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超级碗创始人高松:规模不急一时,今年重点加密华东区域
创始人
2025-07-20 18:21:42
0

高松,超级碗的创始人,他秉持着“规模不急一时”的理念。在今年,他将重点放在了加密华东区域上。这一决策彰显了他对该区域市场的深刻洞察与重视。他深知华东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通过加密这一区域,能够逐步拓展超级碗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他不急于求成,而是稳步推进,精心布局,相信在华东区域的深耕细作将为超级碗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新的辉煌篇章。


 

7月,虎嗅见到了超级碗品牌创始人高松。在餐饮企业纷纷狂奔的赛道上,超级碗创始人高松更像是一个固执的“逆行者”。同行用加盟模式以千店规模为目标跑马圈地,超级碗在北京,成都、上海坚持直营,到杭州、深圳开启联营,目前联营店没超10家。成立10年,总拓店100多家。

 

超级碗门店的开拓速度一直很慢,如今拓店策略更显谨慎。高松告诉虎嗅,2025年计划新增30~50家店,重点加密华东区域,深圳作为大湾区起点目标8~9家。明年才计划提速。

 

图片来源:虎嗅拍摄

 

这种 “温和增长” 背后,是对管理边界的敬畏——直营模式下,门店扩张带来的组织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而联营全托管模式的探索,更像在用 “用加盟商的在地经验,补全总部的跨城市运营拼图”。

 

2021年,超级碗也曾加速扩张,但由此带来的教训至今仍被视作教科书级案例。当时刚融完资的超级碗,在疫情放开后的红利期将门店从20家翻倍至40家,却因选址脱离“商场旗舰店、写字楼配套店、园区店”三类核心模型,在社区店栽了跟头。

 

“偏社区的店家庭聚餐需求旺盛,但我们的菜单和空间根本无法满足,只能迅速闭店。” 

 

高松回顾,那次失误让团队深刻理解到:轻食品牌的选址逻辑,本质是对目标客群健康需求场景的精准捕捉。他直言,餐饮行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式故事,需要构建供应链、运营、产品迭代等全维度的能力。

 

一个产品层面的细节是,在超级碗总部产品研发室,墙上的日历标记着每周二的 “新品会” 雷打不动。当天中午,产品团队会点遍周边所有竞品试吃,下午带着十几种在测试店同步售卖的新品数据开会——核心指标只有一个:复购率。而两年前,超级碗的产品逻辑还是“打造爆品” ,现在已经是 “持续上新”。

 

“最快的新品从测试到上线只需一个月,我们按周看复购数据。” 这种高频迭代源于创始人高松对轻食消费用户心理的洞察转变:没有产品能永远爆火。用户每月复购近4次,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吃腻。

 

早期,超级碗被用户叫 “更健康的麦当劳”,但这两年,高松慢慢发现中国消费者其实对“热食”有执念。2023年进上海时被用户怼过:“轻食为什么不能热乎又好吃?” 这让超级碗反思:健康餐不该被冷沙拉定义。

 

在与虎嗅的对话中,高松复盘了这家从“更健康的麦当劳”转向“中国风味热烹轻食”的企业,如何在效率与创新、规模与品质之间踩出自己的节奏。

  

爆品逻辑变了


虎嗅:创立第十年,超级碗把定位从“更健康的麦当劳”改成 “中国风味热烹轻食”,有什么考量?


高松:轻食这个赛道上,健康是核心逻辑。在这个之上,我们作为一家中国公司,要更符合中国人的胃,要做中国风味,把东西做热,吃起来很像中餐。我们希望做到轻食也可以美味,有温度。


虎嗅:轻食赛道卷得厉害,超级碗的护城河到底在哪?


高松:终局来看,竞争力是规模带来的边际成本降低。短期来看,超级碗每件事上中规中矩。很难说产品、组织能力、供应链,哪个最有优势。


相对突出的优势,是组织能力建设,每家店的店长决定品牌的气质,这是超级碗的基本功。团队找人上,找跨界创新的人才比较多。团队理工男更多,延续理性迭代的基因,不追求一招制敌,一步步实现目标。


虎嗅:什么地方是超级碗现在觉得还比较难做到的?


高松:中国轻食的难点,一是每个阶段遇到的挑战都是不同的,这是所有餐饮品类的共性问题。二是整个中国轻食品类是全新的品类。你找不到对标,你需要塑造用户认知。


虎嗅:两年前和你聊时,听到最多的还是“爆品逻辑”,但这次你追求的是“上新速度”。


高松:对。超级碗现在的产品思路稍微发生了转变,过去强调打造爆品,现在更倾向更新新品。很难有一个品永远爆,除非频次很低。一个东西每天都在吃,总有吃腻的时候。现在,超级碗产品创新的思路基本比较明确——更好的食材和更均衡的营养搭配。有了这个底层逻辑以后,再去结合整个中国各个地域的风味,训练自己的大模型。


当时追求一招制敌,现在心态变了,更看重稳定的上新能力。去年上新研发的鲜蔬锅,一个品就帮助超级碗增收了20%,周复购率达到10%~12%。我们现在在外卖平台上的复购率是46%~48%,目前整个轻食行业的平均复购率大概在35%。数据也验证了我们的判断。


图片来源:虎嗅拍摄


虎嗅:现在新品的推出速度如何?


