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在每年7月22日~24日之间。
此时,酷热盛行,湿热交蒸,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人体阳气外浮,汗孔开张,最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因此,大暑期间养生需注重防暑、防湿、防寒!
大暑节气如何养生最好呢?今天为大家科普大暑里的“四宜”和“三忌”。
养生四宜
宜补水
此处的“水”并非我们日常的饮用水,而是指人体津液。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
想要补充津液,注意补水是一方面,另外还应适当多吃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具有祛暑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宜补觉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的养生方法。
不过,适当晚睡没错,但不应迟于23时。而提倡早起,也只是比平时早半小时即可。
有些朋友会因“夜卧早起”而在中午的时候感到困乏,故而每天中午大家最好能睡上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宜祛湿
暑湿侵害人体会出现口中黏腻、头昏脑胀、肢体困重等症状,有些人会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
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适合的运动。
睡前用热水泡脚,也能加速湿气排出,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宜祛暑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人们更容易“上火”,出现咽痛、烦躁、失眠等不适。
中医认为,苦入心经,能泄、能降,苦味食物更是“心火”的天敌。
夏季可食用苦瓜,清暑热、开胃口,减轻夏季不想吃饭的问题;在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的情况下,用金银花来“灭火”也是一个好办法。
养生三忌
忌贪凉
盛夏解暑是必需的,但无节制吃冰棍、喝冷饮、长时间对着空调吹、运动后立即冲凉,长期如此,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
日常还应避免使用冷水洗浴、洗头、洗脚,也不应久坐或久居阴冷潮湿之地。如需消暑,不妨选择如绿豆、冬瓜、黄瓜等,或荷叶、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药食同源之品。即使服用凉茶,也应常温服食或趁热饮用,而不应选择冰镇之品。
忌过补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一味进补,只会起到反效果。
因此,大暑节气的食谱更应重视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
忌动怒
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
暑伏时节阳盛酷热,人的情志因之外泄而“心火妄动”,容易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称为“情绪中暑”。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
需注意劳逸结合
避免烈日暴晒
注意室内降温,适当补充水分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