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酒惊醒千亿梦”,这仿佛是一场酒业的传奇篇章。郎酒,凭借其独特的酿造工艺和醇厚的口感,在酒界独树一帜。其历经岁月沉淀,不断追求卓越,以坚定的步伐向千亿目标迈进。每一滴郎酒都凝聚着酿酒师的心血与智慧,那浓郁的香气和甘醇的滋味,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它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唤醒了沉睡的千亿梦想,让郎酒的声名远扬四方,成为中国酒业的璀璨明星,不断书写着辉煌的篇章,引领着中国白酒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巨潮WAVE (ID:WAVE-BIZ),编辑:杨旭然,作者:老鱼儿,原文标题:《郎酒惊醒千亿梦|巨潮》
2023年9月,郎酒庄园会员节上,郎酒董事长汪俊林意气风发,首次勾勒出清晰的“百年郎酒”蓝图:2025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2030年,剑指700亿至1000亿元。
千亿目标,掷地有声,彰显着郎酒问鼎行业巅峰的雄心。
然而,时间行至2025年中,郎酒对当年300亿的阶段性目标已经鲜少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汪俊林在全国经销商年中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表示要继续“四个确保”与“八个坚持”,以及那句略显凝重的宣告:
“郎酒已经做好了迎接这一轮寒冬的充分准备。”
短短两年,从高调冲刺千亿,直接低调到开始谨慎预备“过冬”,战略目标的变化清晰可见。前后截然迥异的心态,不仅是因为白酒行业再次遭遇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宏观调控”,更是因为这个看似稳定的消费行业,实际上也有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周期规律。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千亿底气
其实,汪俊林的千亿豪言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和坚实的企业业绩支撑。
从历史传承上来说,郎酒酿造历史悠久,自西汉的“枸酱”以来已有千年。新中国成立后,郎酒于1957年在原产地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恢复生产。
自2002年汪俊林通过宝光药业入主郎酒之后,这家位于赤水河畔的国营酒厂,完成了改制和产品策略的调整,在业绩上实现了大规模的逆转。
尤其是2011年,行业数据显示,当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其中净利润较2004年增长3.08倍,9年间复合增长率达23.7%。
而在那一年,郎酒的表现堪称“飙车”,增速高达77.6%,销售额从2010年的58亿元一举突破百亿,成为白酒行业的一匹黑马。2012年郎酒的销售收入又突破120亿元。
但好景不长,到2012年底,汪俊林因协助调查“神秘消失”两年多,郎酒随即陷入混乱:2013年销售额萎缩至80亿元;2014年更是不足50亿元。价盘崩溃、裁员、解约等负面消息不断,整个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6年汪俊林回归后,及时稳定住了局面。他提出“重回百亿目标”,并祭出杀手锏——青花郎战略。
2017年,汪俊林将旗下核心产品青花郎定位为“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直接对标茅台。这是一次典型的“锚定”策略——借助茅台无可撼动的王者地位,快速提升青花郎的品牌高度和市场认知。
郎酒不惜血本,在央视、高铁、机场等高曝光渠道持续轰炸,并将青花郎官方终端零售价定在与茅台指导价相同的1499元/瓶。
2022年4月,青花郎将出厂价(面向经销商的价格,非零售价)上调至1009元/瓶,甚至超出飞天茅台出厂价969元/瓶和五粮液普五的出厂价889元/瓶。
彼时正值酱香热潮汹涌,这一精准卡位迅速奏效。2018年郎酒成功重返百亿阵营。更令人侧目的是,仅用四年时间,其销售额便在2022年突破了200亿大关。如此迅猛的势头,无疑为汪俊林在2023年提出雄心勃勃的“千亿蓝图”注入了强大底气。
同时,为寻求更广阔的增长空间,郎酒宣布发力浓酱兼香型白酒,意图打造“酱香高端、兼香大众”的双轮驱动格局。汪俊林当时信心十足地表示,正加速推进相关布局,确保在2024财年实现百亿兼香目标。
然而此时,白酒市场风云突变。
在行业寒冬面前,郎酒精心构筑的三大战略支柱,均出现明显受挫。
第一,高端化战略未能长期如愿。
虽然郎酒在品牌打造上,成功将青花郎和茅台捆绑。但是在市场表现上,青花郎却始终无法与茅台相比,最显著的表就是产品终端零售价。青花郎和茅台飞天零售价同为1499元,但青花郎实际成交价长期在750-1000元区间波动。
打开京东搜索郎酒的“青花郎53度经典款”,其普遍单瓶价格在800元左右区间。而搜索茅台的53度飞天酒,基本单瓶价格均在2000元以上,是青花郎的2倍有余。
中国“两大酱香白酒”,在消费者的投票中高下立判,青花郎的高端教育并没有那么成功。而且,当郎酒将大量资源倾斜到青花郎上时,原有的次高端产品红花郎在竞争中逐渐被动。
2010年,习酒刚转向酱香时,其销售额仅为10亿元,体量不足郎酒的五分之一。但是在2023年,习酒窖藏1988规模已达百亿级,已经反超了红花郎成为次高端市场的新标杆。反观红花郎,2023年销售规模仍在80亿左右徘徊,与窖藏1988的差距不断拉大。