高松:每个季度会推出3~4个新品。每周二开新品会,试吃各种各样的品。每一个产品在升级测试过程中,都要经历不同的店型,从测试店、原型店、转化店到扩展到所有门店。


虎嗅:最近的新品会在做什么?


高松:凉面是我们在新品会上碰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品在夏季有很大的机会。


虎嗅:新品测试方式这几年发生过变化吗?


高松:最初是拍脑门决定。后来我们做了一个用户群,随机抽取,闪送新品,但效率很低,成本很高。


虎嗅:现在呢?


高松:直接卖。最快的方式是直接放在门店,用户不知道是新品,复购是实实在在的投票。


底层决定我们这家公司最终竞争力的只有两个要素,一是敏锐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二是快速实现用户需求的能力。所以就需要有一个机制持续的去跑,让用户参与到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里来,参与在日常消费的场景里去。


虎嗅:新品从最开始的测试,到最后跑通,整个流程会不会比较久?


高松:速度最快的新品大概一个月,其实一周就能看到这个品的复购率大概是什么样。


虎嗅:有尝试创新饮品吗?


高松:去年有在测试做咖啡,今年6月正式铺设了椰子汁,最近在看果蔬汁。


虎嗅:物理学背景给您做产品创新带来过什么思路?


高松: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其实是一点一滴的在去影响。


底层的思考方式,ChatGPT创始人山姆奥特曼提过,创新来自于哪里,过去很多人觉得创新是灵感一现。我们觉得,一个完整的公式应该是(过往认知的重新组合+灵感一现)x反馈质量x测试速度。

过往认知的重新组合是学习能力,反馈质量是组织效率和背后洞察用户需求的能力,测试速度就是字面意思。


超级碗非常重视用户反馈,设有个用户调研组。我有一个小红书账号,也算一个IP,我非常乐于跟用户一对一沟通,也会发一些公司的动作,活人感很强。小红书上经常有用户反向问我什么时候能在哪开店,给上新品提意见。


轻食门店应该如何定速?


虎嗅:为什么创立第五年时,才去北京之外开店?


高松:之前花更多的时间在单店模型的打造上。在北京我们基本上把这个模型跑通了,现在在当时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迭代,核心在后厨如何更高效,包括每一个设备的设计尺寸该是多大,每一个设备的位置该怎么摆放。这中间有大量的磨合成本。


到现在,打磨好一个更漂亮的单店模型依然还是我们的第一任务。


虎嗅:超级碗现在有哪些门店类型?


高松:我们的主流店型有三类,一是商场店,定位是旗舰店,各方面投入都会高很多,主要是树品牌。第二类主力店型是写字楼配套,不用付高昂商场流量的租金,成本会相对可控一些,但这些店效率更高。第三类是园区店,相对封闭,面积也更大一点,但租金会更低。


虎嗅:门店铺设方面,有哪些新想法?


高松:我们在一些产品创新层面去做旗舰店,今年推了两家儿童主题友好餐厅,背后是因为主推了“babybowl儿童餐”,把两家门店做成了儿童友好餐厅,把桌子做得更低一点,让小朋友坐在上面更舒服。每家门店会配套的儿童三件套:围兜、洗手液、宝宝菜单。定位两类人群,第一是小朋友,第二是小鸟胃的用户。目前上海,北京各一家门店。


虎嗅:推出“babybowl儿童餐”是基于什么?


高松:背后其实是一个场景的洞察。不只是年轻白领或者有消费能力的人才需要健康,年轻的小朋友也需要健康。有健康理念的父母,不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去吃传统的垃圾食品。


虎嗅:现在的门店层级是怎么划分的?


高松:到现在100家店,依然还只有区域店一个层级,中后台的管理相对精简,主要的人力成本还在门店。一家店正常全职员工会有2~3个。


虎嗅: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去完全开放加盟?


