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通报里没有说加的“彩绘颜料”是啥,但很多博主推测是柠檬铬黄。
原因是在一些电商平台,用“色素”之类的关键词去搜索,既可以搜到食用色素,也可以搜到化工色素。
比如搜“柠檬黄”,既可以搜到食品的柠檬黄,也可以搜到柠檬铬黄。
而柠檬铬黄主要成分是铬酸铅,含铅量达50%以上,这些博主用网上买的柠檬铬黄来制作糕点馒头,也复原了这些糕点的染色效果,而且含铅量确实可以达到1000多毫克/千克。
而且这些化工原料的购买记录里,也确实可以看到一些餐饮相关的人的购买记录。
还有人购买使用后评价附上了加工食物后的图片。
我觉得这个推测是可信度是比较大的,这既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糕点为什么铅含量那么高,也可以解释这件事发生的“动机”,因为根本没有动机,就是稀里糊涂买错了。
如果事实就是这样,这看起来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蠢人犯傻”的一件事,但其实看了上面那些截图我们就应该知道,这样的错未必是孤立的。
只不过个人或餐饮店买错了,影响到的只是个人或家庭,或者一些流动的人群,即便铅中毒或超标也未必会发现。这次天水这家幼儿园这样出这么大的事,是因为这些孩子在幼儿园天天吃,而且幼儿本身对铅吸收率也更高,然后也恰好后面有孩子去查了血铅才发现,而前面也是考虑什么脾虚之类问题。
同时我们要知道,如果一些严重的安全事件,只能靠聪明人提高警惕才能避免,那它的发生恐怕 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就拿餐饮网购食品色素来说,全国有几百万家的餐饮店,我们不能假定餐饮的从业人员都是聪明的精英或培训过的专业人士。比如从网上的一些信息来看,这次天水这家幼儿园的后厨可能就是月薪2000左右文化水平也不高的农村妇女。
当网购柠檬黄时,搜出这一堆的产品,能吃的不能吃的都混在一起,别说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村妇女,就算我们这些读过大学的也未必能保证自己不会买错,毕竟人都有犯糊涂的时候。
在安全管理领域,有一个“瑞士奶酪模型”,奶酪上的空洞代表着安全系统中的漏洞或缺陷。
如果对这些比较危险的化工类产品,上架时的分类,搜索时的展示有做专门的处理和警示,以及购买时给出特别提醒甚至设置一些购买资质门槛,是不是可以大幅降低这种买错的风险。
现在事故已经发生,我们应该回顾检视当初所有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是怎么被洞穿的。也不是有了针对危险化工产品有这样的购买制度就完全避免错买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但如果这里存在漏洞,多增加一块奶酪打上补丁,是不是比指望所有人都不是会犯傻的蠢人更可靠?
200多个幼儿遭受了不可逆的铅中毒损害,这对200多个家庭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悲剧,可悲的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至今我们对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还是知之甚少,大家还是只能像猜谜一样去猜是什么“颜料”,以及是怎么买到的这些“颜料”。
连问题在哪都不知道,自然没办法正视问题,也解决不了问题,仅仅靠抓几个“犯傻的蠢人”,并不能减少这样的悲剧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