此外,一些新锐产品也强势介入,比如茅台1935上市首年销售额便达到50亿元,2023年达110亿元,2024年达120亿元,进一步挤压了红花郎的空间。
郎酒的高端化征程尚未登顶,其赖以起家的次高端阵地却已风声鹤唳。
此外,郎酒下重注的兼香赛道百亿目标也遇冷。
在2023年品牌年会上,郎酒宣布“709天兼香百亿销售倒计时启动”,试图在酱香之外开辟第二战场。
2024年4月29日,郎酒股份的微信公众号官宣了七大战略产品,其中兼香酒占了四款,分别是黑马特曲、郎牌特曲T8、顺品郎和小郎酒。郎酒的兼香酒定位大众市场,除黑马特曲外,其他产品均在200元以下。
2024年5月9日,郎酒将龙马郎事业部、顺品郎事业部进行合并,设立郎酒兼香事业部,统筹运营郎酒的兼香产品,可见对其之看重。
然而兼香型白酒市场相对小众,全国规模有限。数据显示,2023年兼香型白酒市场规模仅200亿-300亿元。郎酒的百亿目标,相当于要占据三成到五成的市场份额,这被业内认为不切实际。因为根据其他兼香型企业的业绩表现来看,尚无接近百亿的成绩单。
兼香头部企业中,口子窖2024年总营收60个亿元,白云边2024年销售额为78.3亿元,仰韶酒大约在50亿元以上。这些深耕兼香赛道已久的“老选手”目前还无力触摸百亿边缘,“新兵蛋子”郎酒的百亿目标确实有些过于乐观。
目前,郎酒的“709天兼香百亿销售倒计时”已经过去554天。这期间,郎酒并没有公布其兼香产品的销售收入。其实不光是兼香产品,自从郎酒宣布了2022年销售额破200亿元之后,就再也没有公开过年销售收入。
从其他公开的信息来看,业内预估郎酒2023年—2024年郎酒销售额约为220亿元和240亿元。而根据四川省工商联发布的“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来看,郎酒2023年营业收入为155.66亿元。
虽然销售收入和营业收入并非同一财务口径,但是无论从哪一个数据来看,郎酒想要在2025年达到300亿的销售收入,都是一个压力山大的任务。
随着业绩增长乏力,郎酒系统中潜藏的问题开始一一显现。
重资产模式带来的高负债问题尤为突出。
近些年来,虽然郎酒的销售收入仍处于不断攀升的曲线上,不过其投入也是不菲。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郎酒合并口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了67.02%、66.06%和63.60%。
而根据申万二级白酒行业的数据,行业资产负债率均值仅为26.46%,行业中值也只是31.04%。
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很多,如打造“郎酒庄园”汪俊林历时15年,重金投入超200亿。
但这样的酒庄投入后,究竟能转化出多少的业绩收入,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即便如此,郎酒仍然热衷于大手笔兴建土木。2023年9月12日,中国首座兼香白酒庄——郎酒龙马酒庄在泸州隆重奠基开工。这座酒庄总投资高达150亿元,规划建设面积近5000亩。
此外,2017年至2019年,其存货分别为62.52亿元、71.71亿元和84.24亿元,到2020年底更是达到了100.98亿元,总存货数值相较于同期的营收,高出超7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剔除占总资产38.21%的存货,郎酒2020年的资产负债率将飙升至102.93%,后期五年的数据也不会太好看。
除了想办法多挣钱之外,上市融资也是快速解决债务高企的途径之一。偏偏郎酒已经在这条路上摔倒了多次。
郎酒曾三次谋求上市:2007年因业绩规模不足搁浅;2009年因业绩下滑终止;2020年又因保荐机构广发证券违规而中止。2022年4月,郎酒主动撤回上市申请。
15年内三次IPO告吹,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是郎酒上市过程的最大障碍——改制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商标转让是否合规等问题,一直是证监会关注的焦点。
IPO的屡屡受挫切断了郎酒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通道,使其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
内忧不止,外患也是不断。白酒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已经呈不可逆性汹涌而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白酒产量在2016年达到1358.4万千升的高点后逐年下降,截至2024年产量为414.5万千升,缩水约70%。
虽然此前高端白酒通过不断提价维持市场热度,但随着消费降级叠加婚庆市场萎靡,高端白酒泡沫被逐渐挤出。2024年,中国共有989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除茅台(2024年营收1708.99亿元)外,尚无酒企跨过千亿门槛。
因此,千亿郎酒或许是一个鼓舞士气的宏大目标。但在白酒行业整体萎缩的背景下,郎酒要做的或许不是追逐遥不可及的千亿目标,而是确保要从这个大梦中醒过来,先度过这个寒冬。
美的|TCL华星|南孚|京东物流|小红书|饿了么|龙湖|泰康人寿|蓝月亮|快手|地平线|美团|用友
体育|文具|房地产|保险|养殖|光伏|留学|农业|黄金|酒店|外卖|台球|航空|榴莲|啤酒|00后|氟化工|音乐平台|厂二代|香港
科大讯飞|宁德时代|杉杉|泡泡玛特|DeepSeek|敦煌网|六个核桃|苹果|厦门建发|爱奇艺|隆基|TCL|高瓴资本|农夫山泉|新奥|千里科技|好想来
出海生命线|向北开放|汽车铁幕|墨西哥|全球电力大周期|海南|中国钢铁|义乌|制造业|大飞机|替代美国市场|粮食安全|国际军工|中欧合作|人民币国际化