高松:底层还是利益设置的模式。动作的取舍上,我们认为轻食的核心差别在于对食材食安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大量的生鲜食材,如果加盟商自己去运营管理的话,中间有很多不可控的博弈点,加盟商更在意的是赚钱,而品牌方往往更在意的是品牌,这是我们觉得短期还不能大范围开放加盟的原因。


国内很多轻食品牌档口店形式很多,线下店没几家,但对外宣传有线下店。实际上加盟档口店,人力成本、房租等等比线下店的成本结构低很多。加盟店要冲量,客单价非常低。订单更多靠外卖。平时要付高额的平台、总部抽佣,如果再保证加盟商赚钱,真正能花在食材上的钱就非常少了,风险非常大。


虎嗅:10年才开100家店,这速度在餐饮行业算“不及格”吗?会不会觉得被 “慢” 耽误了?


高松:餐饮行业门槛很低,上限很高,但它一定是全人类的刚需市场。它不是百米赛跑,追求的不是爆发力,更像一个马拉松,追求的是持续的、稳定的速度前进,而不是说在某一个赛段,你耗尽了所有力气,后面赛段跑不了。


虎嗅:你的理解是,它无法用速度来评判,只能说放在整体的餐饮行业来看,更想把持续创新以及追求的事儿做好,而不是要把多少家店开出来。


高松:相比开得快,我们更想要做的久。


坦白说我们无一例外踩过一遍别人踩过的坑,我们其实也走过弯路,只不过我们复盘、迭代的速度更快。持续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直营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管理边界,管理难度在不断的变大,它不是说线性变大,有可能是指数级的变大,这中间要解决管理效率、组织能力提升的问题。


社区场景需求判断失误,导致门店运营与管理成本双重失控。当时也就迅速地把那个店关了。


虎嗅:接下来超级碗的门店规划是什么?


高松:今年预计新开大概在30~50家店左右,还是想把华东整个区域做再加密,同时深圳作为大湾区的第一个城市,今年大概开到8~9家店。每年设置50%的增长目标。增长是为了优化边际成本,而非盲目扩张规模。明年会相对加快门店速度。


虎嗅:为什么重点是把华东整个区域做再加密?


高松:节奏上的选择。上海和杭州门店组织的搭建准备的很完善了,下一步需要需要验证开店速度。


虎嗅:每年增长50%的目标,算是相对来说比较温和的速度了吗?今年预计大概在30~50家店,这个速度和过去相比,是有所加快还是更谨慎了?


高松:算是温和的。今年的开店速度其实和往年差不多。


虎嗅:很多餐饮门店最近两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你们受到的冲击大吗?


高松:结果上来看,受冲击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两个原因,第一是我们自己在价格上做了主动降价的动作。过去一年客单价大概降了7%左右。像江南咬春鸡肉菜饭这类新品定价25元,会员价更低。当然核心来自于我们上游的成本控制更低了,规模采购量上来以后,各方面的支撑成本能往下降了。


第二个核心原因是国家提出了健康饮食的风潮。餐饮整体上进入存量竞争。但轻食、健康饮食品类是增量市场,远高于整个餐饮品类的增速。


跑到最后,还是组织能力的比拼


虎嗅:跟传统餐饮品牌相比,超级碗的团队文化是不是不太一样?


高松:太不一样。一方面跟我们自己的创业团队风格有关系,另一方面是由商业模型决定的。我们在做的是一个全新品类,很难找到完全的对标,所以大多数场景下要保持创新能力,而且是要遥遥领先的创新能力,你必须要求你的团队敢表达。


不能像很多餐饮企业,老板说的就是对的,或者领导说的就是对的,我们要倒逼组织文化往另一个状态去发展。


虎嗅:听起来比较扁平化,有一点点像互联网。


高松:我们也羡慕有的餐饮品牌完全不需要创新。因为用户认的是老口味,但超级碗的高频用户平均月复购频次接近4次,甚至还有用户一个星期能吃4次。这么高频,你吃什么东西你都会吃腻。所以要求我们对上新的速度就比一般品类要高很多。


虎嗅:从创立到现在10年,超级碗人力组织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高松:变化挺大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我说的单店效率的提升。现在的管理已经进化到每个小时生产量是多少,我们预估的人工工时是多少。


在过去的不到两年时间,我们一直在花很多精力在做这些事情,到现在我们的人效在不断的提升。

超级碗的业态在高峰期午间非常明显,非高峰期时候客流少,用全职员工会造成大量冗余工时。过去两年在逐步通过每人每小时的产出去预估工时,然后回过头来再去提升兼职招聘和管理能力,兼职员工占比在不断提升。


虎嗅:之前您提过超级碗更喜欢跨界找人。


高松:超级碗现在的CFO原来在互联网。他擅长数据驱动,能处理非常精准的曝光、数字驱动的业务,同时也负责外卖业务。供应链负责人是我的大学同学,人大物理学硕士,他最早当过店长、财务。门店拓展负责人,也是负责市场开发/选址的合伙人,原来在二级市场证券公司做投资,早期也是超级碗的忠实粉丝。


我现在更多在负责整个品牌和公司的战略。我们的组织模式层面,每个员工其实是能上能下,能左能右。


虎嗅:招人上,有没有遇到过一些麻烦,觉得可能不太对,然后转变了思路。


高松:去年招人踩过坑,门店数量慢慢接近100家店的时候,我们还在花很大的精力做中后台能力的提升,比如建立培训部门,设计自己的品牌公司文化培训。

 

但我忽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线下业态最重要的战场还是门店。而门店服务结果、用户体验最终的负责人,关系最大的那个人是店长,跟坐在办公室的中后台关系没那么大。

 

虎嗅:那时候,店长从哪里招的?


