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小孩的自救指南》
懂事的小孩往往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与需求。自救指南如下:首先,要学会勇敢表达内心感受,不再默默承受。当委屈来临时,大胆说出来,别让情绪在心底堆积。其次,设定自己的边界,明确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能忍受的,勇敢对不合理说“不”。再者,多给自己一些关爱,比如安排喜欢的活动,享受独处时光,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快乐。最后,要相信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懂事而忽视自己的存在,懂得爱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成为真正快乐的懂事小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简单心理咨询师,原文标题:《「懂事小孩」的自救指南》
《今晚是寿喜烧哦》
我是一名心理学本硕专业背景咨询师,我的咨询风格共情接纳、温和有度,擅长情绪调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等议题,关注女性成长及性多元议题。在咨询中,我专注于提升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自我接纳与自我照顾能力,也致力于帮助来访者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关系网络。
你还记得是从哪一刻起,你决定开始做一个报喜不报忧的「懂事」孩子吗?
或许这不是成长的必然,因为有时候,一个人「懂事」只是因为ta知道受伤的感觉不会被看到。
01、一个「懂事」的你,或许经历过以下时刻1.不被允许的脆弱「哭有什么用?我倒数三个数,不许哭了。」「现在后悔有什么用,早干什么去了?」
当分享挫折并不会得到鼓励,反而被责骂,我们就会逐渐失去展现脆弱的勇气。
失败意味着「无能」,脆弱意味着「软弱」。展露伤口并不会被心疼,反倒变成引发攻击的破绽。
2.被「尊重」隔离的痛苦
当我们被社会「毒打」,回到家却发现已经失去了做「小孩」的权利。
「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不管做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支持你。」
「你大了,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主。」
当在感到痛苦时,被架到「大人」、「成年人」的位置,也许感受到的不是信任与赞赏,而是父母在情绪中的撤离,是理解和支持的缺位。
3.倒错的受伤者
有时,向父母寻求安慰,反而引发父母的自卑、脆弱和无力。
「是我们没用,什么忙都帮不上你,我们真是不合格的父母。」
「唉,你要是生在别人家就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了。」
当面对父母的唉声叹气和眼泪,原本的受伤者只能强打起精神,成为「懂事的孩子」,还要反过来安慰父母。而原本想被打包的伤痛,再一次被压抑在温馨的画面下。
《今晚是寿喜烧哦》
02、为什么父母不能理解我们的情绪?
当孩子面对的问题随着成长变得日益复杂,父母会逐渐感到「无能为力」。这种无力感常常带来自尊自恋的动摇,让一个人失去自体(self)的稳定性。
因此,当父母本身的内核不足够强大时,便不足以支撑他们在面对孩子的脆弱时,继续待在养育者的位置,而是先回到修复个体的自恋的状态。
这种修复,通常会通过「攻击」(指责孩子不敢犯错)、「隔离」(强调孩子成年人的角色,否认其脆弱的情感)、「退行」(变得比你还脆弱无力,退回到更需要被安慰的位置)等等方式呈现出来。
但实际上,也许他们并不真的像自己想象中的「无能为力」,只是许多人无法分离「解决问题」和「安抚情绪」,对这两者的混淆,常常导致父母的游离和缺席。
在和我的来访者们的讨论中,我常会发现,当向父母寻求支持时,她们并不需要父母为自己解决实际上的问题(相反,她们都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和安慰。
不用多么打动人心的辞藻,也许只是耐心的倾听,同仇敌忾地骂骂剥削自己的领导,一句简单的「宝贝你已经做得很棒啦!」,就已经足够。
《黎明的一切》
虽然很遗憾,但拥有一对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父母,看上去确实是小概率事件。多数情况下,父母也是带着各自的成长创伤进入了婚姻,并将这些创伤代际传递到了孩子的身上。
而中断这样的传递,需要自我觉察的坚持,直面自我与跳出循环的勇气。这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3、「懂事小孩」的自救指南那么求安慰被拒绝的「孩子」们,该如何调理自己的情绪呢?1.明白你没有做错什么
提醒自己,父母应对你痛苦的方式令人失望,源于他们自身未解决的个人议题,并不是因为你真的做错了什么,也不意味着你没有表现脆弱的权力。
他们呈现出来的攻击或者游离,是因为他们正在和自己的自恋需求作战。而你不必对此负责,这不是由你造成的。
2.直接表达你的需求
尝试用直白的话,告诉父母你的核心需求,对其实想要关心孩子但不知道怎么关心的父母来说是有用的。
例如:「爸爸妈妈,我不需要让你们来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听我说会话,鼓励鼓励我。我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我也很需要你们的关心和支持。」
3.你的情绪也很重要
在你已经感到很疲惫的时候,允许自己不再以消耗自己为代价,反过来安慰父母。
你的情绪也很重要,它们值得被看到和倾听。当你感到无法从外界得到安慰,至少允许自己回到一个不被打扰的安全角落,整理自己的思绪,用你喜欢的方式先照顾自己。
4.报喜不报忧
最后,当一切尝试失败,也许「报喜不报忧」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但请提醒自己,不要把在亲子关系中留下的关系预期,带到身边的所有关系里,在关心爱护你的朋友和伴侣面前,也习惯性做那个「懂事的孩子」。明明心里想被关心,但传递给外界的信号永远是「我很好,不必担心我」。
在网上有一句话,「朋友是自己选择的家人」。把在亲子关系中的失望,总结为自己选择未来「家人」的标准,通过循序渐进的情感表露,去找到能与你互相关心和鼓励的人。
《重启人生》
治愈始于我们知道并说出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如果你愿意和我聊聊,请来预约我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