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贵州夜间文旅经济正焕发蓬勃生机。在贵阳白云区,泉湖公园夜光风筝与无人机编队点亮夜空,为期三天的国际风筝会吸引16.3万游客涌入,带动住宿、餐饮业分别增长25%和36%,创造旅游综合收入6000万元。梵华里商圈夜市与后备箱集市人流如织,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与此同时,青云路步行街日均客流量达6.7万人次,凌晨时分,“黔味牛杂”店铺店员熬制第八锅酸汤时双手已颤抖难支,而“周记留一手烤鱼”店前等候的食客队伍仍拐过两个街角。这条540家商户组成的步行街,今年以来总销售额突破4.3亿元,成为西南夜经济的闪亮名片。
从贵阳到盘州,多元化夜间消费场景持续释放潜力。安顺经开区多彩万象旅游城的美澜温泉大酒店迎来暑期入住高峰,85%入住率的背后是湖南、四川等地游客对“温泉+夜市”一站式体验的青睐。经营二十余年的野菜豆米火锅店彻夜爆满,老板徐顶帮坦言:“所有食材深夜前必售罄”。而在盘州,漫云海庭酒店依托19℃清凉气候和火把月系列活动,七月以来持续满房,60%住客是连年重返的回头客。南湖公园旁的星云中路夜市,392个摊位升腾的烟火气里,四川游客罗琬宁举家停留月余,日均消费成为“避暑经济”的生动注脚。
文化基因的创新表达,为夜间经济注入持久生命力。白云区城市IP“小云”“小尚”在夜市推出“铝城记忆”等四条文旅路线,将素粉、丝娃娃等美食与工业遗产活化结合。多彩贵州城打造的“多彩星光秀”打破传统观演界限,全民共享舞台已举办30余场演出,吸引超3万人次参与。草坪上,“星光夜市”餐饮区与怀旧金曲、民族T台秀交相辉映,游客扫码点单的烧烤咖啡与即兴登台的表演,构建起“主客共享”的文旅新生态。正如媒体记者在体验后感叹:“贵州的魅力,在于它从不让感官在单一维度停留。”
从青云市集的霓虹到火把节的篝火,贵州夜间经济的繁荣印证了“文化+”模式的强劲动能。数据显示,文旅活动期间周边商户日均营业额提升3至5倍,非遗手作等衍生品销售额超百万元。国际风筝联合会副主席汉斯·彼得评价道,白云区用“风筝牵线、连接四海之谊”,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的双赢。当游客将避暑计划从1个月延至50天,当乌克兰选手为乡村景致驻足,贵州正以清凉气候为底色、文化创新为笔墨,绘就一幅昼夜不息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