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上午,杨浦区国定路600弄的社区活动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稚嫩又努力的上海话跟读声。讲台上的“先生”,是孩子们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国家一级演员徐世利;听讲的,则是一群社区儿童,和头发花白的沪剧队阿姨。当一个城市的乡音面临着传承和赓续,这样一场由杨浦区妇儿工委办牵头的“沪语梦想小院”活动,便不仅仅是一堂方言课,更像是一场温暖的文化“双向奔赴”。
“‘吃饭’,上海‘闲话’哪能讲?是‘切饭’。”上午九点半,徐世利老师中气十足的声音在活动室里响起。他全然没有“名家”的架子,更像一位邻家阿叔。面对着眼前一群眨巴着大眼睛的孩子,他将复杂的发音拆解得生动有趣。
这一幕,发生在“沪韵人仁亭”——杨浦区“儿童+参与”服务项目下的一场徐世利沪语专场活动中。孩子们大多是社区居民和外来家庭的后代,对他们而言,在学校和家庭都以普通话为主的环境里,上海话更像是一门需要重新学习的“外语”。
一句“闲话”背后,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温度。“为啥现在的小朋友一定要学上海话?”采访中,徐世利老师解释道:“这是传承呀!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更要传承我们上海自己的文化。石库门、旗袍、大饼油条‘四大金刚’,这些最有上海味道的东西,都是建立在讲上海话的基础上的。如果在石库门里讲北方话,那就完全‘走味’了。我们上海的文化要传承下去,首先就要从讲上海话开始。”
这位1949年出生的老艺术家,退休十多年来,始终在为沪语传承奔走呼吁。他不仅创作了超过五百部文艺作品,还潜心研究,独创了一套“徐世利沪语拼音法”,并出版了《标准上海话自学法》一书,希望能用更科学的方式留住乡音。
在教室的另一边,几位来自“600弄沪剧队”的阿姨正笑盈盈地看着孩子们,她们既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现场的“助教”。沪剧队成员陆翠芳告诉记者,这个“梦想小院”是今年社区里的新项目,专门服务“一老一小”。
“我们老年人有我们的沪剧班,每周都会在这里唱唱戏。现在社区专门开了这个沪语班,让孩子们来学,我们看着也开心,”陆阿姨指了指孩子们,“这里外地家庭的小朋友多,平时确实不怎么讲上海话。现在有徐老师这样的名人来教,我们也能跟着一道温习温习,有时候孩子们发音不准,我们就在旁边用最本地的讲法帮他们纠正一下,大家一道互动,很有意思。”
这场小小的沪语课,是2025年杨浦区妇儿工委办“儿童+参与”项目在各街道巡回联动的一部分。此次项目是杨浦区妇儿工委办与五角场街道的一次深度合作,计划在600弄社区内打造一个以“沪语角”为特色的“沪韵人仁亭”的公共空间。
这个暑期,孩子们正在参与到“沪韵人仁亭”的设计中来,在徐世利、社区沪语老人的传授和感染下,孩子们对沪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知,就能更好地为“沪语角”出谋划策。
区妇儿工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对沪语有了感知性的思路。这样,当他们再去为‘沪韵人仁亭’提建议时,就能想出更棒的主意。比如,亭子的什么地方可以用上海话的可爱标语,什么地方可以融入沪语儿歌的元素,让这个空间更有互动性。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们的参与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发挥他们的奇思妙想,将‘人仁亭’塑造成一个有儿童印记的沪语特色角。”
孩子们参与打造“沪韵人仁亭”,这背后是杨浦区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上的一次模式升级,更是“儿童+参与”服务项目深入社区肌理的生动体现。
在杨浦,儿童参与的理念已经从校园延伸至更广阔的社区生活。杨浦区“儿童+参与”的项目方案里,“友童参事会”“友童记者站”等形式被不断推广,鼓励孩子们从“一米的高度”出发,观察社区、参与社区治理。无论是参与讨论小区缺少便民标识的问题,还是为杨浦滨江的儿童友好服务包设计出谋划策,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小主人”。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周梦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
上一篇:带着宠物去旅游!出行攻略来了
下一篇:原创 被忽略的英雄—大唐张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