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通过多种方式打造了少林寺这一“IP”。他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广泛传播少林寺的文化与形象,让更多人知晓少林寺。同时,注重少林寺的品牌建设,推出一系列与少林寺相关的文化产品,如书籍、纪念品等,拓展了少林寺的商业价值。他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到访少林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禅修体验,提升了少林寺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底蕴。在建筑与环境方面,他对少林寺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保持古朴庄重的风貌,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从而成功打造了深入人心的少林寺“IP”。
需要强调的是,少林寺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宗教场所,释永信在推动少林寺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同时也应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各项活动。
多年以前,我在观看电影《少林寺》时注意到:这部电影没有出现过少林寺的全景。在开场的远景之后,我本以为会有更近距离、更全面的少林寺俯瞰或航拍镜头,可是直到最后也没有。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拍摄之时(1979年至1981年),少林寺处于半荒废状态,寺里只剩几个老和尚,字面意义上的“门可罗雀”。电影中出现的少林寺建筑物镜头,绝大部分其实是用几个其他寺庙拼接的,只有塔林等少数例外。
《少林寺》上映之时,释永信刚刚在少林寺出家为僧。六年之后,他出任少林寺负责人,接下来用了三十多年时间打造了这个国民级的“文化IP”。公允地说,“打造”这个词有点名不副实,正确的说法是“夺舍”。彼时彼刻,少林寺这个概念其实是割裂的,在大众认识中有多辉煌,在现实中就有多凄惨:
历史传说、旧派及新派武侠小说、以《少林寺》为首的武打电影,共同构成了全球华人文化中的“少林寺”形象。它是武林泰斗,与武当山并称为武林正派的双雄,拥有七十二项绝技,受到天下英雄豪杰的敬仰。
事实上,早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之后,这座古刹就进入了漫长的半荒废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只剩下极少数僧人,完全不是一座正常运作的寺庙。
围绕着少林寺的“武侠文化”,大部分出现于火烧少林寺之后。
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少林寺首次出场是1958年连载的《射雕英雄传》,而且在这部小说中的地位不高,直到后来的《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其戏份才大幅提升。在电影界,少林寺题材电影大量上映只能追溯到1970年代的《少林五祖》《少林子弟》《少林寺十八铜人》。《少林寺》的上映引爆了少林寺文化,此后几年催生了《南北少林》《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子弟》等多部港台电影,但是它们大部分没有与少林寺官方合作,当时的少林寺实在也没什么可以拿出来合作的。
附带说一句,“十八棍僧救唐王”等少林寺传说,虽然诞生时间颇早,但是发扬光大也是民国时期的事情了。“少林武当”并称天下武学之冠,则始于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分为少林门、武当门。此处的少林、武当,只是指代某一武学流派,而不是直接来自少林寺或武当山。事实上,“中央国术馆”1927年才成立,少林寺1928年就被火烧了,此后多年“少林门”的发展显然与少林寺自身关系不大。
李连杰曾经回忆:拍摄《少林寺》的时候,少林寺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没有什么“武学传承”可言,影片中的武打场景均不是直接来自“少林武功”。其实这很正常,自从1928年以来,处于半荒废状态长达50多年的少林寺,还能有什么“武学传承”呢?
当年受到武侠文化影响,兴致勃勃跑去少林寺“学武”的少年,大部分在半路被拦回,少部分抵达的也大失所望,据说释永信就是其中之一。在自传中,释永信宣称当年的老僧人教了他一些武术,但是考虑到他本人从未公开表演过武术,这个说法的可信度非常值得怀疑。
此后三十多年,释永信做的事情就是:全力“夺舍”民间早已存在的少林武侠文化概念,在此基础上实现少林寺IP的“重生”。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人以我的名字为主角写了一本武侠小说,其人设与现实中的我有几分相似,但是经过了高度美化,而且剧情与现实中我做过的事情关系不大。由于这本小说太火爆,我于是跳出来说自己就是那个主角,是武侠文化的精神代表,甚至是货真价实的“当代大侠”!
