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到苏州,吃面条快吃醉了。
苏州是鱼米之乡,苏州稻米天下闻名,所谓“苏常熟,天下足”,是说苏州、常州的稻子丰收了,天下的百姓就没有饥馑之虞了。虽然稻米丰富,但苏州人好像对面条情有独钟,全市居然有面馆26000余家,每天消耗的面粉大约600吨,很多名气大的面馆一大早就有人排队等吃面。
苏州的面条好吃,我深有感受,多年以前,苏童在他的宿舍用电磁炉为我做过一碗雪菜肉丝面,好吃得让我惊掉下巴。苏童说,这不算什么,苏州街头随便一家的面条都比我做的好百倍。我相信他的话,但一直没有机会去品味他说的那个味道。
这次来苏州参加江苏书展,应邀出席文友章先生的新书《经典之城》发布会。章先生是个面条控,各式各样的面条都喜欢,我们便有机会随着他品尝到各种苏州面条的美味。
首先吃的是裕面堂,这是苏州著名的百年老字号面馆,始创于1876年,由郁根土在苏州阊门外南濠街创立,初名“郁面堂”,后经清代官员尤先甲题匾更名为“裕面堂”,寓意“丰裕吉祥”。2019年,第五代传人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使老字号焕发新生。在裕面堂我们吃了三种面,印象最深的是枫镇焖肉面。在苏州,焖肉面是面馆入门必备的通行证。焖肉面做好了,其他面条就没问题了。焖肉面做法是白汤底配焖制6小时的五花肉,入口即化,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面条。我吃枫镇焖肉面时,还品尝到酒酿的酒香,可谓滋味横生。我不知道在肉汤中加入酒酿是不是裕面堂的首创,但确实别具风味,把苏州的糯米之香融合到北方面食中,可见这个城市南北交汇,体现了苏州人的开放与包容。
苏州的面条种类很多,除了焖肉面外,三虾面、奥灶面、爆鱼面、蟹黄面、卤鸭面等都各具特色,鲜美不一,印象最深的还是老苏州的海碗三虾面。
当年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火遍全中国,他就顺势开了一家“老苏州”茶酒楼,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和吃货的打卡地,我也曾受陆文夫先生之邀去品尝老苏州的菜肴,当时茶酒楼是他的女儿在打理。如今,陆文夫先生去世多年,“老苏州”也更换了主人,由苏州文旅接管了。
苏州人吃面的热情好像停留于早晨,有些店下午就打烊了,很多店常常晚上八点就关门了。我们几个因为讨论一个问题到晚上八点半,就去十全街上找面馆,没想到一些品牌的面店已经关门停业,最后找到“老苏州茶酒楼”,发现它还在营业。
“老苏州”现在的店面依然秉承了陆文夫先生创办时的格调和品位,一进门就能见到陆文夫的题词:“小店一爿,呒啥花头。无豪华装修,有姑苏风情;无高级桌椅,有文化氛围”。
进店之后,我们五个人首先要了五碗三虾面,三虾面是苏式面条的品牌,用虾子、虾脑、虾仁作为浇头,味道鲜得有层次,形态有点像新疆的拌面。服务员说,只要面条吗?我们说,还要几个凉菜和炒菜,顺便喝点啤酒。服务员说,五碗太多了,你们吃不了,我说吃得下,我们昨天在裕面堂一人吃了三碗呢。服务员说,我们的碗大,你看看。我顺着她的手势一看,不远处的一位年轻女性正一个人独自享受三虾面,她点了几个小菜和一碗面,小菜是小碟,分量很小,但面条是海碗,足够装下一斤面条。我看着身材纤细、面庞娇小的女生与硕大的海碗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忍不住笑了起来,女生说你笑什么?我说,你一个人吃得下吗?苏州人有这么大的饭量吗?她说,我是湖北武汉来旅游的,也是慕名而来,没想到这么大的海碗,根本吃不完。我看你们是不是饿了,如果不在意的话,可以拿过去吃,免得浪费,我是用公筷夹到小碗里吃的。
我一愣,随后用眼神征求其他几位的意见,他们点点头,估计早就饥肠辘辘了,再等面条下锅,不知道什么辰光了。我不客气地把大海碗拿过来,分成五小碗,大家一口气吃完,连说好吃好吃。等我们回头要去感谢她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悄悄离开。
我们追到门口去寻她,发现盛夏的苏州老街上人流匆匆,不见她的身影,热风中沁入一股时浓时淡的茉莉花香气,久久也没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