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拆开象征荣耀与未来的信封,迎接他们的除了金榜题名的喜悦,竟还有一份商业广告的“惊喜”。录取通知书本应是纯净的起点,如今却被悄然染上商业的杂色。
石门县多名家长近日纷纷反映,当地多所中学的录取书中不约而同夹带一家眼镜店宣传单。家长群里此起彼伏地讨论:“拆开通知书时以为是学校的温馨提示,没想到是一张打折券!”
面对质疑,当地教育局迅速澄清:广告宣传单并未装入密封的录取通知书内,仅是皂市镇中心学校在发放时“额外附送”。34名学生,一所镇中,看似规模有限,却精准刺穿了教育尊严的底线。当学校与眼镜店的“合作”替代了纯粹的祝贺,教育的神圣感在无声中被消解。教育一旦对商业敞开缝隙,资本的触角便悄然渗入。
更令人心寒的是眼镜店面对公众质疑时的冷漠回应——“我怎么知道呢,我又不是你老师。”一句反问,推卸了所有责任,更折射出对教育环境缺乏敬畏的傲慢。当商业利益与教育场所交织,责任归属的模糊地带便成了推诿的温床。
石门教育局的深夜回应与“约谈”“处理”的承诺,是危机公关的必要一步。但仅对单一事件的处理,远不足以筑牢防线。唯有从机制上扎紧篱笆,才能守护教育不被染指的最后一方净土。 必须明确:任何形式的商业推广,都应与承载着期许与尊严的录取通知书彻底隔绝。
录取通知书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张纸——它是对学子寒窗的肯定,是通往未来的第一份正式邀约。当商业广告的影子攀附其上,不仅稀释了这份庄重,更在无形中侵蚀了社会对教育的纯粹信仰。
教育若沾染功利尘埃,未来便难见纯粹星光。 守护通知书的神圣,就是守护每一个孩子对知识殿堂的纯粹向往。这封本该纯净的信函,容不得一丝商业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