民间自发产生、自主发展的少林文化,其核心是武学,所以释永信早在进入少林寺之初,就开始了所谓少林武学的“复兴”。想想就知道,一个中断近60年的武学传统,能怎么“复兴”呢?不如说是“创始”吧?在一穷二白、几乎没有遗产可以继承的情况下,释永信竟然凭借投机取巧、吸收各方资源、借力打力,在短短十几年内实现了“少林武学的复兴”:
1984年组建少林武术队,1987年改组为“武僧团”(此年恰好是释永信上位之年),1989年开始全国及海外巡演。
1984年成立“武术挖掘小组”,1986年成立“武学研究会”,当时尚未上位的释永信均扮演重要角色,此后多年累计“整理”出了545套武术。
1991年举行首届“少林武术节”,2004年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虽然不是每年都举办,但是迄今也举办了12届,影响力颇高。
2001年起,在80多个国家建立“武术教学中心”,每年派出大量教练,据说累计吸引了6000多万外国人练习少林武术。
至于注册少林商标、少林武术成为非遗、推出多种与少林武术相关的文创产品,这些就不多说了,网上的资料很多。
因为我不练武,就不从专业角度评判上述“少林武学复兴”的含金量了。但是早在少林武僧团开始巡演之时,就有人讥讽其为“舞僧团”,后来更是从武术表演“进化”成了舞台剧。1995年,释永信还提出了“禅武合一”概念——恕我读书少,在我的印象中,这个概念似乎只在武侠小说中出现过,正经的佛经上似乎从未出现过。
1993年,少林寺重建了藏经阁,这个举动很有趣:原版的藏经阁毁于1928年的那场大火,其中的佛经、武学图籍、达摩影石全部被毁。六十多年以后的少林寺,残存的经籍已经很少,有保存价值的仅剩康熙年间的少量木刻佛经。无经可藏,还修什么藏经阁呢?况且还不是原样复建,而是“依据毁前资料,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换句话说,这是一座建筑样式与当年完全不同、几乎没有当年藏经,看不出存在意义的建筑物。
噢,它的意义就是引发游客联想——萧远山和慕容博可是在这里潜伏了几十年啊!《九阳真经》可是从这里被偷出去,经过一系列巧合落到张无忌手里的啊!梅花盗案也是发生在这里,引发“小李飞刀”李寻欢介入调查啊!
在社交媒体上,藏经阁可能是游客拍照和合影最多的少林寺建筑,没有之一。它的存在,还能给外界一个暗示:少林武学是有经典的,由释永信倡导成立的“武术挖掘小组”整理出来的545套武术是有正规传承的!
至于石友三当年的那把大火烧了什么,可能烧了个寂寞?后来五十多年少林寺荒草萋萋、只剩几个老僧留守的惨状也是假象,武学秘籍都在地下保存得好好的?这种弥天大谎,哪怕是巅峰期的释永信也不敢吹;然而通过一系列暗示,引导游客形成某种认知,这不是更高水平的吹牛吗?
释永信主导下的“少林武学复兴”,很大一部分都是像这样,以“间接路线”完成的。
以武术教学为例,少林寺毕竟是一个佛教寺庙,开发武术教育的精力和资源有限,所以登封市的79家武术学校绝大部分与少林寺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打着“少林武术”旗号,在客观上却弘扬了少林文化。
例如,少林塔沟武校(登封最大的武校)连续多年登上春晚,还曾经以演出形式“复活”少林寺壁画,一般观众可不会区分表演者到底与少林寺是什么关系。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外人“蹭”了少林寺的流量,我觉得恰恰相反:外人拿走的份额,是少林寺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拿到的;他们对少林寺这个IP起到的长期助力作用则是无法衡量的。
在少林寺的“武僧团”表演当中,随处可以看到对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的主动拥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是每场必定出现的;《易筋经》本来是明朝人托名达摩祖师所写,而且与武术无关,仅仅是一本中医导引术著作,却出现在了演出节目单中;至于“少林童子功”这种毫无真实传承、仅仅在1980年代武打电影里才被发扬光大的功夫,竟然也……
一言以蔽之:释永信通过对民间武侠文化的“夺舍”,复兴了少林武术,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当代少林寺IP。
相比之下,武当山在这方面做的就很不够,虽然其游客数量是少林寺的两倍多,武学弟子、武术表演、武学影响力则远逊之。最重要的是,武当山没有对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里的“张三丰”以及“武当派”形象进行夺舍。例如,历史上的太极拳与武当山基本无关,但金庸小说宣称太极拳和太极剑都是张三丰发明的,武当山竟然没有以此为依据抢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位,可见还是有底线的。
一个处心积虑地“夺舍”,另一个则对“夺舍”没有动作或没有兴趣,这大概就是武当山旅游资源远胜于少林寺,IP影响力却远远不及的主要原因。
你以为我是在“墙倒众人推”,趁势批判释永信吗?不是。虽然释永信的上述“夺舍”策略令人不齿,可是站在所谓打造IP、运营IP的角度,却有可能是一种相对高效的方式。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某位出演过《西游记》的演员,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地把自己跟孙悟空画等号,试图对孙悟空这个文学形象进行“夺舍”。他的策略其实成功过,只是因为语言风格太极端、不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沟通方式,后来才翻车。若干年后又出了一个人,试图借助新时代的娱乐载体,以自己的方式“夺舍”《西游记》;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扛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夺舍”更多的东西。可见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从头开始自创一个IP,难度太大,成功率太低。跟别人共创一个IP,涉及到分蛋糕的问题,大家的积极性都受影响。最吸引人的方式还是“夺舍”,相当于大家帮你干活儿了,你坐享其成。
释永信的成功,有地利的因素——少林寺就在那里,虽然传承中断过,地理位置还是同一个;更有人和的因素,因为地理位置本身不能确保对少林寺IP的话语权,更不能确保享受到这个IP的好处。从这个角度讲,释永信是个人才,可惜许多才华没用到正道上。
至于其他一些人的“夺舍”行为,我就不点评了,人心自有公论。他们在实行“夺舍”的时候,是否受到了释永信的成功事迹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有趣的话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