而不是拼命地去点一个人,说你这里做得不够好,你这里要再进步一点,让他补短。
其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我们要去的远方是一致的人。
比如说找合伙人,如果他本身也是想成就中国好品牌,认为这一点远比赚钱要重要,而且他也相信有矛盾时候就要好好沟通,那么很多时候,当我面临抉择时,反而能在与他的摩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反向思维。
七、习惯七:不断更新
习惯七是基于习惯一到六之后的最后一环:不断更新个人产能。它其实就是保护和优化你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资产——你自己。
它从四个方面更新你和迭代你的天性: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1. 更新身体资产: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和放松、固定时间锻炼和拉伸。这样也可以帮助锻炼习惯一:积极主动锻炼自己的肌肉。
2. 更新精神资产:每日冥想、与大自然沟通、阅读文学作品、听音乐。练习更新精神资产也能帮助锻炼习惯二:以终为始。
3. 更新智力资产:读书、写作(写自己的想法、创意、经历)、适量观看能让你精神富有的内容,练习更新智力资产能帮助锻炼习惯三:要事第一。
4. 更新社会/情感资产:想办法理解他人、做一些对他人/社会有意义的项目、拥有“富人心态”,帮助别人获得成功。这样同时也能帮助我们锻炼习惯四、五、六,双赢心态、知彼解己、产生综合综效。
八、小结
说到这里,这本书其实也接近尾声了。那再总结一下七个习惯。
第一条积极主动是影响我最大的,积极主动的人不会受环境、他人或情感的刺激,能够主动地运用自我控制,有效过滤,留下属于自己的自由。
Coldplay 的《viva la vida》专辑中有一首歌《lost》,我非常喜欢,其中两句歌词写明白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我们是有选择的:
Just because I'm losing, doesn't mean I'm lost.
只因为我正在失去,并不意味着我已迷失自我。
Just because I'm hurting, doesn't mean I'm hurt.
只因为我正在伤痛着,并不意味着我已伤痕累累。
第二条以终为始也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问自己,在我的葬礼上,我希望别人怎么评论我呢?我创造了什么价值呢?我希望别人说我是个好女儿、好妈妈、好妻子,我希望大家说 doris 帮助了我们许多人,让我们在最迷茫无助的时候有了希望和寄托,doris 创造的品牌和产品给了我们新的能量。这样想着,我就找到了我的方向。
第三条要事第一,让我在再忙的时候,都愿意停下来陪陪爸妈,给家人做顿饭,去健身、看书。关注第二象限那些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我做了 Covey 的时间表,在做我的计划时画好每周的时间表,里面不单单包括工作,还包括休息和陪伴的时间。
第四条双赢思维,让我在与人合作想要赢的时候,提醒自己,自己敢于争取的同时,也要懂得为他人考虑。每次有人帮我,在不过分的情况下,我会热情地帮助别人,增加情感账户的余额,而结果对方往往会给我更大的回报。
第五条知彼解己,我做得还不是很好。当有人跟我倾诉的时候,我总是会过早地下判断,或者好为人师。我希望我能更加用心去听对方的意思,语言没有表达出来的含义。
第六条综合综效,知道了这条后,我会提醒自己,包容对方思维上的不同。有个 CEO 曾经跟我说,当你能从更多人的思维角度包容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到了能做更大的事的时候。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第七条不断更新,我做得太差了。我经常累死(burn out),在生病和劳碌中间不停地徘徊。但我接下来希望能搭建更好的支持系统。
我认为,这本书能成为经典,就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的“道”;而我们很多人现在成功却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追寻了太多的“术”。
这本书是我的人生方针,我会以此时刻提醒我自己,也希望能跟你共勉。
最后用一句贝丝·蒙德·康尼的名言送给大家: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刀姐doris,作者:Siete,编辑:刀姐do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