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觉得月薪3000欧在欧洲过得舒服,还是月薪22000人民币在中国活得更自在?
这个问题我反复琢磨过。不是单纯对比数字。是活法不同、消费结构不同、社会逻辑都不一样。
很多人看到3000欧元,第一反应是:这可是真金白银的头等舱收入啊!汇率一换,怎么也得两万多人民币,稳了。但真把这笔钱放进欧洲城市的生活里,不少人就开始摇头了。德国慕尼黑一个单身间,月租就要1300欧左右,税前工资不到4000欧的人几乎不可能租得起。英国家庭平均每月水电煤加取暖约200英镑,近两千人民币,一杯咖啡动辄三四欧。就这么点儿日常支出,一算账,剩下的钱真不多。
我查了下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德国人均月净收入为2400欧元左右。听着不少,但人家是拿着这个工资还房贷、交保险、付学费(虽然大学便宜但生活开支高得吓人),很多年轻人月末账户干脆归零。哪怕德国有祖产房,一场大病就可能把你掏空。
但如果你把3000欧换算成中国的22000元人民币,再看中国这边的生活成本,画风就不一样了。
我举个身边的例子,我朋友在成都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月薪23000,税后大概19000左右,租个三室一厅合租房,自己一间月租不到2000。早上喝豆浆吃包子六块,晚上点份黄焖鸡米饭二十块。衣服优衣库打折买,十分钟走到地铁口,周末看电影三四十。他说:钱根本花不完。不是他特别省,是生活结构和城市节奏决定了这一切。中国的城市密度高、基础设施完善,日常消费场景极度发达。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点:中国人活得像消费者,欧洲人更像维持者。
我查了一组数据,2023年中国人均年消费支出达26610元,全国消费总额47.15万亿,其中实物商品占比75%。简单说,就是买买买。这种规模在全球是独一份的。服装鞋帽类的工业品,中国价格比美国低五到十倍完全不夸张。你淘宝上几十块一双鞋,在德国Zalando网站标价可能是50欧,还是打折后。
有时候我们觉得外国人生活精致,实际上很多欧洲普通家庭对消费这事看得很克制。
比如德国的车保养费用,一次大保要四五百欧,很多人干脆不开车,骑自行车上班的随处可见。不是他们环保意识高,而是算过账——没必要烧钱。他们城市小、居住分散,饭馆也少,地铁少,服务类行业少到你连找个人剪头发都要预约三天。吃饭自己做,衣服不追时尚,过日子像是在打持久战。
中国这边就不一样了。哪怕是四线小县城,早上出门有早餐店,晚上加班能叫外卖,路边全是小吃摊、奶茶店、便利店,楼下车位一位难求。很多县城家庭年收入十几万,但照样买车买房,孩子上培训班,老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活动。别说德国小镇,连巴黎六区都没有这么人间烟火气。
那问题来了:中国人真比欧洲人活得好吗?
我也想了很久。答案是——现在的中国人开始接近活得好,但这个好是阶段性的,并不轻松。
你看那群月入六千的年轻人,在小城市开着电动车、住着商品房、每年还能旅游一两次,说他们活得苦吧,真的不苦。但你要说他们没压力,也不对。一旦买房,贷款就来了。一场病、一个孩子,就能压得喘不过气来。
而德国人呢,很多人一出生家里就有房子,大学不花钱,医疗全保险,工作不追升职,甚至退休后还能倒腾房产。压力不在有没有,而在还能不能继续安稳。
这才是代际财富的差距。
中国人这代人,普遍是第一代有点存款的。一有点钱,先想着买房买车,丈母娘不要求车可能不多,结婚那套房几乎是家庭总动员的成果。然后呢?再继续努力挣钱补窟窿。这不是爱攀比,是因为上一代太苦,补历史账单成了本能。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小县城明明上班走路二十分钟,但全县塞满私家车;很多人一个月开不了一箱油,照样买车位、交保险。这种体验型消费其实是补偿型,是从贫瘠岁月里闯出来的记忆在作祟。
相比之下,欧洲人更佛。他们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觉得没必要体验所有。他们住老房子,穿老衣服,吃冷餐罐头也不嫌弃。外卖等三小时他们也照样等得住。不是不懂生活,而是他们理解的好生活,本质上跟我们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中国的好生活,是终于可以花钱。欧洲的好生活,是不必花钱。
这种文化分野,也决定了我们在看物价时的情绪底色。我们看到的是生活质量的门槛,他们看到的是生存系统的天花板。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能从三四十块工资走到今天月入几万的中产,这个跨度之大,不亚于欧洲从蒸汽机跨入AI时代。只我们的富裕来得太快,社会心态还没转过来。财富刚刚有点累积,就被房价、教育、医疗拖了后腿。人们看起来挣钱不少,但总觉得手头紧。
欧洲人已经富了几代。祖辈留下房产,父母买过保险,孩子一出生就不担心医疗。财富像一场接力赛,而不是中国这边永远从零起跑。
所以你说,欧洲物价高吗?是高。但人家节奏慢、欲望少。你说中国物价低吗?是低,但人心急、压强大。
我现在更好奇的是,如果有一天,中国人的孩子不用再靠拼尽全力才能买套房,那时我们会不会也开始骑自行车上班、不再囤外卖、不再排队看楼盘?或者说,我们真能适应一种不用花钱也能过得好的生活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