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今天讲讲一种另类旅游——极简旅游。
不是那种拖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行李箱、提前仨月就整出Excel攻略、景点打卡比996上班还累的旅游。
我说的是极简旅游,是行李少到地勤都怀疑你是来机场遛弯儿的,花费低到能让旅行社老板哭晕在厕所,心态佛到能在民宿地板上躺出个人形印子的那种。
杰夫・威尔逊,德州大学的教授,十年旅游老油条,跑遍70 个国家。
有回带25岁的克拉拉环球三周,你猜俩人行李加起来多大规模?
半张东欧地图、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全塞口袋里。
机场地勤瞅他们的眼神,跟看俩走错片场进了国际出发厅的遛弯大爷大妈似的。
结果呢?他们在伊斯坦布尔陌生人的沙发上睡过,去希腊跳了现代舞课,还搭便车横穿了巴尔干半岛。
照样玩得飞起。
这就是极简旅游的牛批之处:卸下身上的累赘,精神才能嗨起来!
行李越少,快乐越多
当代人旅游的一大错觉:万一用得上呢?
于是防晒霜带三瓶,衣服塞七套,鞋子占了半箱子。
结果多半原封不动背回来,还得多交一笔托运费,纯纯大冤种。
真正的极简派早就想明白了:廉价航空托运行李收费?那咱就不托!
一个小背包搞定九天越南行,省下的行李费够吃三碗豪华牛肉面。
至于衣服?选深色耐脏的,晚上洗早上就干。
克拉拉和杰夫三周环球行,全程就身上那套衣服,照样能体面地混进伦敦剧院,谁也没看出来他们没换衣服。
更狠的连背包都省了。上海姑娘“雅伊” 去浙江朱家尖看海,两天一夜就背个斜挎包。
包里就充电宝、身份证、口红。她说:“看海要啥行李?浪花又不会嫌我穿重复的 T 恤。”
结果全程花了不到500 块,朋友圈九宫格点赞无数,没人在乎她是不是每天换衣服,都羡慕她躺在乌石塘鹅卵石上听海浪的那股松弛劲儿。
计划?不存在的,走到哪儿算哪儿
传统旅游跟打仗似的:六点起床赶行程,打卡八个景点,晚上累成狗还发定位配文:“岁月静好”。
极简派冷笑一声:这是旅游还是搬砖式迁徙啊?
“躺平式旅游” 正在年轻人里疯狂传播。欧阳不凡在长沙橘子洲头被人潮挤得怀疑人生后终于醒悟,转战桂林荔浦。
360 元住智能民宿,睡到自然醒点外卖,机器人送餐到门口。
没攻略没KPI,唯一的行程就是 “找棵老树发呆”,顺便尝了尝荔浦芋头。
问她收获?手机相册里一张落日熔金的照片,配文:“看人看多了想看海,看海看够了想见人。”
想深度体验?跟渔民出海撒网,人均才几十块。
船老大一摆手:“游客不多,海这么大,你想去哪就去哪。”
这话把欧阳不凡逗乐了,旅游公司包装成“尊享私人定制” 的东西,在这儿一句朴实的邀请就搞定了。
网购送特产,才是当代大聪明
以前旅游回来跟逃荒一样:左手五斤麻花,右手三盒糕点,背上还压着真空包装的酱鸭。
如今极简派微微一笑,掏出手机点外卖。
自媒体人覃先生就是这么干的。在阳朔民宿看到手工辣酱,想买十瓶送人。
老板贴心提醒:“快递到付哦亲。” 覃先生当场打开网购软件搜同款,直接填朋友地址下单。
省得扛着货累出腰肌劳损,朋友第二天收到辣酱还夸他“人肉代购真勤快”,这波操作简直绝了。
电水壶的逆袭,万物皆可煮
酒店电水壶只能烧水?极简派表示:格局小了。
上海白领沈敏君是“微旅行”的鼻祖。利用午休时间去街角咖啡馆,一杯咖啡的功夫就切换了生活模式。
后来升级到带鸡蛋住民宿,晚上用电水壶煮熟塞包里,第二天爬山饿了就拿出来吃。
同行的人啃冷面包时,她掏出温热的蛋剥开,感觉山顶的风都带着柠檬味。
更硬核的玩家把电水壶的功能开发到极致:煮泡面只是基础操作,进阶版还有烫青菜、热粽子、甚至给婴儿奶瓶消毒。
一壶在手,天下我有,才不花那冤枉钱买使用率0.0001% 的旅行烧水壶呢。
反网红打卡,小城才是宝藏
当全网都往长沙五一广场挤的时候,聪明人居正在县城民宿的泳池边吃竹筒饭呢。
广西“半步漓舍” 民宿的主理人陈世敏可太懂了。
他在阳朔开的民宿配套齐全,均价350 元,还能在 20 元人民币的取景地醒来。
今年春节天天满房,连帐篷区都扎满了年轻人。
为啥这么火?游客们思维清晰:与其在市中心人挤人拍后脑勺,不如独占整片山水的晨雾。
反向旅游都成了经济学现象。
专家覃杨说:“躺平式旅游把体验度放第一位,冷门景点有机会借此火一把。”
当大理古城酒吧街的音响震得人耳朵疼时,你在荔浦小院开瓶啤酒看萤火虫,这一刻,你赢麻了。
极简旅游本质上就是一场生活哲学的起义。
杰夫教授在垃圾箱住一年的社会实验,克拉拉接纳焦虑的“无为疗法”,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删掉多余的东西,人生才能跑得顺畅。
当你在民宿用外卖奶茶碰杯,在鹅卵石海滩打水漂,在电水壶的蒸汽里眯起眼时,没有行李的旅行,反而让灵魂收获满满。
毕竟旅游公司卖的“远方诗意”,可能就是把你塞进流水线当人肉快递。
而真正会玩的人都知道:少带一件行李,就多一分轻松;少定一个闹钟,就多一次奇遇。
世界这么大,何必背着一堆累赘往前走呢?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