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两位领导人顶着北京七月的热浪来访,两手空空地走了。特朗普对欧盟扬起了15%的关税大棒,欧洲舆论满心期待中国会“拉兄弟一把”,可中方在稀土出口、电动车关税、对俄政策上寸步未让。美国《外交政策》为此抛出疑问,为什么中国不趁机讨好欧洲?答案藏在三个现实里。
欧洲人嘴上喊着“战略自主”,身体却很诚实。最典型的莫过于电动车争端: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反对加税,欧盟内部17国明确抵制,但欧委会仍强行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最高45.3%关税,全盘照搬美国炮制的“产能过剩论”。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在G7会议上配合美国指责中国“用稀土倾销消灭西方企业”,一边又私下要求中方为欧洲车企开“绿色通道”。这种“既要中国让利,又要跟美国围堵”的精分操作,连欧洲商业联合会都看不下去。
历史早已证明,单方面妥协换不来尊重。2013年,中国为促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主动向欧盟开放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结果协定被欧洲议会以“人权”为由冻结。2024年,欧盟变本加厉,将12家中企列入对俄制裁清单,甚至绕过中国机电商会,威逼利诱个别企业接受“价格承诺”。这种“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径,暴露了欧洲精英的认知失调:他们仍活在冷战胜利者的幻觉里,把中国当成需要“文明教化”的对象。
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超60%,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对欧贸易顺差达3560亿美元,欧盟却幻想中方自废武功。这种零和思维连德国车企都忍不了。
中国不讨好欧洲的最现实考量,在于欧盟自身的“三无”困局:
第一是无决策力。欧盟27国各怀心思。中东欧看重中国投资,西欧沉迷“价值观外交”,南欧渴望贸易红利。立陶宛炒作台湾问题,匈牙利力挺一带一路,内部撕裂让欧盟对华政策像精神分裂。
第二是无安全感,特朗普公开称欧盟是“防务乞丐”,副总统万斯羞辱欧洲“可悲地搭便车”。当美国拒绝保障欧洲安全,欧盟连自主建军都推不动,这种“经济巨人、安全侏儒”的体质,如何担当中国平等伙伴?
第三是无竞争力,德国电动车在华份额跌破10%,法国财政赤字超GDP的5%,欧盟整体对华出口仅为对美出口的一半。
中方与其耗费资源拉拢一盘散沙,不如深耕全球南方。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拉美出口增速超欧盟两倍,金砖国家扩员后经济总量占全球37%,这才是更稳定的合作腹地。
中欧关系50年历程揭示了一条铁律: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妥协源于实力平衡。欧盟若想摆脱“中美夹心层”的尴尬,必须打破三个幻象:
首先,停止对美国“递投名状”。其次抛弃“教师爷心态”。第三是认清自身分量:当中国市场规模接近美欧总和,当“一带一路”签约国覆盖全球75%人口,欧洲那4亿人的市场早就不是不可替代的了。
今日的中国,不会为虚幻的“西方好感”牺牲发展权。欧洲是选择平等互利的“绿色伙伴”,还是甘当美国地缘博弈的耗材?答案不在北京,而在布鲁塞尔手中。毕竟,国际政治从不相信救世主,只尊重清醒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