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旅榜
作者:楚晓雅
预算不高,却想要纯玩零购物。信用不行,反而维权意识一个比一个强。
面对“难缠”的零零后,各地旅行社叫苦不迭:惹不起躲得起,这些大学生,我不接了!
01
守法意识薄弱,维权意识极强
最近在某书看到一篇学生的吐槽贴:
自己7月初准备旅游,6月17日在小红书上找了个乌蒙大草原包车,480r包车包住宿+骑马,在微信先给老板转了200定金。后面因个人原因旅行取消,于6月20日联系老板让他将定金退还。
老板表示:已经留好了车和房,产生了损失,定金不退,双方因此产生争执。
学生觉得:老板没有拿出实际亏损的证据,凭什么不能退定金?老板则认为对方毁约没有再把定金退回去的道理。
见向老板索要无果,便举报、投诉、报警三连招奉上。
通篇看下来其实就一件事:学生预订了行程,违约在先却想全额要回定金,老板拒绝却被学生举报投诉认定不合理。
网友评论:“自己违约在先,订金和定金都没搞清。这个时间节点本来就是旅游旺季,旅游突然改变也都正常,酒店这种问题自己在众多平台上都可以解决。但就算是正规平台的酒店不给你退还不是不给你退。
在定任何东西前问清楚再下定。最后自己管不住情绪把对方骂了,怎么又要既要还要的?人家都说得很清楚原本退给你,只是被放鸽子跟你抱怨几句。结果你管不住骂人,让本不占理的你更不得理,最后还要玩道德绑架拿你学生身份说事!”
02
举报维权穷追不舍,让旅行社退避三舍
许多旅行都有个共同烦恼:现在接大学生团心里直打鼓。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愿再接大学生的单子了。
你问为啥?来看看下面几个案例:
某川西旅行团,旅行社合同写着送接机酒店,结果学生嫌远,非让派车接送,单程八小时车程,旅行社不干,差点被集体退团。
云南某地接了个学生团,合同里写着"特色民宿",结果学生发现WIFI信号弱,直接以"虚假宣传"投诉到文旅局,最后赔了三倍团费。
北京某旅行社业务经理透露:大学生会录音录像当证据,稍微有点儿不满意就跑到旅游局去告状,还会在网上写差评。现在接大学生团,合同都签得特别细致,就怕出问题!
据统计,2023年某市文旅局处理旅游纠纷中,大学生因行程变更、服务不达标投诉占比超过30%。
各旅行社纷纷无奈:这届大学生太较真了!
现在互联网发达,旅行社最怕这种"较真型客户"。毕竟退费投诉事小,引发负面舆情砸招牌事可就大了。
03
维权莫“双标”,道理也要用在自己身上
其实啊,旅行社不愿接大学生无非就几个原因:
低预算却带着高预期。费尽心思货比三家,以为捡到了“划算”,实际却有隐藏强制消费等着,容易产生纠纷。
合同意识薄弱。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退团、行程变更等关键内容缺乏了解。很多时候自己违约在先,却不讲道理一心认为是旅行社骗人。
维权过度。许多大学生通过曝光施压,很多时候忽视法律程序,对旅行社提出各种不合理诉求。而旅行社为了声誉不得不妥协接受不合理需求。
大学生觉得旅行社处处是雷不想去,旅行社认为大学生钱少事多不敢接。这种矛盾和僵局不可调和吗?我看并不。
首先大学生应该做到这三点:选择与预算匹配的旅游产品,在签约前仔细阅读合同,了解自身权利与义务,避免因误解提出不合理要求。
遵守合同约定,因个人原因退团,按合同承担必要费用,摒弃“没有出行就应全额退款”的错误观念。
遇到问题理性维权,先沟通理解,如若商议无果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而非滥用社交媒体曝光。
旅行社要合法合规,大学生也不能双标待人,而应认清自身问题,理性思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