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在观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觉得有一点讶怪,就是剧中的德国人很傻,很无能。五个女兵,加上一个她们的临时上司——准尉,就把十六个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兵修理得服服帖帖。
这种疑惑,早就有网友敏锐地捕捉到了,并且表达如下:
——那个准尉的军事素质不行:一个小车站的女子高机班,根本不具备与德军特种兵打丛林战的能力!白白牺牲了如花似玉的生命!他们发现德军伞兵后这样部署行不:①立即通过铁路必备的通信手段(电话、轨道车等)向上级报告;②利用就便器材(木料铁轨等)加固工事(原有防空工事);③用高射机枪和莫辛纳干步枪长射程的优势,压制敌冲锋枪短射程的劣势,对单个敌人用步枪狙杀,对集群敌人可高射机枪扫射,总之放长击远,不使敌接近,固守待援。
而准尉则是,以己之短,击敌所长。——
——问题是铁路线那么长,十几个伞兵又能带多少破坏器材?能炸多长铁轨?飞机为什么炸车站?因为车站是枢纽!飞机炸车站有高机对付,他就派伞兵来杀人,毁坏车站设施设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的德军,是去炸铁路,按道理,应该投放的时候,离铁路近一点,但愚蠢的德国人,把伞兵投放到高炮部队潜伏的地方,不是白白地送死么?
上一次,曾经有伞兵在降落的时候,正好撞到女子炮兵的枪口上,一个没有留下。
这一次德国兵没有吸取教训,又把德国伞兵投放到了女子炮兵出没的地方,暴露了行踪。
后来准尉带着女兵追上了这些发现的德国伞兵,虽然女兵牺牲巨大,但是最终还是把德国伞兵给制服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最后准尉在迷迷糊糊之间,竟然押送着身高马大的德国兵,顺利碰到了接应部队。
正是因为电影里的德国兵的愚蠢,才让素质并不出众的五个女兵,可以与他们周旋足够的回合,终于把胜利的接力棒,传到了唯一的苏联男兵手里,瓦解了德国兵的炸掉铁路的战略企图。
那么,这些德国兵是去炸哪一条铁路呢?
看看小说里的地域性描写,借此我们确认一下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在哪一个区域。
小说中,当丽达报告发现德国人之后,苏军立刻作出判断:“是奔基洛夫铁路去了。”
后来在追踪途中,准尉作了详细的分析:
——“敌方兵力为两名武装到牙齿的德国鬼子,他们正朝着沃比湖地区移动,妄图潜入基洛夫铁路和以斯大林同志命名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我方总共是六个人,任务是坚守西牛兴岭,并在此地擒获敌人。我们的左邻是沃比湖,右邻——列贡托夫湖……”准尉停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有点慌乱,心想,还是该把命令先写在纸上。然后又接着说:“我决定:在主阵地狙击敌人,而且,在未跟敌人接火之前,先迫使他们投降。如果遇到反抗,就击毙其中一名,另一个无论如何要生擒。一切装备留在后备阵地,由战士契特维尔达克看管。必须有我的命令才能开始战斗行动。委任奥夏宁娜下士为我的副手,万一她失去战斗力,就由战士古尔维奇担任。有问题吗?”——
可以看出,小说的发生地,在“基洛夫铁路和以斯大林同志命名的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这个范围内。
这一片区域,在列宁格勒的北面,从战争的路线图上来看,这一段区域能够介入的只能是德国的同盟军芬兰部队。
我们再看看作者的创作谈,来看看作者是从哪里获得了小说的构思源头。下面的文章,摘自《苏联文学》1981年第6期中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创作过程”:
——小说的情节以真事为基础。事情发生在通往穆尔曼斯克铁路附近的一个前沿 阵地。希特勒匪徒两次企图切断这条铁路线,破坏我方部队和装备的运输, 但是他们未能得逞。这里进行的是阵地战,我们的士兵深藏在地下,防务固若金汤。德国人不得不往我们后方派遣破坏者。两个伞兵小队被消灭了,而第三个伞兵小队却隐蔽在森林里,出现在一个会让站上。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为数不多,他们不是作战部队,其中还有一些伤残人员和老人。他们的装备只有步枪。然而这支人数不多的驻防军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同法西斯分子展开 了殊死的战斗,一直奋战到援军到来的时候。只有一个中士幸存下来了……这虽是一个局部事件,却犹如一滴水反映出了伟大的战争。这篇小说 的情节就是由此产生的。——
文中的“穆尔曼斯克铁路”实际上是“摩尔曼斯克铁路”另一种译法。
摩尔曼斯克靠近白海,小说故事发生地靠近摩尔曼斯克的铁路,又在“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范围内,这样,这个区域只能在“卡累利阿”这个区间。
综合而言,小说的灵感源自《消息报》一则简报:红军某分队在彼得罗扎沃茨克-摩尔曼斯克沿线阻击德军破坏小组,实际上是芬兰部队(而且也得到了作者的口头采访证实),作家为了使小说自成体系,将战场移至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区域,男性士兵改为女兵分队,幸存者原型——那位荣获“战功奖章”的军士在小说里升格为准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小说里的德国兵原型,其实是芬兰部队。
此说在国内媒体与网站上是否有报道?
我们用DEPPSEEK来搜索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原型是不是芬兰兵?
关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德军角色的原型是否与芬兰士兵有关的问题,目前公开的文献和资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一设定。以下是综合分析:
原著与历史背景
小说作者瓦西里耶夫以苏联卫国战争为背景,故事中的德军空降兵是虚构的敌对力量,旨在展现女兵们的英勇牺牲。原著及多数改编版本(如1972年电影)均未将德军与芬兰军队关联。历史上,芬兰虽在苏德战争期间与德国结盟对抗苏联,但小说中的战斗场景设定在苏联境内,与苏芬战争(1939-1940)或芬兰“继续战争”(1941-1944)无直接关联。
创作意图与改编差异
瓦西里耶夫通过女兵群像突出战争的残酷性,德军角色更多是象征性的“侵略者”符号。2015年电影版虽修改了部分角色背景(如将女兵战前生活改为苦难叙事),但仍未涉及芬兰元素。有研究者指出,小说原型可能整合了作者听闻的多个战例,但未具体指向芬兰军队。
历史与艺术的区分
尽管芬兰在二战中与德国合作,但小说和电影均未暗示德军原型为芬兰兵。芬兰军队的作战风格(如雪地游击)与小说中描述的德军正规空降兵战术差异显著。此外,芬兰在1944年转向同盟国阵营后甚至与德军交战,进一步削弱了这种关联的可能性。
综上,现有证据表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角色是虚构的典型侵略者形象,与芬兰军队无直接原型关联。若用户对苏芬战争或芬兰在二战中的角色感兴趣,可参考相关历史资料。
因此,我们这一篇文章,可以说是中文网站上的第一篇揭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的德军太怂之谜的开天辟地文。
下一篇:被小学生作业累麻了,家长也想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