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沙俄的目光逐渐转向东方。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对清朝的土地虎视眈眈。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沙俄成功夺取了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面积超过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
为了巩固远东的战略地位,沙俄将其远东舰队基地从冰封严重的鄂霍次克海转移到了海参崴。相比于鄂霍次克海,海参崴的地理优势明显:冰封期大幅缩短,气候条件也更适合军队驻扎和生活。虽然仍有大约四个月的冰封期,但总体来说,海参崴的环境远比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要宜人许多。
然而,沙俄仍觉得海参崴的冰封期限制了他们的远东战略,因此继续将目光投向更南边的朝鲜半岛。1854年,俄国海军中将普提雅廷奉命前往日本,恰逢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致使他未能顺利抵达日本港口。
冬季来临,舰队在海上行动受阻,普提雅廷被迫将舰队停靠在朝鲜半岛的东海岸。这是沙俄与朝鲜半岛的首次接触。双方的初次见面并不愉快:朝鲜半岛和清朝一样,奉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接待俄方使节。加之清朝影响下,朝鲜民众将俄人视为凶狠的“罗刹人”,双方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
普提雅廷返回圣彼得堡后,将朝鲜半岛的海岸线及不冻港的巨大优势详细汇报给沙皇,令其欣喜若狂。于是,沙俄开始谋划将朝鲜半岛纳入势力范围,并计划将其打造成俄国远东重要的海军基地。
沙俄首先盯上了半岛与日本之间的关键战略要地——对马岛。对马岛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占领,既能进攻日本,又能牢牢控制半岛的后路,实现前后夹击。
但对马岛主权属于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自然不会轻易放手。1861年,沙俄军舰以“临时停靠”为名强行停泊对马岛,并陆续建立军营、医院和粮仓等军事设施。随后,沙俄试图通过租借形式正式获得对马岛控制权。
此举激怒了日本政府,但当时日本尚未完成明治维新,国力尚弱,难以与沙俄抗衡。英国驻日公使阿礼国见状,笑言日本可以寻求英国帮助。英国于是派出两艘军舰将沙俄军舰赶出对马岛,但随即以此为筹码,强迫日本开放通商口岸,否则将占领对马岛。
接下来,沙俄转而从朝鲜半岛北部着手。夺取清朝外东北大批领土后,沙俄的疆域直接与朝鲜接壤。既然对马岛一途受阻,不如从陆路入侵。
此时其他列强也加紧对半岛的争夺。1866年,法国入侵朝鲜江华岛,却被朝鲜成功抵御;1871年美国同样入侵江华岛,未能取得实质成果。相比之下,日本的动作更为激烈。
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夺取半岛为跳板进攻清朝的野心。1873年,因主战派暂时失势,这一计划暂时搁浅。1875年主战派重掌政权后,日本再次向半岛发起攻击,迫使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正式取得通商权。
随后,英法美等西方列强也纷纷获得与朝鲜半岛的通商权。直到1884年,沙俄才意识到自己落后,急忙获得了与半岛的通商权资格。
沙俄之所以“迟到”,原因并非懈怠。那段时间,沙俄正全力扩张中亚,征服了多个汗国,夺取了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与清朝划定了西北边界,强占44万平方公里,甚至在1871至1881年间控制了伊犁,之后又蚕食了7万多平方公里。
换言之,沙俄的精力主要投入在陆地扩张上,几乎收获了近五百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当然不会忽视出海口的争夺,但土地的收获更具战略价值。
当沙俄再次转向朝鲜半岛时,列强已在半岛扎下根基。尤其是日本,通过扶植代理人,基本掌控了朝鲜局势。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对此十分不满,最终在1894年爆发了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惨败,导致朝鲜彻底脱离清朝控制,转入日本势力范围。
不仅如此,日本还通过战争取得了宝岛、澎湖列岛,甚至虎视眈眈辽东半岛,显示出其对周边岛屿和半岛的全面觊觎。
在东北亚的舞台上,真正直接接壤朝鲜半岛的主要是清朝、日本和沙俄三国。虽然清朝放弃了半岛,沙俄却未曾放弃争夺权利,由此引发了沙俄与日本之间对朝鲜控制权的激烈竞争。
为夺取半岛控制权,沙俄采取了多项举措:
首先是发动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1895年,沙俄联合法国和德国,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朝,并要求清朝支付三千两白银的赎金。辽东半岛紧邻朝鲜半岛,是关键战略地段,沙俄绝不允许日本长久占据。
其次,沙俄兴建中东铁路并租借旅大港。1896年,沙俄以“援助清朝”为名,强迫李鸿章签署《中俄密约》,在东北修建连接西伯利亚铁路的中东铁路。1898年,沙俄进一步逼迫清廷,将辽东半岛的旅顺港租借给自己,实际控制辽东半岛,为未来夺取朝鲜半岛提供便利。
第三,沙俄深入渗透朝鲜内部政治。日本高压统治期间,支持大院君架空高宗,引发朝鲜内部不满。沙俄趁机扶持高宗与闵妃集团,试图通过代理人重掌政权,打开朝鲜市场大门。
不过,日本很快出手,废黜闵妃并软禁高宗,意图扼杀沙俄扶植的力量。
第四,沙俄建立亲俄势力。闵妃被废后,日本在朝鲜失去人心,沙俄联合高宗,驱逐大量日本支持者,亲日派势力崩溃,沙俄正式掌握了朝鲜控制权。
这次政治博弈让日本颇感意外,沙俄的“软实力”成功夺取了他们刚赢得的半岛控制权。
第五,沙俄展开全方位渗透。他们派军官训练朝鲜军队,开设俄语学校,拿下朝鲜的矿产开采权。短短一年内,沙俄在朝鲜获取了巨大利益。
日本对此愤怒不已,深感半岛控制权被沙俄抢走,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夺回。
沙俄不止在朝鲜下功夫,还大举吞并清朝东北。1900年,沙俄派兵17万,三个月内攻占东北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东北与朝鲜连成一片,沙俄成为东北亚霸主。
日本愈发感到压力,担忧沙俄下一步将吞并更多清朝领土或威胁自身安全,于是寻求外援,得到英国和美国的大力支持,获得抗衡沙俄的底气。
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标志沙俄能够源源不断地从欧洲调兵至东北和朝鲜,日本面临的战略压力骤增。
1904年2月,日俄双方最后一次谈判失败,战争一触即发,随即爆发日俄战争。
战争结果众所周知,沙俄于次年战败,退出东北和朝鲜,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
但鲜为人知的是,日本从1896年起就开始准备这场战争,累计投入了8亿日元军费(当时日本年收入不足2亿日元),海军舰队吨位提升至26万吨,常备军达到26万人。为了积攒资金,日本还号召全民节约,甚至将三餐制改为两餐制。
沙俄战败后,虽然撤出朝鲜和东北大部,但依旧控制着中东铁路主干线,在东北北部大量发行卢布。
1907年至1916年间,沙俄与日本签订四次《日俄密约》,将东北和内蒙古划分为两国势力范围,沙俄承认日本在朝鲜权益,日本认可沙俄在外蒙利益。
由此可见,尽管面对日本的强势,沙俄放弃了对朝鲜半岛的直接野心,但依然在亚洲谋取着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