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提起敦煌,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著名的莫高窟,以及窟内数以千计栩栩如生的“飞天”壁画。那些“飞天”形象飘逸轻盈,衣带飘扬,姿态优雅,仿佛带着对人生百态的微笑,似乎要把幸福和欢愉洒满人间每个角落。有人曾说莫高窟是沙漠中的一抹绚丽色彩,但其实它的色彩更显厚重,洞窟深处不仅蕴藏着汉唐时期耀眼的辉煌,更积淀了千年风沙与岁月的痕迹,见证着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
走进156窟,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达八米的珍贵壁画,画面生动展现了大唐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军收复河西诸州的壮阔场景。由于河西地处偏远,唐朝正史中竟未留下张议潮的传记。张议潮以一己之力收复四千里河山,却未获正史记载,这无疑为他的英雄形象增添了许多孤胆勇士般的神秘色彩。
---
1、河西失陷
随着唐代府兵制逐渐衰落,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实行募兵制,但募兵制带来的沉重财政负担让李隆基疲于应对。为减轻压力,他不断加强各地节度使的权力,使其能够自给自足,然而这短期的“权力下放”最终酿成了深远影响的“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久经沙场,战斗力强悍,而朝廷禁军兵力松懈,难以抵挡叛军锋芒。眼看安史军势如破竹,李隆基仓促抽调西北边军入中原平叛,用边军对抗边军。
正值朝廷内忧外患,老对手吐蕃趁机入侵,占据了河西诸地。自唐肃宗继位起,河西数州陆续失陷。史书记载,时人有诗言,“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形象描绘出河西百姓在吐蕃统治下的生活境况。作为奴隶制政权的吐蕃远不如大唐开放包容,他们在河西施行严酷统治,强令唐人弃穿汉服、禁讲汉语,青壮年多被掳为奴隶,劳作不息,而老弱病残者则遭受残酷虐待,常被“断手凿目”,惨无人道。
吐蕃的暴政使河西民众更加思念大唐。史料记载,唐德宗时期,吐蕃曾在河西抓获上万唐人准备奴役,当行至峡谷,俘虏们望向东方故乡,悲泣倒地,数百人痛苦跳崖殉国。唐文宗时,有使臣路过河西,百姓夹道迎接,放声痛哭,表达多年积怨与期盼,“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然而,唐朝内忧不断,无暇顾及边远百姓,正如古语所言,“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河西百姓殷切盼望一位如李蔡般的名将出现,带领唐军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公元799年,沙州(今敦煌)的张议潮怀揣这份期盼而生,他潜心研习兵法,苦练武艺,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驰骋沙场,拯救黎民。
---
2、张议潮奋起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吐蕃统治河西数十年,只知破坏无所建设,使得这条丝绸之路上的明珠蒙上阴影,河西百姓对吐蕃愈发怨恨。与此同时,吐蕃内部阶级矛盾加剧,外部敌人日增,国势逐渐衰微。相比之下,唐朝自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后,开始缓慢恢复元气,经历了元和中兴和会昌中兴等阶段。
会昌四年春,唐武宗闻知吐蕃内乱及回纥西迁,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的详细计划,涉及经济和军事部署。朝廷设立“备边库”,年年储备财政盈余,为军事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三年后,河东节度使王宰在唐宣宗支持下,于盐州大败吐蕃军,随后凤翔节度使崔珙受命出击,一举夺回原州、威州等地。