高松:那个阶段大量依赖区域店长,用智联招聘这些外部软件去招店长,结果水平参差不齐。因为区域店长管理能力很强,但并不一定有很强的识人能力。


从去年开始,我们所有店长以上层级全部是总部来招,总部招完以后由区域店长、总部运营中后台团队再面试,每一个店长最后入职之前都要由我来面。


虎嗅:为什么做出这个转变?


高松:本质上是一个双向选择,很多餐饮公司在店长培训时都有文化宣导培训,而我们想把这件事情放到更前置。店长加入之前就会有一个双向选择。这背后是我们更加重视店长岗位,重视它选育用留的每一个环节。


虎嗅:听你的朋友说,你经常会去巡店,和店长聊天?


高松:对,每一个店长加入一个月到三个月的时候,我一定会去他负责的店看看,看看他的各方面状态,服务结果,对公司有没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我们花了很大的成本去培训店长,但有的阶段,店长的留存率是不高的。我们尽可能的去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待。


去年我们做过一个完整的提炼,期待超级碗的伙伴:专业、靠谱、真诚、有爱。


餐饮行业本质上其实还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比拼到最后,可能还是组织能力的比拼。


虎嗅:和最早创业时候相比,你现在有什么变化?


高松:变化很大。刚创业的时候,我想要改造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超级碗创立十年间,我也成家立业,生了小孩,这种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想象就变得越来越具体了。


我的第二个女儿今年出生了,我越来越意识到创业不是工作,更像是一种生活。我们更大的愿景是想让中国人吃得更健康,首先你得让身边的人吃得更健康。


虎嗅:你觉得到什么时候或者什么阶段,超级碗可以说在轻食市场站得够稳,无惧新老玩家了?


高松:我们的评判标准还是用户是否认可。我们对规模不会想那么多。大多数品牌在干两件事:让更多人喜爱我,让喜爱我的人更喜爱我。我们想做的是,让喜爱我的人更喜爱我。


中国轻食赛道消费需求大,供给端还需要各方努力。今年奈雪的茶、肯德基也在开始做轻食,市场多样化,才能促进行业规模变大。 我们更期待,我们自己真正的创新能得到嘉奖。


#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柳柳,关注消费商业,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ST-L105,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liuliu@huxiu.com

文章标题:对话超级碗创始人高松:规模不急一时,今年重点加密华东区域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599255.html

阅读原文:对话超级碗创始人高松:规模不急一时,今年重点加密华东区域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世纪花园(A区)】次新还是要... 【世纪花园(A区)】次新还是要看物业水平,这里物业管理怎么样?世纪花园A区的物业还是可以的 比世...
牛头人电影 牛头人电影难道是《史诗电影》!!那父亲毛多吗?求一部电视剧也不是电影里面有牛头人电视剧?
求林青霞演过的所有古装电视剧 求林青霞演过的所有古装电视剧是电视剧不是电影拜托,林青霞从来没有演过电视剧,她只拍电影的。姐姐没拍过...
你能给我一生用全是什么意思 你能给我一生用全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一生用全是什么意思你能给我一生用全用全可能是打错了或者是周全?可能...
《家庭教育》作为父母的育儿指南... 《家庭教育》作为父母的育儿指南有哪些价值?给父母解读了孩子在家庭中,应如何科学育儿,强调了家庭教育的...
鬼谷八荒天玄论道要怎样选择? 鬼谷八荒天玄论道要怎样选择?首先打开游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模式,然后进行闯关,根据自己的实力去选择...
任意依恋女主为什么车祸 任意依恋女主为什么车祸任意依恋女主角,他们出的车祸也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如果我们大家看到女主角出现问题的...
少司命应该会喜欢谁,后选人目前... 少司命应该会喜欢谁,后选人目前有白凤,盗跖,张良,星魂,盖聂,天明,少羽,你以为是谁?为什么?要说有...
“拜托了双子星”和“拜托了老师... “拜托了双子星”和“拜托了老师”哪个更好看?看拜托了老师,很有感触拜托了双子星不如拜托了老师我各人还...
盼望造句 盼望造句我盼望着今年冬天会下雪,我喜欢看着洁白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