唐军连番胜利极大提振河西百姓斗志,尤其激励了一直等待时机的张议潮。公元848年,张议潮认定时机已至,举兵起义,沙州城内豪杰义士纷纷响应,誓与吐蕃军决一死战。张议潮将军学兵法绝非徒劳,巧妙运用兵书,史书记载他启用武侯八阵,施展纵烧牛的计策。长期骄傲自负的吐蕃军未曾见过如此战术,连遭败绩,被迫撤出沙州。
张议潮的胜利激励了吐蕃统治下的各族民众,起义势如燎原。然而此时吐蕃军仍陷于内部权力斗争,权臣论恐热与尚婢婢互相攻击。张议潮洞悉良机,一面派人向长安报捷,一面以沙州为据点,逐步扩展势力,先后收复瓜州、伊州等十余州。历经苦难的河西百姓终于迎来了转机。唐宣宗得知捷报,赞叹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851年11月,唐宣宗正式设立“归义军”,封张议潮为首任节度使。归义军很快成为西北地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力量。为防止朝廷疑虑,张议潮命兄长留守长安,充当“质子”,以示忠诚。河西一片欢腾之际,吐蕃军集结凉州,誓图重夺河西重镇。张议潮未因连胜而骄傲,谨慎应对。
858年,张议潮率7,000余名精锐兵力突袭凉州。此战不同于以往,吐蕃军已无退路,背水一战,虽兵力众多但士气低迷。常人遇此情况必然犹豫,但张议潮沉着冷静。虽未攻克凉州城,却大大消耗了吐蕃军力量。
随后三年,张议潮与吐蕃军在凉州城下展开拉锯战,最终消灭城中吐蕃守军,归义军收复整个河陇地区。时人称赞:“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为巩固成果,张议潮恢复唐朝制度,推动生产,河陇地区呈现勃勃生机,正如古诗所云:“百年左衽,复为冠裳。”西北除吐蕃残余外,还有回纥等势力时常骚扰。张议潮对其一律“以牙还牙”,史料记载一次回纥军袭扰沙州,张议潮主动出击,追至敌腹地,令敌军溃散,体现其尽忠职守。
唐宣宗去世后,朝廷对归义军自主性生疑。867年,年逾六旬的张议潮得知兄长在长安病逝,冒险长途跋涉到长安,以表忠诚,彰显“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的精神。
---
4、归义军的“倔强”
张议潮去世后,归义军由其侄张淮深接任。张淮深自幼受教于张议潮,治军有方,经济稳定,多次击退甘州回纥入侵。然而数十年后,张议潮的女婿索勋突然在沙州发动叛乱,杀死张淮深,自立为节度使。索勋出身沙州望族,却忽视了张家在河西的根基。
张议潮的十四女(索勋的小姨子)联手丈夫李明振奋起反击,索勋遭到镇压,最终惨死。张议潮孙子张承奉继任节度使,但归义军实力大不如前,仿佛大唐王朝的缩影,濒临崩溃。
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后梁王朝。张承奉愤而自立,称“白衣天子”,国号“西汉金山国”。彼时甘州回纥力量恢复,频繁攻袭归义军,张承奉统辖地域缩小至沙州、瓜州。面对回纥威胁,他竟认天睦可汗为父,背离张家祖训。
此举导致张家余荫尽失,归义军领导权转移至曹家。曹家亦为沙州望族,掌权后即废除帝号,承认中原正统。曹家积极修好邻邦,与西边于阗缔结甥舅关系,与东边甘州回纥结为兄弟,同时讨好契丹,接受中原册封,使归义军得以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持续百余年,直至被西夏所灭。
从张议潮起兵至归义军覆亡,这支部队在河西孤守逾一百八十载,无论结局如何,在当时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这种坚守令人敬佩。归义军的成就离不开张议潮的忠诚与才干,他赋予了大唐末期最后一抹荣光,为唐宣宗“大中之治”贡献良多。若无他,唐朝在西北局势的重压下,或许早已土崩瓦解。
盛世王朝必有“孤勇者”如张议潮涌现,正如东汉耿恭、唐朝郭昕等,他们用行动诠释“事在人为”的真理。只要信念坚定,必能有所成就。即便结局不尽完美,那一路的拼搏奋斗依然值得铭记。致敬张议潮,致敬所有“孤勇者”。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归义军史研究》
《归义军及其政权始末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